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33期2013年10月)
真理論壇: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上)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蕭榮光


一.引言

我們若將起初的信心堅持到底,就在基督裡有分了(來三14)。

「與基督有分」或「在基督裡有分」,這是十分嚴肅的話題,也是所有基督徒念茲在茲,潛心追求的目標,更是因此改變彼得對洗腳禮偏差觀念的一個關鍵課題(約十三6-9)。有些事可以含糊以對,唯獨這件事馬虎不得,要嚴肅看待。

按照「來三14」字面上的涵意,要「在基督裡有分」,就得「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問題是,這個「起初確實的信心」到底所指何事?是指信主當初所擁有的信心嗎?若然,則一來適足以印證底下這句:「信主一年,主在身邊,信主十年,主在天邊」信仰順口溜的真確性;二來我們也發現它的意涵實則與聖經通篇的教訓南轅北轍。

二.馬丁路德的迻譯

《希伯來書》三章14節,從馬丁路德翻譯所採用的文字與譯法,則發現「起初確實的信心」乃另有所指。

馬丁路德譯為:

Denn wir haben an Christus Anteil bekommen, wenn wir wirklich die Zuversicht vom Anfang bis zum Ende fest bewahren.

中文可譯為:

我們若能將對主堅定不移的心從頭到尾堅持到底,就在基督裡有分了。

相對於中文《和合本》的譯文,我們發現路德的譯文比較貼近聖經的原意。按他的譯法,每個基督徒按其個人的靈修、服事主態度的忠心與殷勤各有不同,各人達到「對主堅定不移的心」之快慢當然也隨人而異。我們不排除有少數的信徒在初信就能達到「對主堅定不移的心」,但以聖經的立場而言也是悖乎常理的,這就為何我們在整個事工的體系裡,在遴選適當工人時一定要加上一條「信主三年以上」的最起碼條件。

三.信心成長有一定過程

1.需經訓練

(1)晝雲柱、夜火柱

二百萬的以色列百姓在摩西的帶領下,浩浩蕩蕩地離開埃及前往迦南地,他們如何知道神在他們中間引導他們的路呢?聖經說:「祂在路上,在你們前面行,為你們找安營的地方;夜間在火柱裡,日間在雲柱裡,指示你們所當行的路。」(申一33)

在以色列百姓逼近紅海時,「在以色列營前行走神的使者,轉到他們後邊去;雲柱也從他們前邊轉到後邊立住。在埃及營和以色列營中間有雲柱,一邊黑暗,一邊發光,終夜兩下不得相近。」(出十四19-20)

一群形同烏合之眾的以色列民,神就藉著雲、火兩柱,讓百姓感到神真的日夜與他們形影不離。

(2)神開紅海、百姓走乾地

當以色列百姓逼近紅海時,他們的心境無比的焦急,眼看前面是浩瀚的紅海;後邊卻又是兇猛無比的法老追兵:馬匹、車輛和馬兵。從耳邊不斷傳來法老車輛的轟隆巨響與陣陣踢躂的馬蹄聲,百姓心驚膽跳可以想見。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摩西對百姓說:「不要懼怕,只管站住!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救恩。因為,你們今天所看見的埃及人必永遠不再看見了。耶和華必為你們爭戰;你們只管靜默,不要作聲。」(出十四13-14)。接著神向摩西指示:「你舉手向海伸杖,把水分開。以色列人要下海中走乾地。」(出十四16),「摩西向海伸杖,耶和華使用大東風,使海水一夜退去,水便分開,海就成了乾地。以色列人下海中走乾地,水在他們的左右作了牆垣。」(出十四21-22)。試想,未曾經歷過如此驚心動魄的大神蹟的人,可以想像神的權能有這麼令人難以測度嗎?接著更令以色列百姓刻骨銘心的是,法老的全軍、車輛、馬匹全都淹沒在海中,因為摩西聽神指示,再度向海伸杖,所以全部跟著以色列人入海中走乾地的法老軍隊,一轉眼全數葬身紅海中,並讓以色列百姓親眼目睹,更看見埃及人滿佈海邊的死屍。

(3)你們還沒有信心嗎?

有一回,主耶穌要橫渡加利利海,到加利利東邊的格拉森,為了去救一個被鬼附著的人。門徒與主一同搭船渡海,途中忽起大風,海浪打進船上,「甚至船滿了水」,門徒驚懼萬狀,急忙叫醒沉睡中的主,主醒了,斥責風,向海說:「住了罷、靜了罷!」風果然大大平靜了。耶穌對他們說:「為什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門徒這時才回過神來彼此說:「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祂了。」(可四37、39-41)

這些身為「使徒」的門徒,跟在主身邊。倘若一開始被主選召時,對主沒有初步的認識,相信他們不會拋棄原有的行業、離開家人,跟隨一個連枕頭的地方都沒有,且無佳形美容的耶穌。再說,對一個有形有體的耶穌,他們雖已看見祂行過不少神蹟,且親耳聽過祂講道,卻仍然不知耶穌究竟是何許人物的使徒尚且如此,我們不難想像,就今日一般的信徒而言,希冀他們初信就有堅強的信心,這是如何地不切實際!

耶穌問他們:「你們還沒有信心嗎?」所指的,應該不是他們真的沒有信心。因為若沒有信心就不會跟隨主,他們所沒有的是:「堅強的信心」。這就需要進一步琢磨,才有可能逐步達到的目標。

(4)無花果樹已經枯乾了

有一回,主從伯大尼出來,門徒也跟著祂,此時耶穌剛好餓了,祂走近一棵無花果樹,卻發現只有葉子而無果子,於是祂對樹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可十一12-14),這句話隨行的門徒也聽見。翌晨,他們經過那裡,看見「無花果樹連根都枯乾了」(可十一20)。

此時彼得想起前一天主所說的話來,就對主說:「拉比,請看!祢所咒詛的無花果樹已經枯乾了。」(可十一21),耶穌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他若心裡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所以我告訴你們,凡你們禱告所祈求的,無論是什麼,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可十一23-24)

從上述主回應彼得的一段話,我們很清楚的知道,為了培植使徒對主有「堅定不移的心」,主善用各種場合與機會給與門徒適時的機會教育,不過我們也清楚地看到,在這之前,門徒在親聆主的講道和親眼看過主所行的神蹟何止千百,對主的信心就這麼一點一滴隨著主的訓練而累積起來。所以藉這次的神蹟,除了讓門徒清楚認識主的確是生命的主宰、獨一的真神,並且點出「堅定不移的心」有何等大的功效──可以移山倒海。

2.必經試驗

(1)神降臨(西乃山)是要試驗你們,叫你們時常敬畏祂,不至犯罪

為了訓練剛出埃及,猶如像一盤散沙的以色列民,神藉由十災的降臨,雲、火兩柱的相隨,讓百姓安然過紅海。之後,神降鵪鶉與嗎哪、命磐石出水,供百姓飲用;雷轟、閃電、角聲、全山冒煙、大大震動等,一方面訓練,二方面試驗以色列民,讓他們慢慢蛻變為有秩序感、有信心的以色列民。

有了前述幾種神蹟的體驗,神認為百姓對祂的認識依然不夠。怎樣才能讓他們體認「神乃是烈火,是忌邪的神」(申四24)。於是神藉摩西曉諭百姓,一連兩天要自潔(出十九10),第三天神要降臨在西乃山。

到第三天清晨,果然「在山上有雷轟、閃電,和密雲,並且角聲甚大,營中的百姓盡都發顫。摩西率領百姓出營迎接神,都站在山下。西奈全山冒煙,因為耶和華在火中降於山上。山的煙氣上騰,如燒窯一般,遍山大大地震動。」(出十九16-18)。設身處地來想,假設我們是當時的以色列民,除了「發顫、懼怕」,難道還有第三個選擇嗎?難怪百姓出聲向摩西說:「求你和我們說話,我們必聽;不要神和我們說話,恐怕我們死亡。」摩西對百姓說:「不要懼怕;因為神降臨是要試驗你們,叫你們時常敬畏他,不致犯罪。」(出二十19-20)

在戰勝亞瑪力人、葉忒羅獻策之後,以色列民來到西乃山,神已定意要讓以色列百姓通國成為「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出十九5-6)。因此神有計畫地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訓練、試驗祂的百姓,好讓他們對祂有全然的認識、完全的交託,和堅定不移的信心。

(2)我要將糧食(嗎哪)從天降給你們。……好試驗你們遵不遵守我的法度

訓練也罷,試驗也罷,重點在於對神的徹底認識,可是認識歸認識。神的律例、典章若不遵守,豈不是「死的信心」──有知識沒行為。因此神決意從天降下嗎哪,要百姓每天每人依時出去撿拾,所收的不得留到翌晨,有人違命,到翌晨所剩的都發臭生蟲,第六天要收兩天的分……。有人多收,有人少收,及至用秤子一秤,多收的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出十六章)。

如此的神蹟可謂空前絕後,讓百姓每晨在撿拾嗎哪時都見到神的榮耀與恩惠。藉此試驗,讓百姓的信心又向前邁進一大步,讓他們深切體認,神不但是萬物的主宰,也是體恤人類軟弱、大有慈悲憐憫的神,同時也是公義、正直的神。

(3)這些事以後,神要試驗亞伯拉罕。神說……你帶著……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把他獻為燔祭

老來得子,寶貝有加,這是人之常情。以撒是亞伯拉罕年老唯一的寄託,是生命延續唯一的管道,他珍惜的程度可以想見,這麼一個寶貝兒子,怎捨得把他獻為燔祭呢?關鍵就在於亞伯拉罕把握住神親口對他的承諾:「……凡撒拉對你說的話,你都該聽從;因為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創二十一12),因為他堅信這句話絕不至落空:即便以撒被獻而死,神還是有辦法使他復活過來的(來十一18-19)。

出乎意料地,神竟然不讓以撒經過「死去復活」這一關,取而代之的是,神適時為亞伯拉罕預備了一隻公羊來取代差點被宰獻祭的以撒。由於這次的試驗,亞伯拉罕又得到了一個新的認知,即「耶和華以勒」(神必預備)。

(4)祂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祂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

在加利利海邊的曠野地,主耶穌做完了工,眼看日頭已經平西,還有數千名從鄰近城鎮趕來聽祂講道、尋求醫治的群眾。此時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時候已經過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村子裡去,自己買吃的。」(太十四15)。可是據約翰的記載,則是:「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約六5),聽了這話之後,腓力的回應是:「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約六7)。當時的工人一天的工錢是一錢銀子,二十兩剛好是二百個工人一天的工資,以目前一個工人一天的工資約750元台幣計算,大約是十五萬台幣,據腓力的粗估,絕對是不夠餵飽那麼多的群眾。其實要如何讓眾多群眾吃飽,主耶穌早已成竹在胸。主的用意,乃是要試驗腓力對主的認識有多深。結果顯示腓力一點兒都沒料到主有那種能力,能以區區「五餅二魚」讓除了婦女、小孩外的五千人吃飽(太十四20),並且碎渣兒收拾起來還有滿滿十二簍筐。根據其他三卷福音書的記載,其實不光腓力缺乏這股信心,就是其餘十一位使徒仍然沒有這種信心。

藉此神蹟,耶穌要他們學習先祖亞伯拉罕的那種信心:「亞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為有的神」(羅四17)。(下期待續)



作者: 蕭榮光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2013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