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31期2013年8月)
真理論壇: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謝溪海


經文:路十25-37

重要經訓: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十27)。

主耶穌傳講的是神國的福音,顯出屬靈的權柄(可一22),對當時的一些觀念,常一針見血的指出其錯誤來,連那原本奉命要捉拿主的差役,都說:「從來沒有像祂這樣說話的!」(約七46),且有好些人能產生信心地說:「基督來的時候,他所行的神蹟豈能比這人所行的更多嗎?」(約七31)。但有些法利賽人和自以為有學問的律法師,雖明明看見主所行的神蹟,卻常找各種機會,利用一些難解、甚至是充滿陷阱的問題來試探主(太二十二17),想得把柄來控告他;而主耶穌均能以其智慧回答,使他們啞口無言。

有一次,一位律法師,自以為聰明,想質疑主耶穌所傳講永生之道,就問主說:「我該作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路十25),這時主耶穌反問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怎樣呢?」(路十26)。這位律法師不愧曾認真學習,能提綱挈領、立即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十27)。這「敬神愛人」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太二十二36-40),主耶穌也加以肯定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路十28)。可見要得永生是沒有什麼快速之道,而是必須一步一步,按照神的教訓而行;同時,主耶穌也藉此對答,點醒當時的人,祂的道理不是出於自己的(約七16),而是有律法、先知作證,均是從神來的啟示。這律法師很不服輸,又問主一個問題:「誰是我的鄰舍呢?」(路十29),因此主耶穌就講了一個「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來引導凡願意謙卑思想、願意相信的人,當如何實踐「敬神愛人」的真理。

一.比喻中的人物

這比喻宛如一個真實的小事蹟,清楚的畫面展現在人的眼前,其中敘述了幾個人物栩栩如生的動作,勾勒出美好的教訓。從這些人物,我們可以安靜思想:

1.被搶的人

「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路十30)。以地理環境而言,耶路撒冷海拔高約700公尺,耶利哥城低於海平面約400公尺,而兩地相距約25公里,因此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山路陡峭且彎延、崎嶇,雖是交通要道,但可躲藏之處甚多,常有盜匪出沒,搶奪客旅。這位客人不幸在半路上遇到搶匪,不但身上財物被搶一空,人也被打個半死,被丟在路邊。

人活在這世界,宛如這位客人。若以一般世人而言,在現實環境中,為了生活,來來往往,若是一切順利,常使人心情愉快、工作充滿成就感,對未來躊躇滿志;但如經云:「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伯五7),不如意之事,常十之八九,當面對各種意外、疾病、災難,縱使有親人好友在旁安慰,卻也常使人感到無助,甚至使人陷在絕望之中。而魔鬼就是利用如此不確定的因素,使人常處在恐懼中,加以箝制人心,如與約拿同船的人,在風浪中極其害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且為保生命,將原本看重、靠以謀取財富的貨物拋在海中,為要使船輕些。」(參:拿一5)。

但對於聖徒而言,既已接受主耶穌寶血的潔淨,不再屬這世界,是脫離魔鬼的轄制範圍,如主耶穌提醒說:「只因你們不屬世界,乃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所以世界就恨你們。」(約十五19),因此魔鬼絕不會甘心,必會想盡各種方式,或藉著外在環境的變化,或利用物質的利益,或趁虛介入信徒間的隔閡,時時想要搶奪信徒屬靈的東西,破壞我們的信心,阻礙靈性的成長,所以我們當如彼得所提醒的:「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五8)

2.強盜

這些強盜常躲在隱蔽之處,利用機會,搶奪落單或無力反抗之人,甚至會傷人生命,當然是可惡的,卻又防不勝防。這強盜可指著現實環境的不順遭遇,也可指人性中各種的慾望,因經不起罪的引誘,使人陷在罪中,遭受罪的搶奪、破壞、折磨。這一切都是魔鬼的作為,如經云:「那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使人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弗二2-3),其目的,就是要使人在貪求物質享受中,只看見短暫的今生;在各種罪的束縛中,「不愛光,倒愛黑暗」(約三19);在恐懼中,「因怕死而甘心作魔鬼的奴僕」(來二15)。

3.祭司和利未人

這是指事奉神的工人。以當時而言,因耶利哥城靠近耶路撒冷,生活又很方便,所以許多祭司和利未人居住該城。他們依循大衛時期所組織的,照班次到聖殿工作,現在應是輪職完畢,要回家休息,當他們看到這位被搶受傷的人,或許他們顧忌強盜還會躲在一旁,利用傷者吸引旁人來協助時,再加以搶奪那些要救助傷者的人;或許他們工作累了,不想花太多時間,使自己麻煩,就繞過去了。當然主耶穌提到祭司、利未人,並不是故意藉此批評、諷刺他們,因祭司、利未人中,也有許多虔誠有愛心的人。只是藉此使人用心反思,有信仰、律法知識、事奉經歷的人,若不願額外付出愛心,其信仰和靈性是還有許多成長空間的。唯有在神的愛及真理的激勵下,常謙卑的自我反省,並祈求神加添力量,才能使靈性不斷成長,展現出更多美好的見證。

4.撒瑪利亞人

以當時的背景,猶太人是看不起撒瑪利亞人的,不願與他們交往,但主耶穌卻常把握機會,接近他們。當然並非所有撒瑪利亞人都是好的,但也有許多好的表現,如撒瑪利亞的婦人因與主談道,而引領全村莊的人有機會接待主,並相信主(約四41-42);如十個長大痲瘋的人得醫治後,只有一個回來向主謝恩,那人是撒瑪利亞人(路十七16)。可見在神國裡,神愛的是能謙卑領受真理的人,並要使他們在基督裡成為一家人,並不分什麼樣的族群、社會階層、貧富智愚,如經云:「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加三28)

二.真正的愛

在這比喻中,主先提到猶太人所敬重的祭司和利未人,再提到他們所看輕的撒瑪利亞人,並講述只有這位撒瑪利亞人救助這位受傷的人。雖然許多猶太人受到一些自傲的法利賽人的影響,輕視主耶穌的作為,但主並不是要藉此來羞辱猶太人,而是使人真正認識、學習何謂真實的愛。

1.是主動自發的

一般猶太人既看不起撒瑪利亞人,本就很少互相往來(約四9),若要他們彼此幫助,更是難上加難。但主耶穌卻講述撒瑪利亞人救助這位受傷的猶太客人,就是要突顯真正的愛,必須要能突破種族、社會階層的各種限制,且是要從內心發出,展現出主動積極的精神。如有一天中午天氣正熱的時候,亞伯拉罕看見三位客人站在他帳篷的對面,立即跑去迎接他們,積極熱情的邀請他們到家中接受他的招待,且說:「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創十八3),這成為歷代聖徒在接待上的美好典範(來十三1-2);又如主耶穌在一次向眾人講完道理之後,門徒認為讓眾人直接離開,各自去找吃的,就不會有任何麻煩與困難,但主卻說:「不用他們去,你們給他們吃吧!」(太十四16),主當然有辦法,更藉此機會教導門徒要有主動付出愛的精神。

今我們可以從主的教訓及能力的應許中,更加努力學習,如經云:「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三18),使神的教會充滿歡樂。

2.是把握機會

主說:「偶然」(路十31);這條路既是必經之道,很多人從這經過,絕不會是臨時起意,但主如此說,代表這是一種機會,對那位受傷者而言,是他可以得救助的機會,所以當他看到祭司和利未人經過時,心中必燃起一線希望,但不久就失望了。對祭司、利未人而言,這是他們可以將為百姓獻祭、為神服事的愛(來五1)表顯出來的機會,但他們均因自己的顧慮,而放棄了。接著,當一位撒瑪利亞人經過時,可能那位受傷者根本就不存任何希望,而撒瑪利亞人看到這人,依其慣例,也可以不必理他,但他卻「動了慈心」,不計一般人可預見的危險,也不受原有兩族群曾有的隔閡,把握機會,立即上前救助。

人常說:「機會是留給那懂得把握的人。」真正的愛,就是能把所遇到的,視為是神所賜的機會,並進一步當作是一種恩典,如亞伯拉罕接待客人一般。又如馬利亞,把真哪噠香膏膏在主耶穌的身上,雖面對一些人的質疑,但主卻稱讚說:「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要向他們行善隨時都可以;只是你們不常有我。」(可十四6-7);主耶穌肯定了馬利亞的行為,因她能把握這美好的機會,為主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主的身上。求主使我們也能看清「可付出愛」的機會,並積極行出來。

3.是不畏艱難

當祭司、利未人遇上這位陷在急難中的人,為是否救助他,也許心中有所掙扎,但最後還是趕快離開,很可能是因怕有危險、困難、麻煩。平時要以愛彼此接待,就須付出額外的時間、精神、體力;若要去關懷有需要的親朋好友或主內同靈,也是要安排出時間來;何況若要幫助像這位落難者,所面對的考驗是會令人深深考慮的。可見真正的愛是要能不怕艱難,肯用心去克服各種難題,且願意有所犧牲。

保羅寫信給加拉太教會的信徒時,一方面以真理勸勉他們要拒絕那些傳偏差道理的人,一方面,也肯定他們當初接受主的福音時,為希望能分擔保羅身體疾病的苦痛,所表現極大的愛心:「那時你們若能行,就是把自己的眼睛剜出來給我,也都情願。」(加四15)。又如在馬其頓地區的信徒,為救助住在耶路撒冷地區面對饑荒的同靈之需求,雖然他們自己常要面對信仰的逼迫,生活也不富裕,但保羅稱讚且為他們作見證說:「就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我可以證明,他們是按著力量,而且也過了力量,自己甘心樂意地捐助,再三地求我們,准他們在這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分。」(林後八2-4)。查考聖經,都可以看見許多願意犧牲自己,以愛待人、助人的美好事蹟,我們當存敬佩的心,效法他們,使神的家不斷發出讚美神的聲音。

4.是盡己所能

「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路十33-34)。當時在外行走,為防意外,常會隨身攜帶酒和油,這撒瑪利亞人就先用這些物品為受害者裹傷,也讓傷者騎上自己的牲口,自己用走的,帶他離開危險的地區,到一家旅店照料他。撒瑪利亞人為救人所付出的,都是一般人隨身、可以做得到的,重要的是,他能有一顆願意付出、體貼入微的心志。

主耶穌命令我們要「彼此相愛」(約十三34),而神的命令不是難守的(約壹五3),縱然每一個人的能力不同,但保羅也勉勵說:「人若有願做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林後八12)。因此,雖然可以用各個美好的見證彼此激動,但我們不是要比較,更不可以誇口,每個人按照神所賜給各人的能力,盡心盡力、存歡喜感謝的心去做,深信所做的一切,必都能蒙神的紀念。

5.是負責到底

「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路十35)。二錢銀子是二天的工錢,雖是一筆費用,但也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這撒瑪利亞人真是體貼周到,不是把這位受害者救到安全的地方就自己先走了,他知道受害者還需要休養,他也願意負責到底,除了交待店主代為照料,且答應費用若有不足,他必回來還清。我們不知道他是否是該店家的常客,但其表達的精神,真的令人敬佩。

保羅為阿尼西母向腓利門求情時,也表達說:「他若虧負你,或欠你什麼,都歸在我的帳上,我必償還。」(門18-19)。可見愛心的付出,絕不是草草了事,而是能存真實的心志,並善盡自己的能力,關懷到底;當然,有一些彼此幫助的工作,若能有更多人一起努力、合作的話,一定可以發揮更大的力量,使受助者得到更美好的造就。

結語


這位律法師自以為是的問:「誰是我的鄰舍呢?」(路十29),主耶穌在講完這比喻,反問他說:「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路十36),律法師不甘心的回答:「是憐憫他的。」但主卻教導:「要照著去作。」(路十37)

今我們是否能成為那有需要者的有用的鄰舍?當不斷藉著真理的提醒,祈求主耶穌時時加增力量,如保羅所代求:「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別是非,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並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神。」(腓一9-11)


作者: 謝溪海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8/01/2013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