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38期2014年3月)
主題特寫:從傳道書談財富的追求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賴倉億


一位被世人譽為投資大師的知名者曾說:「聲稱追求金錢不道德的人,他們的動機多半不是期盼正義,而是出於嫉妒。」1是這樣嗎?追求財富到底對不對?許多人將追求財富當作人之常情。也有人崇拜那些擁有過人財富與獲取財富能力的人,每日叨念的,無不是出自於這些富者所吐之良言珠璣,但也有部分人無法茍同或似乎不屑於專於此道的生活方式。對於追求財富的人來說,財富意味著權力、地位與物質的不虞匱乏,甚至可以彌補生命中的某些不幸;而對於那些出身卑賤,雖空有抱負,卻受限而無法實現理想的人,財富或可代替其祖先,重新賦予他新的背景與評價。

今日教會中,得見有窮苦的弟兄姊妹,也有富裕的弟兄姊妹,對於同是基督徒的我們來說,更想釐清的,恐怕不是財富能不能擁有的問題,而是那一條屬靈的界限在哪裡?凡基督徒都熟知的一節經文,常常迴盪在我們心中:「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六10)。努力打拚好獲得更高的報酬,拓展事業以獲取更高的收益,或理財或積存,這是不滿足嗎?計畫賺取與貪戀錢財的差別是什麼?似乎貪戀並非只講求手段的合不合法,難道合法的經營就不會帶來愁苦嗎?答案明顯不是。

聖經舊約的《傳道書》中有不少論及財富的坦言,我們不妨從其中作思考:

一.談為何熱衷追求財富

舊約智慧書五卷中的《傳道書》,作者是所羅門王,身為國王貴族,在神的恩賜下,又恰逢以色列國的盛世,也因而才有世上流傳的「所羅門王寶藏」一說。富可敵國用來套在所羅門身上,已然不適用;因為所羅門的財富其實就是國家府庫,且還是當時周邊列國當中的富國之首,他過的富豪奢華自不在話下。也因此《傳道書》才能以第一人稱方式,以作者一生的經驗,侃侃道出了財富能帶給人的好處,而我們也知這些事都是真實,並非出於想像揣摩。

1.物質上的

首先是可見的物質,也就是生活面的提升。如「傳二4-6」所提的大工程,就如現代人所稱羨的庭園豪宅,接著是「傳二10、25」所提生活中各項的吃喝與享受。光這幾節的描述,我們可以將之視為今日所稱食、衣、住、行、育、樂的最高等級供應。

2.成就上的

但正如某些擁有財富的人所說,他們追求的不一定是物質上的享受,乃是追求財富中所蘊含的那分成就感,「傳二7-8」講的就有些這種味道,經文中所述那些許多的僕婢、妃嬪、歌唱的男女。想想,一個人不一定「需要」這麼多,但只出於「想要」,且這分「想要」還總能完全的被滿足,於是在他人眼中所謂對眾人的巨大影響力,還有事業與產業上的加增,也成了個人成就感的一種達成。

3.感受上的

還有一種,既不是物質享受的追求,也不是成就上的追求,純粹是一種感受上的安慰。比如有些長輩總要口袋裡有現金才倍感安全。有些人也不吃好用好,單只想到自己戶頭裡的數字就能飄飄然。也有些人幾近成癮於財富追求與失落中的刺激與挑戰,這些《傳道書》的作者也都經歷與描述,如「傳二7-8」中所說那些講不出數目的牛羊群與積蓄的金銀,還有「傳五10」說到的情境,其實不一定是指不知足於擁有財富所帶的不快樂,也有可能指的是那無止盡追求過程中,所附加帶來的感受與刺激,而獲得的病態滿足和安慰。

二.談財富的隱憂與極限

在這些財富的追求、擁有與享受之後,《傳道書》的作者也同時審視自己在這事當中的心路歷程,誠實道出了一個極度富有者的人生體會。

1.財富的喪失

有一位當前被推崇備至的財富大師,曾提供他個人對財富增長的看法說到:「原則一,不要賠錢;原則二,不要忘記原則一。」2所以也有人附會著說:「擁有大財富的人多專注在避免虧損,而非增加獲利。」看來追求財富不簡單,而如何維持財富更不簡單。雖不簡單,但似乎依眾大師們的說法,仍是有跡可尋。只是《傳道書》卻告訴我們,財富以短期來看(這短期可能指一個人的一生或數十年),似乎是可以維持的,但就長期來說(超過人的一生或百年以上),財富的喪失與移轉,是種無法逃避的隱憂與現實。

《傳道書》中提到財富流動與移轉的兩種不可知性,一種是意外或惡意的,甚至可以稱作是財富所附帶的風險,如「傳五13-14」所言,因擁有財富,反遭大禍患,這大患當然可以有許多的聯想,可能指成了人家設計陷害的對象,可能指成了別人眼中的肥羊,可能指家族子孫因爭產而失去和睦等等。另一種財富喪失的未知性,發生在財富的移轉與繼承上,「傳二18-23」講的是繼承者無持守的能力,甚至可能因繼承這些財富,造成後人在生活上各方面發生了更沉痛的虧損。「傳四8」講的則是根本無後代可繼承的狀況,手中一切既花用不盡,自己百年之後,這些財富終將成為他人所有,甚至還可能流轉至自己所規劃之外的人的手中。這些都成了《傳道書》作者心中的無奈與口中的虛空。主耶穌也論過這種事:「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太六19),正是再次見證屬世財富無法避免的憂慮。大家不是看到現今屬一屬二的大富豪,都已經預定要捐出名下絕大多數的家產給非家族中的人,這其實是一種降低將來個人財富移轉不確地性的舉動。其實無論何人,終如「傳五15」所說:「他怎樣從母胎赤身而來,也必照樣赤身而去;他所勞碌得來的,手中分毫不能帶去。」

2.財富的極限

財富有隱憂,更有它的極限。「傳十19」講「錢能叫萬物應心」,這應心是指事事如意,心想事成;乍看似乎是肯定錢財的作用,實際上世上並無一人真能萬事應心,所以這一段其實是呈現出金錢萬能的假象與短暫,就像此段經文之前的經文所提到的「酒能使人快活」,也不過是短暫的麻醉,實情卻是借酒澆愁愁更愁,醒來一切更是空,酒醒後問題仍在,也或許還更嚴重。《傳道書》沒有直接說出財富的無用,卻藉著兩段論述,來呈現財富的極限。一段是「傳六1-2」,看來好像神使這人家產豐富,這表面是福的好事,底子卻是一種禍患或咒詛。因為某種狀況,或身體健康,或過於忙祿,或某種意外,或其個人選擇,財富並不能讓此擁有之人多得享用。這也點出了財富的某些極限,比如無法改變我們具有的某些生理或心理的狀況。另一段則是「傳二14-17」,指的是財富也無法改變神所定下我們各人生命的長短,也無法使任何人藉著財富來避免這條世人都必經的路。主耶穌說了一個不知自己當晚將死,還滿意於眼前財富之人的比喻(路十二15-21),不也正是要我們領悟: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也就是屬世財富其實極其有限的道理嗎?

三.當追求不空虛的財富

筆者一開始提到的那位投資大師,3曾說出他自己心目中所謂真正有財富的人:「很有錢,指的是那些已替自己和家庭作好一切準備的人。」4這句話說的頗有意思,假設這是大多數富有者的意念,我們可以理解。但可惜,一個人用世上財富可以作到的一切準備,仍脫不了《傳道書》所論到的那些隱憂與極限;更白話點,想用屬世財富的追求,來完成「理想的準備」,就是以為個人有了財富,必然能準備好諸如生命安全的保障、健康的獲得、幸福與平安的感受、教育並生活的提升、家庭和婚姻的完整、子孫的未來幸福。光在財富上準備是不夠的,單想以金錢來達成這樣的準備,更是緣木求魚。君不見,許多財富已然富足,卻仍在生活各方面充滿遺憾的例證,在我們生活周遭俯拾皆是。而這種單想藉著財富擁有,就能完成理想準備的不可能性,也成了《傳道書》作者所提到的虛空。

《傳道書》又有人稱之為所羅門王的懺悔錄,是一部有豐富人生歷練者的懺情之作,更是一位老王經歷了一生的富貴迂迴後,終而得出最後屬靈的領悟之語。其實《傳道書》完全不反對人擁有財富,就如「傳五19-20」,人的財富與享受也是神所賜。但《傳道書》透露出的,卻是反對那主客不分的追求,直斥那輕重倒置的愚昧。這一部經神引導,加之智慧靈性沉澱後的結晶,指出了一條更加澄澈的人生道路。就是與其追求屬世不定的財富,更可貴的是要追求屬靈永遠的財富。如果「真正準備好一切的人」,才是「最有錢的人」,那麼我們就不該只準備今生,也要準備無盡的未來。我們也不該只準備屬世的福,也要準備屬靈的福。我們可不能只留那不定的錢財給所愛的子孫,更要留那永遠的福分給所愛的相伴。我們不當只準備發生意外後,才領取事後的補助,更要保有那出人意外的平安與隨時的幫助。凡此種種都俱備,才是真正完全的準備,才是真正的富有。而唯一的方法,就是這部智慧書最後的叮嚀:「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傳十二13)。而這樣作,也就是在實現主耶穌說的:「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太六20)。願主幫助我們都成為那擁有真財,並作好一切準備的人。

註:

1.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著,唐峋譯,《一個投機者的告白》,邦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商業週刊,2010,頁3。
2.瑪麗‧巴菲特(Mary Buffettr)等著,胡瑋珊譯,《看見價值The Tao of Warren Buffett》,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頁94。
3.猶太裔人士。
4.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著,唐峋譯,《一個投機者的告白》,邦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商業週刊,2010,頁22。



作者: 賴倉億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2014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