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28期2013年5月)
時勢評論:耶穌的靈修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蔡彥仁


路加在敘述耶穌的眾多言行活動時,很精簡的附加歸納:「耶穌每日在殿裡教訓人,每夜出城在一座山,名叫橄欖山住宿。」(路二十一37);馬可也提到,「每天晚上,耶穌出城去。」(可十一19)。我們很自然的認為,耶穌白天工作繁重,在聖殿教訓百姓(路二十一38),甚至無暇吃飯(可三20-21,六31-32),晚上出城返山,充分的睡眠休息,為次日的工作作準備,也是極為合理之事。沒錯,帶著肉體的人子耶穌,需要飲食、需要休息,正如你我一般。但是,漫漫長夜,耶穌整晚都在睡覺嗎?荒郊野外,氣溫陡降的山上,無安枕之地的祂(太八20),到底如何運用這一大段時間呢?

福音書確實記載耶穌在晚上的幾種活動。首先,耶穌在白天的工作量極大,尤以祂憐憫眾人、來者不拒的為病患醫病趕鬼,似乎是無止盡的聖工(太八16;可一32)。另外,耶穌每逢關鍵大事時,例如選召十二門徒(路六12-13)和變貌與摩西、以利亞論終末受難之事(路九28-31),祂是在山上徹夜禱告。這些都是動態、延續白天的工作,或者有目的性的特殊禱告。但是,一般例行性的夜晚,耶穌到底是在做什麼呢?我們讀到耶穌遊走各地,「在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太四23,九35),一方面知道祂在白天的行誼內容,另一方面也會為祂愛人不盡、堅苦卓絕的精神所感動。這樣的持續動力由何而來?我認為這與祂晚上的固定靈修應該有密切的關係。

耶穌相當清楚工作與靈修彼此相輔相成,因此每逢工作結束時,總是獨自退隱,在幽靜之地禱告。福音書敘述耶穌在行完變餅餵飽五千人的大神蹟之後,「就往山上去禱告」(太十四22-23;可六46),並且持續直到晚上。行神蹟彰顯人子的能力,證明祂就是神,這是熱鬧、風光、吸引人的工作,但是耶穌知道神蹟能解決人肉體一時之需,卻不是救贖工作的終極目的。許多人跟隨祂,只是為短暫的今生利益,在此一層次上,得餅吃飽,仍然會餓,懷此動機尋找祂,而不為永生食物著想者,完全扭曲了祂的福音,也誤解了祂的身分(約六24-27)。

耶穌知道要拒絕現世的誘惑,不迷失於眾人的掌聲,唯有訴諸智慧與勇氣,在急流中抽身勇退,返回山上靈修禱告才是正途(約六15)。在這裡,祂選擇孤寂和寧靜,為自己開闢一個神聖的時間和空間與神交通。在這裡,祂單獨面對神,進入靈裡深處,了悟整體救贖經綸。在這裡,表面上是寂靜無為,實質上是豐富而充實,是維持祂白天熱情投入的活泉源頭。祂因此了解神的旨意,有能力超越世俗慾望、有能力行神蹟、有能力為救人犧牲到底。

耶穌因為每夜與神靈交,祂在白天方能從容應對每一個挑戰。例如當拉撒路病危,眾人焦急尋找耶穌前來醫治,耶穌卻不慌不忙,一直到前者死了四天後方抵達現場。但是,耶穌在施行復活的神蹟,舉目向神禱告時,胸有成竹,知道拉撒路必定復活。在此時祂展現晚上禱告的成果,得知天父已經垂聽祂,因此「為周圍站著的眾人」,祂的禱告不是祈求,而是感謝。祂預知結果的感謝得自平常的靈修,在靈裡深處,祂與天父溝通無礙。祂恪遵天父的旨意,而天父常聽祂的禱告,任何的神蹟,包括使死人復活在內,即因平常累積的靈交互動得以完成(約十一41-42)。

耶穌自謂「心裡柔和謙卑」,絕對是其來有自,如果不是經常禱告靈修,特別是在遠離眾人、孤山獨處的夜裡與神交通,何來這種超絕的屬靈品質?祂進一步要我們「負祂的軛,學祂的樣式」,即是勉勵我們以祂為典範,同走靈修成聖的道路,而祂緊接宣布如能這樣行,「心裡就必得享安息」的應許,則是為在俗世迷失或行道乏力的我們,提出最吸引人的獎賞和保證(約太十一28-29)。


作者: 蔡彥仁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5/01/2013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