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36期2014年1月)
真理論壇:浪子回頭的比喻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謝溪海


經文:路十五11-32

重要經訓: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路十五17-18)。

為導正那些自義的法利賽人和文士的觀念,主耶穌講了「失羊和失錢」的比喻之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路十五11),講了浪子回頭的比喻。這比喻是如此簡短有力,卻細緻地道出一個充滿溫馨感人的事蹟歷程,且充滿了挑戰性;每一個人若細細研讀,深信內心必充滿無限的感動。

一.小兒子

「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路十五12)。很奇妙的,主耶穌不是說大兒子先提出要求,而是小兒子提出。一般而言,在剛組成的小家庭中,為建立較好的經濟環境,最大的小孩,往往需跟著同甘共苦,一起努力,因而常較為成熟;而最小的孩子,多是在已經比較充裕的環境中成長,難免因驕生慣養,會比較幼稚。我們來看這比喻中的小兒子:

1.他的要求

「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路十五12)。依照猶太人的習俗,他們遵守摩西的律法,父母親會把產業分給兒女,但那是在父親年老之時,或父親離世之時。比喻中的父親,此時仍健在,小兒子就提出此要求,實在是很不合宜,完全不尊重父親;而且又說那是他應得的,好像那是他的權利,是父親欠他的。我們不知他是否曾為這個家,付出哪些辛苦的代價,就是有,也應尊重律法的精神;但他似乎完全沒有考量:在父親面對他的要求時,心中的感受會是如何?他心中只有自己,足見他的幼稚、任性與無知。

2.他的離家

父親照他所求的,就把該得的產業分給他。沒多久,他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路十五13)。也許他自以為有能力去經營一番事業;也許他有自認為的遠大理想,要到外面闖天下,不想留在這小小的故鄉;也許他認為,不必再在父親的影子下工作,可以更自由地發揮所長。這一切似乎是可以接受的,但真的是這樣嗎?若他真的有理想、計畫,也可以與父親好好溝通,或更可以在父親可觀察、指導的情況下,先建立一些經驗,必能使自己的事業得到幫助。但他卻是一得到產業,就很快的收拾,變賣產業,急著往遠方去了。這完全不顧父親的感受,更沒有徵詢父親的意見,如此的行徑,真是魯莽與不智。

3.他的失敗

一到遠方,他自以為有智慧可以結交有用的朋友,但外面的險惡,非他在家中所能預見的;他自以為携帶的錢財夠多,可以先享受一下,以後再慢慢經營不遲;他以為在享受之時,自己可以約束,不知情慾一放開,如萬馬奔馳,更不知罪惡及外面情慾的引誘力量是何等巨大,絕非單憑己力可以適當控制的。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因結交了不良的朋友,單顧享受,所有的財物已散盡一空(路十五13);覺醒之時,為時已晚。為了生活,他不得不吃苦一下,想找工作,這時才發現無有用的技能,更不幸的,又遇上飢荒,只好投靠他人,為人放豬。放豬的工作,對猶太人而言,本是極其卑賤的行業,不但不合律法潔淨的要求,且工錢極低,連應付三餐之所需均不足,因此他甚至「恨不得拿豬所喫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路十五16)。過著如此悲慘的生活,實是可憐。想想過去,有錢的時候,呼朋引伴,如今,卻無人理會。

4.他的悔悟

「他醒悟過來」(路十五17上)。小兒子當初也許充滿天真的想法,而今面對如此艱苦的環境,他醒悟過來了。何能如此?一方面,代表他願意反省思考,將以前和現在比一比,思想何以落魄至此,之後,他謙卑地看見自己的錯誤。人若不願思想檢討,就是有許多可以改變的機會,或別人清楚的提醒,亦是無法使他回轉。如當時的法利賽人,主耶穌雖再三地提醒他們,但他們自以為是的想法,真的轉不過來,連那從一出生就眼瞎而蒙主耶穌醫治的人,均能以很單純的思考模式,做一很清晰的分析(約九25、31-33),法利賽人聽了,依然不願悔改。另一方面,是因他想念父親的慈愛,從小看著父親如何善待家裡的奴隸,心想:「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路十五17),這使他對父親的愛有了信心,促使他能醒悟。天上真神「為自己未嘗不顯出證據來,就如常施恩惠,從天降雨,賞賜豐年,叫你們飲食飽足,滿心喜樂。」(徒十四17),所以保羅說:「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一20)。我們若能細細思想,即可處處看見神的大能和大愛,且相信祂的愛,必促使自己在靈性上大大長進。

5.他的行動

「我要起來」(路十五18)。當小兒子醒悟、思想之後,他立下採取行動的決心。他知道這條回家的路,還有三件事要做。一是充滿艱難,當初有錢時,要離家多遠,均不會有所不便;現在想要回家,即使有工作,卻連吃飽都有問題,怎麼回家?一定要忍受飢餓、寒冷、路途遙遠之苦,但他決心走回去。二是他要向父親完全認錯,父親是否會原諒他,是未知數,但他對父親的慈愛有信心。三是他要「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路十五19),他不敢再奢求作兒子的身分,他下定決心要作父親的奴隸,只要能在父親管轄之下,再多的辛苦也一定比在外面來得好,且更有意義和價值。於是他起身回家去(路十五20)。

我們當歸向神,真誠的領受救恩,如保羅再次提醒信徒說:「因為你們自己知道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我們在你們那裡的時候,預先告訴你們,我們必受患難,以後果然應驗了,你們也知道。」(帖前三3-4),又說:「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後三12);但保羅更以自己體會的恩典,表明堅定的心志,說:「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羅八18)。我們若能效法古聖徒的認知與信心,也必能積極事奉神。

二.父親

比喻中的父親,表明的當然是指天上的父神,從比喻中我們可認識這位偉大的父親:

1.是智慧的長者

知子莫若父。小兒子提出分產業的要求,難道作父親的,不知道這個兒子有多少能耐?在社會上有多少經驗嗎?為何要答應呢?以律法而言,他大可直接拒絕並加以訓斥一番;但他卻給予了。其實,他有更加深遠的睿智,他知道,兒子若不經外面風霜雪雨的磨練,永遠長不大,若只顧著不斷保護,待將來父親走了,兒子將更危險。也許他更了解這兒子有一顆會反省的心,所以就不阻擋,讓他去吧。如保羅說:「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蹤跡何其難尋。」(羅十一33)。有時天上真神會任憑信靠祂的人,去經歷各種風浪,似乎是危險,但一切均在祂的管控之下,祂知道什麼是對我們最有益的,必以祂奇妙美好的旨意,引領我們所走的每一步。因此,我們絕對可以放心,以真誠的心信靠祂,時時領受祂真理的教導和聖靈的安慰,深信一生必多多經歷神的恩典與帶領。

2.善待人的長者

「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路十五17)。小兒子會如此思想,表明他從小看到的父親,不但是一位富有的財主,更是一位善待人的長者,他不輕看家中的奴隸,更不苦待奴隸,他以慈愛的態度,指揮所有的僕人工作,並照應他們的需求,這也成為小兒子悔改與想回到父親那裡的動力。我們的天父,更不輕看任何人,也不輕易放棄一個人,如主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祂的人嗎?」(太七9-11)。天父真神必善待每一個人,只要我們願意信靠、親近祂,必在祂的慈懷中得眷顧。

3.赦免人的長者

當小兒子回到家,父親看見他,就「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路十五20)。此時,小兒子不是衣錦還鄉,也不是常常回來,而是在貧窮之下,走了一段遠路,必是衣衫不整,又充滿汗臭味;但父親抱住他,不但不計較這小兒子把他給的財產浪費光了,也不計較這兒子的落魄形體,完全的赦免、接納,所以立即吩咐:「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路十五22),且也不怕別人笑這小兒子,又吩咐說:「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喫喝快樂。」(路十五23),邀請親朋好友一起來熱烈慶祝。天上真神就是要赦免世人的罪,祂差遣獨生子來到這世界,為世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成為挽回祭(羅三25)。今我們因著相信福音,接受主寶血的洗禮,得以進入愛子的國度裡,享有永生的盼望,當把握神赦免的恩典,務必竭力追求靈性的成長,積極事奉祂,並當宣揚神的大愛,見證神的大能,引領更多人進到主的面前。

4.盼望等候的長者

小兒子歷盡滄桑回到鄉里,整個人一定和以前不一樣,以前是如何容光煥發,今日卻是衣衫不整。然而不是他跑到父親面前,向他說:「我是你的兒子」,怕父親認不出他來;而是離家甚遠,父親就看到且認出他來,立刻去抱他。可見這位父親從小兒子一離開,就天天倚門而盼,希望兒子能早一日平安歸來,他不死心,腦中不斷思念兒子的身影,所以當小兒子從外面回來,他一眼就認出來了。我們的神就是這樣,如以賽亞先知說:「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必然興起,好憐憫你們。」(賽三十18),祂盼望人人都能悔改。因此每一位基督徒,都當體認神的慈愛,追求在神的家中不斷地成長,藉著真理的引導,保守信仰,直等到祂再來的日子。

三.大兒子

大兒子是這比喻中的另一位人物,這比喻既是針對法利賽人講的,當然大兒子即暗指著法利賽人。從這大兒子的反應中,我們可以看見許多值得我們三思和警惕的地方:

1.不能體貼為父的心

他天天和父親在一起生活,自己的弟弟離家了,難道他沒看見父親天天倚門看外面的情景嗎?不會與父親談一談弟弟的事嗎?不會找些朋友,積極去打聽弟弟的任何消息,來安慰父親的心嗎?從這些敘述中,他真的不知去體貼父親的心。更不應該的是,當弟弟回來了,看到父親帶領全家一起高興的時候,他所想的不是父親從此能高興、能放心了,這該是件多令人欣慰的事,他反而生氣了。

2.沒有接納人的心胸

當他從田間辛苦工作回來,聽到家中歡樂的聲音,便叫僕人來問,一知是弟弟回來了,他不但不高興,反而向父親論斷自己的弟弟說:「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路十五30)。他何以認定弟弟的罪呢?一個原因是,他曾聽說了弟弟的景況,代表他知道弟弟在哪裡,那為何不去勸他呢?若他只是猜想的,那就是隨意定人的罪,並且對象還是自己的弟弟。縱然弟弟就如同他所斷定的,真是這樣的罪行,那他怎麼不是想著如何去糾正、引導他?可以看出他就是不能接納、赦免弟弟。

當時的法利賽人自以為清高,不但不願去引領稅吏、罪人悔改,還深怕會被汙染,與他們保持距離,甚至常加以批評、論斷(路十八11),就是看到他們願意悔改了,還加以排斥,這都值得我們藉此來作反省。保羅勉勵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六1),雅各亦提醒:「我的弟兄們,你們中間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轉,這人該知道: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雅五19-20)。期盼在彼此的勸勉、支援、赦免、接納中,我們都能堅持純正的信仰到底。

3.不知身在恩典之中

「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路十五29)。他真的很用心,不怕吃苦,也很節儉,在外面勞碌整天,看到父親為了弟弟,如此大舉慶祝,就向父親提出這抗議。在他心中,一直在計較一隻小羊羔,但父親回答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路十五31),父親告訴他,說一切都是他的,是他可以完全作主的。兩個相比較,實在使我們啼笑皆非。大兒子何等無知,他不知這一切不但將來是他的,現在也是他的,因小兒子已分家產了,他擁有絕對管理之權,更可藉此展現能力與心胸,接納、幫助失敗的弟弟,讓父親更加快樂。他完全不知自己是活在許多恩典中:一是他能常和父親在一起,承接父親的協助、經驗與智慧;二是父親看重他、肯定他的事奉,顯出辛苦的價值;三是一切都已是他的,他是主人,絕不是雇工。

我們今日已在主裡面的人,是何等有福,但我們事奉神,卻不知我們是這家中的主人,或不知存感恩的心來工作,反而常計較一些賞賜,如那些先到葡萄園工作的工人(太二十12),而忽略那更大的賞賜,那將是何等愚昧。因此我們當學習那忠心的僕人,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做的本是我們應分做的。」(路十七10),秉持主所教訓的:「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可十44),同心合意興旺神的教會。

結語:一個挑戰


比喻中的大兒子聽了父親的提醒、開導:「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路十五32),他是否能放開心胸,高高興興地與弟弟和好相見,與全家一起歡樂?主並未明講,這是一個挑戰,由你我各自決定、思想。


作者: 謝溪海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2014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