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38期2014年3月)
主題特寫:人生虛空嗎?從「日光之下無新事」談傳道書的研究前提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黃逸杉


所羅門有神所賜極廣大的智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有榮華富貴,卻不以此為人生的滿足。一般人光是活下來就很不簡單,似乎沒有太多時間去思考為什麼要活著,但所羅門有非常雄厚的資本,以及前所未有的智慧。走過了人生這一遭,他要弄清楚人活著有什麼意義與價值,他不只享受人生,還要弄清楚人活著忙碌一輩子為的是什麼。

擁有最頂尖的才能與財富,讓所羅門可以盡情地探究「人生的意義」這個大哉問。他可說嘗試了當時人能夠享受到所有最佳的經驗,不管是在財富、名利、權力、軍事,或是飲食、藝術(建築、音樂、詩文)、兩性關係(種族不同的各國佳麗為妃嬪)方面,都有極高的成就與享受,甚至在宗教信仰上也達到了鼎盛(「重金打造」神的聖殿)。所羅門運用他充分的資源,認真地進行了觀察與實際體驗,並作深刻的思考。看清了一切以後,寫下智慧的經典《傳道書》,作為研究心得報告,並以傳道者為己任,勸讀者照著他領悟出來的路線,走向人生積極的一面。

他這篇研究報告的架構,首先提出了人生意義的虛空,用他獨特的觀察與論證,破解世人重視的價值。之後,才逐漸透露他看到人生意義之所在。前者就是本文試圖分析的《傳道書》第一章,是所羅門人生論的破題與前提論述。

一代過去,一代又來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傳一2-3)。所羅門拋出的疑問,彷彿一篇論文的研究問題,也就是「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所羅門描述他看到的現象:「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風往南颳,又向北轉,不住地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江河都往海裡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傳一4-7)

在他的觀察當中,世界上的現象,不論是自然物理,還是社會人文,都是一再地重複。當時的人來看是新的事情,從歷史的角度而言其實是舊事,只是同樣的現象以不同的方式呈現而已。這些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都呈現此消彼長、不斷重複的形式,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波動」與「循環」。他舉出日、風、水的循環,也看到世代的產生與消亡亦呈現一種循環。中國人論國際關係說:「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論一地的興衰說:「風水輪流轉」,都與所羅門的觀察不謀而合。這樣的循環,也出現在人的一生。並不是說人生有輪迴,而是說每個人都在經歷一樣的「生、老、病、死」。而不同時代的人無法記取教訓,往往重複犯了相同的錯誤。

死是眾人的結局


其實,循環的現象本身沒有什麼不好,但加上人的必然之處,使循環變得毫無意義。所謂必然,就是人人難逃一死。像所羅門這樣榮華富貴、智慧超絕的人物也會死;窮人必死,富人也必死;愚昧人必死,智慧人也必死。死是眾人的結局(傳七2),人生就是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思考「人生的意義」時,死亡是不可或缺的關鍵。

無論生前再了不起的功名偉業,死後都沒有任何的意義。所羅門講了一段令人莞爾,卻是無奈的話:「我生前努力的事業,在我死後竟然要交給別人去管理。這人是智慧還是愚昧,誰能知道。這真是虛空!」(參:傳二19)。這是鐵一般的事實,沒有人能改變,因為人不能掌管生死。

更糟的是,人性當中有一可悲的特性──健忘。人會死亡,再加上遺忘,死去的人,後人就不再記念(傳九5)。不但如此,整個世代的意義與價值,在世代過去以後,也不會被記念(傳一11)。後來的人並不會記取歷史的教訓,也無法突破世代的循環,更無法避免死亡。這真是虛空!

聖經歷史中的循環


我們不用研讀世界歷史,光是往前翻看舊約聖經,就可以看到這些可悲的循環。循環從選民出埃及的那一刻便開始了。首先,神藉摩西大顯神蹟,百姓的心歸向神;出埃及後,當缺水、缺食物的時候,百姓就抱怨;此時摩西出來調節百姓與神的緊張關係,神重新用神蹟彰顯祂的權能,百姓臣服;稍後,曠野路難行,百姓又抱怨了;窺探迦南地以後,見當地居民高大難攻打,又抱怨了。百姓與神的關係就這樣鬧個沒完,絲毫沒有學到謙卑敬畏神,神乾脆讓他們在曠野兜圈子磨練磨練,一兜就是四十年。

選民進了迦南地以後,情況也毫無改善。儘管有支派與家族懂得敬畏神,但約書亞死了以後,人人任意而行,摩西傳下來的律法典章,百姓僅遵守很小一部分,根本忘記當初起的誓。他們與外邦結交,拜起了偶像;神發怒,就興起異族人殘害選民;百姓向神求救,神興起士師拯救;百姓重新敬拜神,國中太平。等到這一代的士師以及百姓死去,下一代的百姓又重新「親近外邦、崇拜偶像、惹神憤怒、被神懲罰、悔改求救、興起士師,施行拯救,國中太平,親近外邦……」的循環。而在所羅門之後,雖然他無法親眼看到,但應該可想像:以色列國照樣呈現循環的形式,不斷在信仰的敗壞與信仰的復興之間擺盪,直到被神滅國為止。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萬事令人厭煩,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這是新的?哪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已過的世代,無人記念;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記念(傳一8-11)。

對於這些循環現象、人的必死、人性的遺忘,所羅門的小結論是「日光之下無新事」,談論起來就令人厭煩。日光之下無新事,並不是說人們現在做的事情,以前人都做過了。應該說,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人沒有辦法突破,依然落在大時代的循環,且這一代終將被遺忘,後人又會重蹈覆轍。所羅門也清楚,他盛極一時的王朝並不是永存不朽的,總有一天會消滅。

如果世人終究會遺忘神,那麼振興信仰能帶來什麼長久的價值呢?既然人生來必死,那麼活在世界上勞心勞力、工作付出,究竟是為什麼呢?人為什麼不要乾脆不出生,或是早點死去就好了?所羅門想到這些問題,並且看透他做的大工程、大事業都是虛空以後,他甚至心生絕望(傳二20)。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


人生的一切,真的沒有意義嗎?真是這樣,那我們也讀不到《傳道書》了。回答這問題不是本文的重心,但我們可以偷看一下答案:

日光之下的事物缺乏長久意義與永恆價值,不妨轉而思想日光之上的神。從神的創造世界以來,所有作為都超越了世事循環。例如創造天地、洪水滅世與彩虹之約、與亞伯拉罕立約、藉著摩西選召百姓並傳律法、立國、滅國。我們還看得到所羅門以後才有的大事:耶穌到來,用全新的概念詮釋律法,藉十字架與寶血立了新約,以聖靈建立了教會。神的作為都是超越時代的,亦有永恆的價值與影響力,更何況祂掌管生命與死亡。

所羅門看清楚了:神是在這虛空人生循環以外的存在,因此他在《傳道書》最後,衷心地建議: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傳十二13)

人活在世界上,死後能帶走什麼呢?筆者尋思,唯一能確定的,就是我與神的關係。世上所有人、事、物,都會因著我的死而與我斷絕關係,唯有神不會與我隔絕(羅八38-39)。

所羅門看到人生必死、被遺忘與不被記念之無奈,我們應該放在心上。當我們從《傳道書》得到對人生的這番認識以後,是否積極與神建立關係,藉祂來突破超越那虛空的循環呢?



作者: 黃逸杉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2014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