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33期2013年10月)
主題特寫:同受苦難的呼聲──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賴倉億


曾有一位弟兄跟筆者分享,他過去是如何生活在對主耶穌充滿信心與依靠當中,突然經歷了從神而來的大試練,他說:「那一段神要成就祂自己的旨意,而賜下我生命中莫大苦難的那幾年,我幾乎感受不到神。心中有了困惑,卻不敢向人提起,怕被論斷跟指責。從死蔭的幽谷蹣跚走過,在一連串迫切卻似被神否定的禱告與靜默之後,彷彿只留下掙扎與哀嘆,每日的感受是完全的黑暗。只剩自己靈魂深處那將殘燈火般的微弱信心,每晚流淚中只能不斷向自己說,主必有美意,人不能測透。而當幽谷之路將盡、生命曙光乍現之時,我才體會出,原來主耶穌喊出那一段,看似被神離棄最痛苦話語的時候,祂是在告訴我,我知道,我知道,因為我已經承受過。」

這一位弟兄跟筆者所分享那一句主耶穌喊出的話,就是耶穌被釘十架時,所說著名七言中的一句,記載在《馬太福音》二十七章46節:「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

許多人已經探討過這一句耐人尋味的經文,也有許多人無法理解這一句經文而充滿困惑。如果耶穌是神,為何又如此說?因此又牽涉到基督到底有沒有下過陰間,或何時下陰間的不同神學論點。但筆者在本文中無意就這問題多加論述,只想就基督身為受難者的角色,來分享主耶穌十架上這一句話當中的恩典。

一.呼喊是出於人子在絕深苦難中的自然反應

耶穌在十架上的這一喊,當然不是一個好奇性的問題,也不是一個求知性的問題,更不是一個提供反省、明知故問的問題。我們不可忽略在聖經前文所記載的,耶穌是大聲喊叫出來的,可見祂這一問是激情的,是有情緒的。但是我們也不需要因此將這一句話視為極端,採取一般單純淺薄的觀點,不加思索地將情緒與理性馬上畫作為二,似乎情緒與理性絕不兼容。若我們深信耶穌是道成肉身而來,祂既是神也是人,所以祂會有情緒,但祂也絕不會失去完全的理性與美好的靈性。那主耶穌在十架上的這一喊,目的為何?祂留給我們的信息又是甚麼?在此,單純以耶穌是一個信徒或人子的角色,對於神或天父所期待的角度來討論。

二.沒有盼望就沒有失望?談基督徒的盼望

要了解耶穌身為人子對天父的盼望是什麼?我們就不應單以先知或導師的角色來理解耶穌,更要理解耶穌也是一個天父的兒女、真神的門徒。或許應該說,祂來到世界上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身為一個「模範信徒」,好讓所有基督徒日後得以效法。所以經上記著說:「因為祂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祂兒子的模樣,使祂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八29)

我們都知道,基督徒對神的盼望,必然是建立在神所賜的應許上。如果盼望只是出於個人的幻想或推論,則非真信仰,也沒有多大意義。接下來,我們可以想想,神允許信徒對祂有何盼望呢?一般基督徒的深切盼望,無非是常有平安、化險為夷、禱告蒙允、避免苦難、滿有祝福。且讓我們縮小範圍,先簡單列出聖經中幾節與離不離棄相關的一些應許。

「耶和華──你神原是有憐憫的神;祂總不撇下你,不滅絕你,也不忘記祂起誓與你列祖所立的約。」(申四31)。我們從這節經文,得到的信心應當是這樣,就是這位自己向來用生命所事奉的神,絕不會撇棄跟隨與事奉祂的人。經上又說:「耶和華必不撇祂在惡人手中;當審判的時候,也不定他的罪。」(詩三十七33)。這一節繼續加深我們的盼望,使我們有信心能勝過審判,且不怕惡人的逼迫與陷害,因為神絕不會不管我們,祂必會站在忠心者的身旁。這些不離不棄的應許,持續不斷的在聖經中出現,就如以下這節經文所說:「耶和華啊,認識祢名的人要倚靠祢,因祢沒有離棄尋求祢的人。」(詩九10)

另一個使信徒滿心期待與深信的應許,我們只提出兩節來說明:「他若求告我,我就應允他;他在急難中,我要與他同在;我要搭救他,使他尊貴。」(詩九十一15)。禱告蒙允、急難有助、得救受福,多麼美好的應許,足以振奮大部分的人心,不是嗎?接下來還有一節眾所皆知的,藉由大衛金詩所刻畫出,是一幅充滿張力的景像:「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祢的杖,祢的竿,都安慰我。」(詩二十三4)。由這些我們一同領受的經文與應許,我們應可以這樣相信,耶穌基督以一個最虔誠模範的信徒角色,以一個奉神差派的使者身分,又以一位遵行天父一切旨意的人子,絕對大可以對神的應許,滿懷這些期待與盼望。

三.應許猶然在心,若盼望與現實發生極大背離時?

「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十字架上最驚心動魄的一句呼喊。讓每一個真切追尋真理的人,意識到了兩個信仰重點。其一是耶穌基督在靈裡所度過那種死亡經歷的發生事實,這是一個極重要卻是基督徒都能明白的屬靈奧祕(弗三9)。其二是這句話帶給每個基督徒如何的信仰省思與引導,則是本文分享的內容。

神能不能受苦?神會不會受苦?曾是神學教義上,一個被探討的命題。我們真耶穌教會根據聖經內容(提後三16),又經由真理、聖靈的引導(約十六13),都領受了這樣的正信,神確實在基督耶穌裡與人類一同受苦,好體恤我們的軟弱,完成祂神聖的真理之愛與既定救贖。而神藉著基督耶穌與人類一同受苦的過程,必然有著任一普通門徒都會產生,與苦難相關的「一切自然反應」。這些反應包含了肉體的疲倦、虛弱與痛苦、心靈的孤單與負擔,甚至是禱告似乎不蒙垂聽的強烈離棄感。若是除掉這些苦難應有的反應,則苦難本身將不成為苦難。

一個虔誠基督徒最大的操練,通常不是來自於苦難直接造成的後果,這些後果或者是某一種類型的喪失,如物質、親人、健康等等,或者是情感上的打擊或生活上的意外。這些苦難中的痛苦,是可以被減輕的,特別是在經歷這苦難的當下,若能得到從神來的某種指引、安慰或幫助。舉例來說,所愛的親人離世,哀莫大於此,但卻也有人特別蒙恩,被事先告知或得見異象,減輕了其中的不捨與哀戚。再說,沒有人願意遭逢意外,但在意外之時,卻有人經由當下的呼求,能有驚無險或是轉危為安。身受病痛原本也是一大操練,但仍有人禱告後蒙恩得醫治或體會改善。只是這些特別的屬靈記號,並非每一個敬虔的門徒都會經歷,許多基督徒更普遍的經驗是,神所命定並允許賜下的苦難,成了一道只能以信心、等候、忍耐通過的窄門。苦難所造成肉體、精神上的壓迫,在那當下成了敬虔者急需神兌現祂應許的迫切。在近乎絕望中,出自靈魂深處的呼求,滿心切望神成就祂應許中的不離不棄,實現祂應許中的同在與幫助。但當現實的感受,與信仰的理性和信心,在這當中產生極大背離時,那才真正是一個敬虔基督徒信心上最大的操練,也是最難挨的光景。

為何我這麼敬虔事奉,仍然倍受打擊壓迫?為何我每日迫切禱告,身體依然虛弱不堪、每況愈下?為何我從不停止奉獻,還發生這樣大的損失?為何我努力聚會、查考真理,意外的狀況還是發生?為何我不斷禁食代禱,神還是把我所愛的人帶離身邊?

四.主留下這句話,原來也是為了愛我們

筆者曾有經驗,在某次學生靈恩會時,有少數幾個學員,因為不習慣離開家庭與父母而哭泣了幾日。這當中難免有人會打電話給家人,希望父母趕快來接自己回家,甚至以身體不舒服,要求父母帶自己離開這原不願意身處的環境。但身為輔導傳道,事後再用電話跟家長溝通,常發現父母們的決定,往往是希望班務人員能多見諒包容,讓孩子們繼續留到學生靈恩會結束。我們知道,並不是這些父母要離棄子女,即使他們子女的感受似乎如此;也不是父母不愛自己子女,故意忽略他們的不安與恐懼。而是這些父母們知道,這一段經歷乃是孩子們成長必需的過程,是他們獨立成熟前必要的操練。

主耶穌知道一個敬虔的基督徒,也必會經歷這樣的生命,因為這是完全信心的淬鍊過程。約瑟年少時那一段黑暗的日子,或許也有過這樣的呼喊。大衛被膏之後,還要經歷那一段長久如鼠般的逃亡生活中,也或許產生過這樣的念頭。

耶穌基督在客西馬尼園中再三迫切的禱告,當祂在十字架上喊出這一句時,表面上看似乎祂的禱告並沒有被應允。天父原本的旨意與計畫,必須實現,連人子的需求與軟弱,都必須暫時被擱置一旁。這樣的信息漸漸顯露出來,甚至是帶有衝擊性的。這是至高神定下的路,個人原本的盼望,只能以信心轉化成順服,在十架上最痛苦黑暗的時候,這種基於應許的盼望與被允許的現實,產生了極大背離,甚至達到無以復加的深刻沉重,於是這句話從耶穌基督的口中呼喊出來,既是祂為自己當下而發出的,也是為了末後所有祂所愛的人而發出的。

耶穌會哭(約十一35)、耶穌會笑(路十21)、耶穌會生氣(可三5),耶穌也會嘆息(可八12),耶穌也會渴、會餓、會累,這些祂毫不隱藏,真實呈現的面相,為的是讓我們知道:身為神,原本與這些應該無關的存在,因為愛,祂以人子來甘心承受並完完全全地經歷。如經上所記:「所以,祂凡事該與祂的弟兄相同,為要在神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祂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試探的人。」(來二17-18)

因此,在祂肉體生命的最終時刻,祂依然不忘在至深的苦痛中,留下祂愛的呼聲。那就是當我們不得不走在天父旨意所豫定,又非我們原來所願的路上時。當生活逆境的實際感受,與我們所領受的信心和應許,有如此大背離的時刻,以致靈裡體會到的孤單,猶如被離棄一般,甚至在禱告中對神發出:「祢為何離棄我?」的憂傷哀嘆時,我們都可以想到主耶穌最終的苦難與祂呼喊的聲音,從而得到莫大的安慰。

原來,主耶穌祢已經歷過。原來,主耶穌也了解我現在的感受。所有相信耶穌基督從這一句話之後所發生一切事蹟的門徒,也從而能生出新的力量與盼望,因為,凡主耶穌曾經歷過,且後來領受的。我如今正經歷,且將來我也必領受。

感謝主呼喊賜下的這句話。


作者: 賴倉億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2013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