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36期2014年1月)
主題特寫:「唯有神叫他生長」──淺談勸慰與受勸慰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NZ小恩


比賽前,16歲的小恩已經跟老師說了好幾次,不希望彈奏某一類型的曲目。

「為什麼不想呢?」

「因為我認為這樣對我在樂曲上的表現並不吃香,這一類型並不適合我。老師,你能不能同意我換曲目?」

「小恩,其實事情並不是如你想的那樣子,為什麼你就要必須是最吃香的呢?」

「因為別人都挑選對他們最優勢的曲目啊!」

「那你就要學習去把原本對你不是最優勢的曲目,變成你的優勢。那這才算是你真正的成功。」

鬧了好幾次脾氣,老師的堅持還是堅持。

好吧,既然沒有辦法選擇,只好認真盡力學好該學習的東西。

日子過得很快,到了比賽當天,小恩有些緊張,但還算有自信,畢竟知道自己已盡力,相信成績不會太差才是。

不料,賽後公佈名次的時候,成績並非小恩原本期待的理想。氣得火冒三丈,她怒氣沖沖當場跑去找指導老師理論一番:

「你看,我沒有說錯吧!你堅持要我彈這一類型的曲目,我不擅長的那一區塊,結果呢?慘兮兮的!」說著說著,小恩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她感到所有的付出都白費,向來看重結果的她,感到無比的失落!

「結果有這麼糟嗎?只不過不是你要的罷了。你真的覺得努力都白費嗎?」老師問道。

她沒有回答,頭轉一邊繼續流淚。

「你不覺得這段期間,你自己進步不少?」

「有什麼用!這是比賽耶,而且剛才的還只是第一輪!」

老師繼續冷靜的說:「哎,人生不是只有比賽只有贏,而是去享受那個過程,從過程中得到些什麼。更何況,你不是已經盡力了嗎?」

「可是xxx(學姐)不是都一直很順嗎?你看她那麼開心!」說著說著,她又生氣了。

「小恩,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路。微笑的背後,是有人們不知道的辛酸。我們不應該一直拿自己去跟別人比。重要的是,要跟你自己比!」

不錯,這句恩師的話,以及這一段往事,到現在依然讓筆者印象深刻。如今過了這麼多年,筆者實在感到這一段故事,仿佛就是人生的縮寫。

主耶穌是我們人生中的「導演」,更是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老師,知道在什麼階段給予什麼樣的題材。然而這些題材,不是可以任憑我們討價還價,或者是選擇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相同地,很多事情雖然我們都已盡力而為,也或許認為自己做的很好,但無奈得到的結果未必是自己所喜歡。當然最終這一切得看我們對神的信心如何,畢竟,倘若可以凡事相信,「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以及絕對堅持一切出於祂的都與自己有益,你也可以在試煉中大喜樂(雅一2)。

在人生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與強項,也有不擅長的「曲目」。或許這不擅長的部分,是我們與生具來的能力,是婚姻、兒女、工作、人際關係、個性、苦難,或是自己的情緒等等。然而在成長的不同階段裡,我們的指導老師,除了因材施教地透過道理來親自教導安慰我們,也會在對的時機,安排合適的人來勸勉、鼓勵,甚至是調教我們。這些人或許是已認識的長輩、周邊的朋友、教會師長,或甚至是曾經輔導過的學生。一樣的道理,很多時候,神也會安排藉由我們去勸勉幫助正處在「學習中」(或處在苦難中)的同靈。

相信不少人有體驗,當主安排你去做特定勸慰的工作時,你會清楚知道這是神當下賦予你的任務。同時,你自然也會有個認知,就是你在此人的學習上也佔有部分責任,甚至對當事者而言,你還是個關鍵人物。

故事中的鋼琴老師在筆者的學琴過程中具有許多正面的影響。多年後不論是在大學或是宗教教育的教學工作裡,筆者也把從老師身上所吸取的經驗,帶給需要的學生們。當然,很感謝主的,神也在筆者人生的不同階段裡,安排合適的人來勸勉、鼓勵,或是安慰。這一切是何等奇妙美好!

然而在做勸慰或輔導工作時,尤其是與生活或信仰有關,都很需要透過禱告來求神加添力量與智慧。畢竟人不論再怎麼有恩賜,只不過是神的器皿,打開人心的仍是神──「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唯有神叫他生長。」(林前三6)

撒母耳先知帶領以色列人時,做了不少勸誡的工作。但從這些例子來看,他並非每一次都「成功」。他勸勉失敗最著名的事件,就是百姓吵著要立王。針對這事,撒母耳的第一個反應是向神禱告(撒上八6)。聖經記載他年紀老邁,也就是說明,撒母耳一生累積下來的經驗,導致他在遇到事情的當下,是不做任何反應,而是先尋求神。可見禱告是何等重要。在那次的禱告中,神教導撒母耳如何去勸勉百姓,並且「你要依從他們的話,只是當警戒他們……」(撒上八9)。言下之意,是指盡力把該講的話說完,把該做的事做好,能在神面前交賬,剩下的就不是撒母耳的責任了。不錯,到最後「撒母耳聽見百姓這一切話,就將這話陳明在耶和華面前」(撒上八21)。筆者認為,撒母耳盡力做完分內的事之後,他並沒有太大的得失心。因此勸慰者只要盡力,其他就交給神。

從這件事蹟,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勸勉者或是受勸的一方,彼此都要為自己的行為向神負責。撒母耳並沒有因為知道勸勉最終會無效而選擇不去做,他很清楚不論結果如何,仍然依照道理去行,因為這是合乎道理的。

但可惜的是,當時受勸的百姓硬心,無法用理性的態度去思考撒母耳所講的話。倘若他們不在第一時間排斥,而是先冷靜的聽,去判斷、思考和分析。或許歷史就會有不一樣的發展吧。

話說回來,換做我們是被勸的那一方,當有人來關心我們之後,而在我們聽完思考後發覺原來是自己尚有進步的空間(或是做錯事了),那就得趕緊放下己見,誠心的向神認錯禱告。掃羅與大衛在作王期間各自都曾犯錯。但當拿單先知指出大衛的錯時,他的反應是如何(撒下十二13)?而當撒母耳先知指出掃羅的錯時,他的反應又是如何(撒上十五24、25、30)?大衛的反應真切,他並無顧及自己的面子,在乎的是自己與神的關係。而掃羅卻是推卸責任給百姓:「我因懼怕百姓,聽從他們的話,就違背了耶和華的命令……」(撒上十五24),並且「我有罪了,雖然如此,求你在百姓的長老面前抬舉我,同我回去……」(撒上十五30)。真正認罪的人,應該是不會要求在人面前被抬舉。筆者認為,倘若我們自己有需要改進或是悔改的地方,在神面前是不需要顧及面子,只要謙虛向神認錯,祈求智慧與力量讓我們長進,才是重點。

從這兩個事件,可以看出這兩位以先知的立場在做勸誡工作時,是沒有帶入自己私人的情緒或情感,而是忠實(也很勇敢)地把神要傳遞的訊息傳遞給他們的對象。也就是說,在做勸誡工作的時候,至少是沒有私心的。筆者也留意到,雖然掃羅向撒母耳提起百姓,暗示著他們也在這所犯的罪上有分,但撒母耳並沒針對百姓的是非來回應,也就是沒有在勸誡對象的面前去評價第三者,而是將焦點放在對象本身。

很多時候在筆者的教學生活中,學生(或是家長)會問起某某同學現在程度如何,自己有否比他人還要出色。面對這種問題回答「是」或「否」都不是好的答案。每個人天資不同、情況不同,而且重要的是當事者是否盡力,是否「自己跟自己比」?因此筆者認為在學生面前去比較其他「不相關」的「第三者」,並非上策。除了教學,筆者曾在安慰陷在痛苦中的同靈時,也面臨了相同的難題,就是要否針對對方提起的第三者做出回應?當然,筆者不是說在做勸慰工作時,什麼都不能講,而是得視情況(例如你們之間的關係),看勸勉的目的(例如:指責、告誡,還是安慰),看勸勉後希望得到什麼效果。這時候是要去回應有關第三者的是非,或是用一個比較客觀的角度去詮釋第三者,就得靠智慧與道理去判斷了。筆者認為客觀處理與分析對當事者比較有正面的幫助,不過若是針對受勸者的進步,筆者突然想起耶穌回答使徒彼得的「與你何干?」(約二十一21-22)。此時,遇到類似的狀況,或許不去過度回應第三者的話題會比較合適吧!

說到這裡,我們也許會問,勸慰者是否不能有太多自己的情感?筆者認為應該不是的,如同撒母耳做了自己該做的,在神面前也能交賬,但「撒母耳為掃羅悲傷,是因為耶和華後悔立他為以色列的王」(撒上十五35)。他還是有自己的情感──為他所勸誡的對象感到難過、遺憾。其實在舊約的尼希米也是一個充滿情感的先知,他在自己的職分裡完全投入情感:「我聽見這話,就坐下哭泣,悲哀幾日,在天上的神面前禁食祈禱。」(尼一4),接下來就是把他自己也立身在百姓中為他們的罪禱告:「承認我們以色列人向祢所犯的罪;我與我父家都有罪了」。縱然如此,我們不要誤會,他也有對百姓進行嚴厲勸誡的時候(尼一6)。

新約聖經中,老約翰在他的書信裡,也自己提到「我見你的兒女,有照我們從父所受之命令遵行真理的,就甚歡喜。」(約貳4),以及「有弟兄來證明你心裡存的真理,正如你按真理而行,我就甚喜樂」(約叁3)。保羅也說,在許多他的書信裡也講到自己為了信徒很感謝神,其中文字上較明顯的是「兄弟啊,我為你的愛心,大有快樂,大得安慰……」(門7),以及「每逢為你們為人祈求的時候,常是歡歡喜喜地祈求。」(腓一4)。因此,不論是舊約的先知或新約的使徒,只要是站在勸勉信徒的崗位,他們依然都充滿著情感。筆者認為,這些情感是建立在道理上,建立在自己的職分上,還有是以「基督的心為心」(腓二5)。「因為我們是與神同工的;你們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林前三9)。當我們身為勸慰者時,是否也能有他們這樣的心腸?

受勸不容易,但勸慰者更是不容易。他們必須放入很多心思,用心揣摩對方可以接受的程度有多少,如此來決定勸勉的話要如何去講,才不會造成對方的壓力等等。因此,筆者建議當有人憑著愛心來勸慰我們時,我們不妨先好好的聽,先謝謝對方,然後自己慢慢思考對方講的有沒有合道理,然後才決定自己接下來應該怎麼做。

或許對方並沒有親身經歷我們所經歷的挑戰或苦難,但只要所講的合乎道理,或者只要他真切的說「我會為你禱告」,或者哪怕只是簡單的陪伴,他們都是主差派來勸慰我們的小天使,我們要懂得珍惜,感謝。即便不然,我們也當鼓起勇氣繼續走在主的道路上,緊緊抓住愛我們的神。在信仰的旅程中,我們不要去與人比較,只要定睛仰望天上全能的神,尤其面對人生不擅長的「曲目」,應當盡力而為,跟自己比賽,不斷地向著標竿直跑。


作者: NZ小恩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2014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