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hoboth
3.正確的分辨
前不久參加了一個姊妹的葬禮,我們知道葬禮對死去的人來說並沒有什麼益處,而是為我們現在還活著的人——尚未「蓋棺論定」之前,一個很好的警戒和反省的機會(傳七2)。如果心態不正確,參加葬禮非但對我們造就不大,也無法達到對與會者傳揚得救福音的目的。與其盲目追悼故人安息主懷、得享永福,不如一起禱告祈求神的憐憫,盼望主能接他進天國;否則,我們就代替神或是高過神作了那「論斷」的工作。同時,省察我們自己那該打的仗是不是已經打贏了,那當跑的路是不是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是不是已經守住了(提後四7)。我們當竭力追求,才可在離世的時候像保羅一樣,確信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們存留(提後四8),並且無可指摘、安然見主(彼後三14)。我們對主有信心是好的,但不要忘記信心是要靠行為成全的,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嘴上而已(雅二14、17、20-26)。
由此可見,不經意的論斷常常滲透信徒的生活,敗壞對真理的理解,抹煞得救的要件,究其根源乃是出於那惡者,為要我們順服私慾、喪失警惕,終使信仰的道路裹足不前,甚至墮落(彼後三17)。保羅在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講論這事,並一再向我們重申,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地分辨,對聖經的道理似是而非(林後一18),甚至按照人的私意強解聖經,只能落得自取沉淪的下場(彼後三16)。換句話說,這下場是人自己選擇的,並不是神的靈沒有動工,而是內心充滿不順服的意念(徒五32),於是,撒但的運作就在那沉淪的人身上動工,因為他們不領受愛真理的心,拒絕聖靈的感動,這又如何使他們能得救呢?(帖後二9,二13;帖前五19),他們又怎麼可以把一切墮落的責任都推卸給神呢(帖後二11)?
保羅很迫切地為我們能分別是非而向神禱告,就是叫我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腓一9)。因此,「不可論斷」並不等同於「不分辨」。顯然,這種分辨是建立在愛心的基礎上,就是為愛弟兄姊妹以及為同靈們的益處而「分辨」,提醒我們所愛的人不受惡者的攻擊或是利用。因此,保羅勸勉我們要在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所長進(彼後三18),並且要增進我們的見識(腓一9),因為,只有見多才能識廣。倘若混淆不可論斷的教訓,會使一些教會處於盲目自守的狀態之中閉門造車,拒絕彼此之間的交流,其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我們不可以『論斷』,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並不見得一定要那樣就好啊!」這種回答,實際上很巧妙地迴避了問題的實質,連進一步思考的必要都被一概否認了。表面上看,是很有道理:具體的問題要具體分析,防止「拿來主義」的侵襲註。但我們不去嘗試,又怎麼知道它不好呢?不去學習取長補短,一味的自守,真的能把道理守住嗎?於是,保羅在《提多書》中強調成就純正道理乃是去行道,切不可像「井底之蛙」一般,走在自己的思維定式之中,所看到的永遠是自己的那片天,既不靈修(認為知道很多,不差那一兩次),又不做工(用種種藉口喪失傳福音和跟進的契機)。直到最後,看到慕道朋友和信徒一個一個地離開教會,只能感嘆一句「神沒有揀選他(她)」,而一併將所有的責任推給了神,這是神喜悅的事奉態度嗎?
正確的分辨可以讓我們持守住主耶穌所傳的福音(加一6-10),不應基於人情世故的妥協而對自己失去「節制」(林前九25,英文《NKJV譯本》),此處所提到的「節制」(temperate)和同一章27節所提到的「攻克己身」其實是同一意思)。也就是說,我們想要得到這個獎賞,就好像運動員在場上爭奪獎賞一樣,要全力以赴,努力克服肉體的軟弱,帶著對神的確信,向著標竿直跑(林前九24-27,英文《NKJV譯本》;腓三12-14)。為此,保羅更明確地說明了此處「節制」的意義:倘若不能勝過自己的軟弱(體貼肉體而不是體貼聖靈),只看別人而不看自己,最終傳福音給人,自己反被棄絕,不能得救(林前九27)。所以,保羅很清楚地告訴我們: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九22);無論怎樣,因福音傳開就當歡喜(腓一18);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九23;參:徒十八3)。因為當時哥林多的信徒對真理認識並不是十分清楚,為要讓他們不用花錢就可以得到福音,保羅就工作而不靠信徒的接濟,其目的仍是為了神的福音。凡事都應為造就人,為別人的益處而行,叫他們得救(林前十23f,十33)。可見,切不可以此作為傳福音要有「節制」的根據,甚至,將「節制」之道用於對信仰的追求上……。
4.事奉的堅持
他們說是不可論斷,其實自己已經替神,甚至高過神作了一切的論斷。他們論斷的目的不是為了興旺神的教會,而是滿足自己的控制慾,歪曲,甚至增刪真理的內容,為實行其私慾的審判。順服聖靈是假,體貼肉體是真,步步替代神的位置或是高過神,充當先知的角色,完全無視神的權能。所以,保羅特別警戒我們,神的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彼前四17),祂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林前四5)。既然我們沒有過錯,何必在乎來自人的「論斷」而影響我們對神事奉的忠心呢?(林前四2-4),因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賞賜(林前三8)。
當有人論斷保羅的帶領並不是從神而來的時候,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他沒有推薦信。但他並沒有氣急敗壞地去抗辯,而是提出了一個很有力的證據——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林後三1-3)。衡量一個人傳福音是不是遵行天父的旨意,就是要看他(她)是否按照聖靈的帶領,所傳講的道是否符合真理,最後是否真的能帶領人信主、受洗,並興旺神的教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毌庸置疑地,無論人是如何論斷,這種事奉必然是出自於神的帶領,而不應有進一步的懷疑,應該更加同心、鼓勵才是。
大衛也同樣面對過類似的遭遇。本來他是要去營中將食物送到哥哥們那裡,並替父親探望他們(撒上十七17)。結果到了營中並不見哥哥(撒上十七20),大衛為完成爸爸的囑託,就將食物留下,跑到戰場問他們的安(撒上十七22),誰想到大衛無意中聽到了非利士人歌利亞向永生神軍隊所發的叫囂(撒上十七23)。大衛見當時的以色列眾人逃跑、害怕(撒上十七24),就鼓勵全會眾殺掉這個非利士人(撒上十七26)。其實,這本是他的哥哥們應該去做的,卻因他們的膽怯而遲遲未行,終使神的名遭到了侮辱。他們不僅不去行,更反過來向大衛發怒說:「你下來作什麼呢?在曠野的那幾隻羊,你交託了誰呢?我知道你的驕傲和你心裡的惡意,你下來特為要看爭戰」(撒上十七28)。他哥哥論斷大衛的聲音何嘗不在今日教會的事奉中常常聽到呢?論斷的人往往不想去了解事情的緣由,因為這並不是他們想要的重點。「你下來作什麼呢?」——言外之意:這不是你該來的地方,你一個小毛頭應當去你該去的地方。因為,他們不僅看不起大衛,並高高在上地不希望別人參與同樣的工作或是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正是這種想法,讓他哥哥講出一個看似很有道理的藉口:你不好好待在家,丟下自己的本分,卻在這裡作什麼?如同有人會說,在這裡的聖工不關你的事,交由我們作就好了!而事實上是,如果真是這樣,為何教會的聖工遲遲沒有進展,為何幾十年過去了,信徒數還是沒有明顯的加增,難道單單是一句「神有神的時候」,就能把我們自身的責任推卸得一乾二淨嗎?這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想法罷了,究其原因還是事奉心態的問題。如果這種心態不能轉變過來,無論別人做什麼,而且只要有人去做,論斷的聲音就不會停止,更有甚者,竟公然誹謗說:你以為你比別人做的多就好嗎?你這麼做,乃是別有用心,出於惡意,你在攪亂教會的正常秩序,小心成為教會的「絆腳石」……等等!
當我們的事奉因人的論斷而變得滿目瘡痍的時候,我們來看看大衛是怎樣處理的。大衛說:「我作了什麼呢?我來豈沒有緣故嗎?」大衛就離開,轉向別人……(撒上十七29)。大衛並沒有正面頂撞他的哥哥而使自己處於互相論斷的罪惡之中,甚至沒有試圖讓他哥哥明白他如此行的原因而詳作解釋,只是告訴他:我這麼做是有我的理由的。於是,就離開他的哥哥,繼續行他該行的(撒上十七30)。離開是為了避免衝突,防止彼此因繼續論斷而犯罪,正如古人云:「道不同不相為謀」(摩三3)。離開並不等於妥協,而什麼都不去做。有些信徒起初很有信心、熱心事主,但後來因人的論斷聲音不斷,大受打擊,最後變得畏首畏尾,逐漸喪失了起初確實的信心;但若我們能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就在基督裡有分了(來三14)。因此,我們事奉要有被人恨惡的心理準備,惟有忍耐到底的,才能得救(可十三13)。所以,當大衛離開他哥哥後,反而更用實際的行動,藉著與神同在,用一塊石子就擊敗了使人因懼怕而不敬畏神的歌利亞,在在地證明了他所做的乃是符合神的旨意,這才是名副其實真信徒應有的事奉心志和信心表現。由此,我們才真正意識到為什麼當初神沒有膏外貌出眾、身材高大的以利押,反而揀選了滿有神形象的大衛,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的(撒上十六7)。
而讓保羅再受生產之苦的是什麼呢?(加四19),就是當時在加拉太教會的信徒,既已認識了神,卻還要歸回那懦弱無用的小學,情願再給那些本來不是神的作奴僕(加四8)。為什麼一個能把自己的眼睛挖出來給保羅都情願的信心,如今卻變得要把保羅當成他們的仇敵,以致保羅心裡作難,唯恐在他們的身上是枉費了工夫呢(加四15、16、20、11)?我們不難發現,導致信徒變質的乃是一些看似熱心的人,但是,他們這麼做乃是別有目的,為的是要離間信徒而熱心待他們(加四17)。這些被離間的信徒顯然缺乏判斷力,輕易離棄了信仰的開端,盲目地聽從,結果是相當令人堪憂的(加四11)。可見,表面工夫很容易蒙蔽人的雙眼而讓人看不到他們的心機——將人拉到他們的面前聽從他們,而不是來到神的面前順從神的真理。當我們看這些事情的結局(傳七8),就很容易分辨誰是為教會的益處而行,而誰是為一己私慾而想讓神的家成為服事他們的工具。
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這等人你要躲開(提後三5)。這等人正是那些擔負罪惡的婦女,她們被各樣的私慾引誘,雖好像是常常學習,卻終久不能明白真道(提後三6)。不僅如此,因為她們隱形於信仰團體中很難被察覺,於是常常被作為魔鬼用以攻擊教會的首選。更為可怕的是,這些婦女會管轄她們的男人,用以攪亂教會的正常秩序(提前二12)。這就是保羅如此強調婦女在教會中閉口不言,順服丈夫的真正原因(林前十四34)。這並非是出於保羅對會中婦女的偏見,乃是警惕那些無知的婦人不要因一己私慾影響教會的管理。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太十二34),以自己不敬虔的心,論斷神忠心的僕人,逼迫教會的事工(參:提前四7)。
四.結語
重新認清「論斷」在聖經中的意義,可以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如何應對在事奉中所必然要面對的言語問題──勒住自己的舌頭,在言語上沒有過失,成為完全人(雅三2),而又不能失去對真理所應有的「分辨」。所以,聖經上並沒有讓我們閉口不說,就可以達到完全;相反地,卻要求我們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弗四29)。這個要求,一方面,「好話」是指符合神真理的話語,另一方面,講話的方式要能讓人得造就,叫聽見的人受益處。
千萬不要以為說「好話」就是好聽的話,這往往使我們走向妥協謬誤的開端。因此,神藉以西結先知給我們作出教導:你要聽我口中的話,替我警戒他們(結三十三7)。雖然,我們不可論斷,但為教會的益處,按照聖經的真理,警戒人或是事的問題,這並非是論斷。否則,問題長期不能浮出水面,漸漸地被默認或是接受,成為一種思維定式就很難再矯正了。尤其,當信徒不守神的誡命或是罪惡極大之時,更不能因罔顧人的顏面而看輕,甚至閉口不說;恰恰相反,更要強調其問題的嚴重性,而藉以使惡者的心能回轉過來(結三十三8)。
同時,神家的守望者要肩負起警戒的責任;否則,「不開口」使惡人離開所行的道,這惡人必死在罪孽之中,而神會向祂家的守望者追討那惡人喪命的罪(結三十三8)。但無論那惡人是否最終轉離所行的道,我們都可以因盡到了本分而使神救我們脫離罪(結三十三9)。當我們不去實行「警戒」這一本分時,常常用「講了也不聽」或是「會引起負面效果」等作為藉口而故意不講;然而,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自問:我們真的盡到本分去勸勉了嗎?
有時候為了講出問題的嚴重性,可能講話就會直接了一點,可能對方無法接受而使我們的好意變成一種批評、論斷。既然,我們的目的是要被為對方接受,使聽見的人受益處,就要小心我們的用詞和語氣。保羅教導我們在勸導的時候,講話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一般(西四6),並且不可忽略溫柔忍耐的心(提後二24-26),更要懂得如何彼此擔當,用愛完全基督的律法(加六1;羅十三8、10)。這並不等於是向軟弱低頭,而是藉此盡可能拯救更多的人(林前九22),因軟弱而「節制」自己,靠著主耶穌的恩典變得更加剛強(林後十二9)。
建立教會的和睦,並不是以一句「不可論斷」使人閉口,就可以真正解決問題的。其內部的矛盾、紛爭乃是出於那惡者的攻擊,以攪擾信徒樂意事奉主這生命的主題。面對這一屬靈的爭戰,信徒應該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弗六12)。既然,信仰團體中的「論斷」在所難免,調整好我們同工之間彼此事奉的心態就顯得尤為重要,切不可將事奉重心轉移到彼此論斷的漩渦之中……。「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儆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四7-10)
祈求神的靈能讓我們彼此在言語和行為上達到完全!阿們!
註:〈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雜文,主要是針對當時對待外來文化的某些錯誤態度而寫的。一切好的東西都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外國好的東西、對中國的進步有益的東西都應該吸收,這應該是拿來主義的真實意思。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252311.aspx
|
|
|
|
作者: Rehoboth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2/01/2014
| |
列印本頁 |
|
分享好友 |
|
意見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