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50期2015年3月)
主題特寫:你愛、你的孩子嗎?

陳薰芬


還記得以前讀書的時候,輔導學的老師,曾經這麼說:「天下沒有一本書可以通論所有的孩子,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其獨特的成長條件,有些是基因的遺傳,有些是父母的教養問題,還有許多其他的因素。」

在職場工作後,這才明白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教導方式;應該是說每一位家長在教導孩子時最大差異,是態度及認知上的不同。例如:

早上起床你看見窗外,烏雲密布、風聲呼嘯而過,這是一個冷天,是該穿保暖的衣服;但屋內的五歲小娃卻異常的堅持,要穿那件輕薄亮麗的衣服。這時作為家長的你該如何呢?

1循循善誘好好溝通。

2.先不管他的意見,抓緊時間出門。

3.囉嗦!反正聽我的就對了。

4.還是照他的意思做吧!等出去後知道會冷,以後就會乖乖聽話。

5.最慘的是:覺得小孩的意見太多、先修理一頓就對了。

不論家長作甚麼決定,他們都感覺自己是對的,因為做父母都自認自己的出發點,都是為孩子好。但,身為父母的你,在處理孩子問題時,必先讓孩子說清楚他的問題,當問題釐清時,這個五歲小娃或許會有解決自己問題的好主意。

終究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教養孩子思考問題,判斷問題並尋求解決方式,這也是自我成長的學習。而父母也藉著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不斷的修正自己的觀念,最後終於成為一個人格成熟處事穩重的人。與其說我們教導孩子,不如說我們因孩子得以成長。

有一個父與子的故事,被許多人分享著。故事的內容大致是這樣:

一個假日的早上,父親推開兒子的房門,發現兒子一宿未歸,只在桌上擺了一封信。信上說:

親愛的爸爸,當你發現這封信時,我已經和我的女友阿美私奔了,我知道你不會喜歡阿美,她身上有刺青、穿鼻環,又沒有家教,還大我十歲;但我沒有辦法,因為她懷孕了。

阿美她在鄉下有個住的地方,也有空地讓我們可以種一些大麻,再拿去外面賣。這樣就可以得到我們所需要的古柯鹼。

我跟阿美相信,醫學會越來越發達,愛滋病一定會有藥可以治,爸爸請不要擔心我,我已經十五歲了,我會好好照顧自己。

爸爸看完信,用手大力的把信往桌上一拍,突然看見信的背面還有字,又再拿起來再繼續看:

爸爸我寫這封信,是要告訴爸爸我覺得我並不壞,很多事都不需要你擔憂。還有我並沒有女朋友,昨晚我住在爵米家,只要你不再為我的成績單跟我生氣,打電話給我吧!我隨時都可以回家。

故事到此,我真心的很想知道,如果你是那位爸爸,你會有甚麼反應……?

或許你已經看出整個故事的重心,為了一個不理想的成績單,做兒子的必需先把父親嚇個半死,才能說出真正的問題,為自己不理想的成績找尋不挨罵的理由;但這樣做真的有助於解決問題嗎?

或是一開始就先為不佳的成績致歉,再自行探討原因並尋求協助,或許更容易贏得父親的認同與幫助呢?

認清自己的問題,尋求所需的幫助,解決問題的關鍵都在於:把問題清楚明白的說出來。

教會的朋友常與我分享她家裡小孩的故事,一天她說:「朵朵現在已經九歲、三年級了,可以參加學校的課後輔導,她一直很喜歡穿珠珠的課程;但爸爸認為穿珠珠很傷眼力,所以不肯答應。」朵朵聽完後,沒有說甚麼只是安靜地進房間。

幾天後,朵朵又提出上穿珠珠課的事,這次她有備而來。她說:「爸爸你看這是珠珠,它有許多顏色,珠珠是大顆的,穿洞也很好穿,應該不會傷害我的眼睛。爸爸我會先做完功課,再來穿珠珠……。」

我聽到這裡,忍不住的對朋友說:「讓她參加吧!朵朵都已經把她的需求、爸爸的擔憂都顧慮到了。」

我們常說:「他還小,將來長大自然就會懂的,以後他就知道該怎麼做。」但問題是:不管是甚麼事,都是需要經由學習的過程,作父母給予明確的指導,才能有正確的觀念。

從懷孕到愛滋,從大麻到古柯鹼,就字面來說簡單;但實質不然。在這個資訊快速傳遞的時代,分辨對與錯、是與非,免得被似是而非的訊息誤導,似懂非懂的詮釋,都是極其危險的事。

生活在訊息紛亂的網路年代,謹慎自守避免入了迷惑,是屬靈基督徒應注意的事項,也因此如何教導兒童走當行的道就非常的重要。

訓練孩子說清楚他的問題,才能教導他們明白事情的分際,並學習在生活中倚靠神,這是做父母的責任。

女兒在就讀小學時,一直希望擁有一支手機,母女經過幾次的溝通(手機的用途及為什麼想要擁有手機等事項)後,小學三年級的她很清楚的表示:「我要一隻有事就可以找到媽媽的手機,或是媽媽可以找到我的手機。」

於是我給她一隻最陽春的手機,只能接和撥打的手機。她帶著手機上、下學,我們約定好媽媽不當手機送貨員,必須有需要才可使用手機。擁有手機之後,由於手機陽春,並沒有給她帶來困擾,相反的她卻看到帶功能多樣的手機上學的同學,常有被其他同學借用的困擾。

之後就讀國中換手機,上高中換手機,甚至上大學換手機,她都能審慎思考自己的需求,在手機的通話費,也都是只有聯絡事項,鮮少聊天,因此在通話費上,也不會造成自己的困擾。

「我要一隻合用的手機,不需要時髦或炫耀」女兒這樣說。

由於經濟的發展,生活水準的提高,形成少子化的現象,因為孩子少,「富養」便成為一種風氣。

「富養」是:孩子要甚麼就給他甚麼。不管是否有需求,就是盡量滿足孩子。「富養」的結果是孩子以自己為中心,無法分別是非、善惡。予取予求的結果,是放縱孩子的心,讓他誤以為人生是可以任我行。滿足他所要的,他就是小天使,否則就變成惡魔。這些我們只要從新聞或網路,就可看到這些富少爺的驕縱行徑。

在孩子年幼時,給予適當的教導,讓他認清自己的問題,尋求所需要的幫助,解決問題的關鍵都在於:把問題清楚明白的說出來。做家長的才能給予明確的指導,孩子才能有正確的觀念。

「尊重」孩子是獨立個體,他有自我的想法,讓他們把話說完,這是做父母應給孩子最大的尊重,也是最大的愛。

在資訊多元的時代,除非他們說出來,我們是無法得知他們聽到甚麼或看到什麼?或是腦袋裡想些甚麼?哪些是會影響他們思考的資訊?這些資訊會對他們的心理及信仰,造成甚麼樣的影響呢?

孩子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而做父母是藉著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不斷的修正自己的觀念,最後終於成為一個人格成熟處事穩重的人。與其說我們教導孩子,不如說我們是因為教導孩子而得以成長。



作者: 陳薰芬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201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