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多倫多教會同靈
2014年3月16日,屬多倫多教會102歲令人懷念的黃聖山長老辭世了。3月25日黃長老的告別式中,他的兒子黃正一弟兄邀請了兒孫們與幾位同靈上台講一些話,提到黃長老許多敬神愛人的榜樣。眾人覺得這些內容若能整理成文刊登,對聖工是有幫助的,因黃長老許多敬神愛人的榜樣,非常值得後輩晚生學習。
黃聖山長老略歷
1912年12月15日於台灣台北市出生,因家境清貧,身為八子女之長子,因此從6歲起,就得幫忙家計,早出晚歸,隨父親打零工度日。然而生性好學勤勉,自力寒窗苦讀,以小學畢業的程度修完日據時代的警察訓練所,擔任高級刑警。台灣光復後轉任公務員,對於林業管理、選舉制度貢獻良多。
1959年時,在經過多年的慕道後,感受到髮妻的病痛一再蒙恩,而受洗歸主。
於1961年從真耶穌教會神學專修班畢業,隨即擔任義務輔助傳道,協助台灣山地宣道事工。為穩固原住民青年子弟的信仰,在台灣中南北設立四處學生中心,也極力為原住民籍傳道爭取福利以達同工同酬。1967年按立為教會執事。
自1971年任台北教會負責人及台灣總會負責人,也擔任山地教區區負責,一直到1978年移民加拿大。
長老育有一男三女,正惠、正一、美枝與貴美,全家蒙主憐愛,惟長老娘於1989年與么女於2000年先後蒙召安息主懷外,全家旅居美加各地。目前長老可謂子孫滿堂,孫子十二名,曾孫已有十七名之眾,主的慈愛憐憫,使他平凡卑微的人生轉變為滿有汁漿而常青的人生,使他的人生路徑充滿脂油的芬芳!
懷念阿公
心裡的巨人:阿公
文/多倫多教會黃幸光
阿公是個大家長,這是阿公長久以來給我的印象。阿公真的是我們這個家的一家之主,這是沒有異議的,我們也永遠都不會忘記這一點。身為他的子孫,我們每一個人對他的記憶都不同,每個人跟他的互動方式也不一樣。我對阿公的印象,和爸媽、姑姑、姊弟與表姊弟妹們,也都截然不同。
童年記憶裡的阿公,是個不折不扣的「巨人」。小時候的我,總會被阿公的出現和他的威嚴嚇住。阿公不只是體型龐大,身體更是健康強壯。他有著宏亮的聲音及嘹亮的笑聲。在我的記憶裡,當我對這個高大的巨人感到害怕時,同時卻也因為他是我的阿公而驕傲!
阿公關心他子孫的方式,總是內心懷著深情,外表卻顯出有點心不在焉的樣子。記不得阿公有陪我玩過或唸故事書給我聽過,但這並不是他不願意,而是因為他大部分的時間都不在家。在他人生的高峰,他努力為主作工,把注意力花在台灣的山地。他以畢生心血,走遍偏遠山村,屢經險劣的環境,把福音帶給那些除了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外,再也不可能聽見福音的山地居民。
童年時期,我非常期待阿公從山上回來,因為他會帶好吃的東西給我們。我最愛的是太陽餅和竹筒飯。直到現在,都還覺得可以聞到竹子被剖開時所散發出的特有香味。以後,我再也沒有吃過那麼好吃的飯了!還有一次,阿公竟帶了一個讓我們這些小孩子驚訝萬分的東西回來──熊掌;但我不知那熊掌最後是如何被處理的。
阿公休假在家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都坐在書桌前讀書做筆記。我還記得自己站在我們家二樓的陽台,望著坐在對面公寓裡在書桌前讀書的阿公。「對任何事都熱衷學習,有著強烈的求知慾」,就是阿公一生最好的寫照。他的身邊永遠都有許多書和筆記,他的公寓裡排滿了書櫃,書架上擺滿了書。但他並不是只喜歡收集書,他是真的讀過每一本書。他所擁有的每一本書裡,都寫滿了他的筆記與心得。對我來說,這是阿公教給我人生最重要的一堂課。
記得有一次阿公告訴我,永遠不要停止學習。他用了一個比喻來讓我明白他的意思,清楚記得自己當時的直覺反應就是「好酷的比喻」!阿公說:「學習就像騎摩托車(是的,阿公會騎摩托車!),你必須一直騎下去才不會跌倒,如果你慢下來或停下來,你的車子就會倒下。」當時的我,覺得這個比喻真棒,一直到後來我才知道,這句金言是一句俗語,而不是阿公自己發明的,只是他牢牢地記住,用盡畢生的心血來追求。
我是在十二歲移民時才學會一個新語言,阿公六十幾歲才學英文,竟還能學起來,真是比我或任何人厲害。記得他在八十幾歲時曾經告訴我,他希望能讀原文聖經,所以他也想學希伯來文。我相信如果阿公真的花時間、精神去學,一定也可以學會。這是我從阿公那裡所學到最有價值的一堂課:「永遠要對周遭的一切感到好奇,永遠不要停止學習新的事物,因為神所創造的世界,是多麼的深奧、奇妙!」
對我來說,阿媽過世後,阿公才成為一個比較真實、比較感性的人。面對他失去阿媽的悲痛與哀思,我們束手無策。
記得曾和二姑一起帶阿公去英國和蘇格蘭訪問。我們坐在一輛載了五十多位年長的馬來西亞信徒的遊覽車上,所有的人都不停地用我無法理解的客家話交談,讓我幾乎要瘋掉,不過卻也是一個難忘的旅程。這個旅程的高峰是阿公在桑德蘭丟了他寶貴的聖經、筆記、錢及重要的文件,雖讓他非常懊惱,可是當天下午,他卻能用一本他不熟悉,也沒有用各種醒目顏色來標記和寫得密密麻麻筆記的聖經,來主領一場難忘的聚會。那天的講題是「登山寶訓」,是我曾經聽過也為阿公翻譯過無數次的講道中,我認為阿公講得最好的一次。
看著阿公日漸衰老與萎縮的身體,讓我非常難過,歲月慢慢地摧殘他,而這是第一次他感到無能為力。但是他不屈不撓的精神與對生命的堅持,迫使我們一家團結起來照顧他。阿公依然保持著大家長的地位,要求大家繼續對他關注,而我們也盡力而為。
對我個人而言,阿公所遺留下來的,是他堅定的決心,堅強的毅力,以及對學習的熱誠與對生命的好奇。他是一個嚴謹,有時甚至對家人比較嚴厲的人,但是我們還是以愛、還有抱持一點恐懼與不服來尊重他。他教導我對他人要和藹,並要盡我所能地幫助別人。他用他的生命,教導我要終生學習,努力適應環境。我所到之處,認識阿公的人都很親切而熱情地向我述說著他的事蹟,使我以身為他的孫女為榮。
阿公活過漫長而多采多姿的一生,他以他的方式,在一生當中幫助過無數的人。他的血,流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他的特質,無論好或不好,在他的子孫身上都是顯而易見的。我決定要記住他那巨大的身影、他的善良、他的固執、他的倔強,最重要的是,他是我獨一無二的阿公!
安息主懷的阿公,有一天,我們就能再相見!
我的外公
文/多倫多教會林以惠
外公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移民加拿大了,所以,我印象中的外公,只是那個照片中頭髮不多的人。長大後,有機會到其他教會參加學生靈恩會時,偶爾有人問起他,那時才知道,原來我的外公是個做了很多聖工、受到許多人尊敬的人。後來,雖然他曾回台灣旅遊,但是我對那些日子,卻已經沒甚麼記憶了。
高中時,我也移民來到加拿大這個遙遠的國家,那才是我對外公真正認識的開始。
記得來到多倫多,第一眼看到外公,心裡只是感覺原來我的外公是個不會老的人,他還是我印象中照片裡的那個樣子,在他的臉上,根本看不到歲月的痕跡。
高中生涯裡,我住在離外公家不遠的地方。因為媽媽大部分的時間都不在多倫多,所以放學後,外公常會叫我到他家吃飯,跟我說說外婆的事。外公煮的飯,跟小時候家裡的食物不同,卻有著濃濃的家的味道,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飯菜中的愛!外公用他深深的愛煮飯給我吃,也化解了我年少時光思鄉的寂寞與鄉愁。
外公非常想念已過世的外婆,常常一說起外婆的事就開始掉眼淚。拙口笨舌的我,總是手足無措,不知道怎麼安慰他才好。記得那個時候,他常常到墓園去,吹著口琴繞著外婆的墓碑繞圈子,他一圈一圈的繞著,讓我看到他對外婆的思念與不捨!
外公是個非常好學的人,雖然年事已高,但學習新事物的心志,絕不少於年輕人。他很希望學會使用電腦,特別是想知道怎麼用電腦打中文。我沒有學過中文打字,所以我打中文的方法到現在還是很原始,只能用注音輸入法,故打得非常慢。要我用我的方法教外公打字是件苦差事,因為他的國語不是很好,發音不標準,所以用注音拼出來的字往往是錯的,他自己也非常懊惱。
可是過沒多久,有一天我竟發現外公會打中文了,而且打得比我還快。他以自己的方式,學會了大易輸入法,我到現在還是很佩服他,也不知他是怎麼學會的。當時的他,已是八十幾歲的人了,還能學會使用電腦,真是不可思議。我常想,以他的年紀,都能說到做到,學會使用電腦,我們還有甚麼藉口來說我們有甚麼事情是學不會的呢?
外公是個很獨立的人,雖然年紀大了,所有的事情還是自己做。記得讀書時,常常在路上遇見他,剛好騎著腳踏車買菜回來。他總是把一袋一袋的塑膠袋,掛在自己脖子上,搖搖晃晃地騎著車子回家。每次路上巧遇外公,想要幫他把東西提回家,但他怎麼樣也不肯。他是我所見過第一個、我想應該也是最後一個,會在脖子上掛一堆東西騎車的人了。
外公的身體非常健康,他曾經帶著我走了大約兩小時的路程,到一個我到現在還搞不清楚在哪裡的工廠,只為了買一雙皮鞋送給我,而後,再走兩小時回家。我只記得自己那時邊走心裡邊發牢騷,因我搞不清楚為什麼他不願意坐公車去到那地方。外公走路非常快,連我這個當時只有十幾歲的人,都有點趕不上他的速度,跟在他旁邊走路的感覺,根本是在追著一個八十幾歲的老人跑。後來他告訴我,他從前在山上傳福音,到任何地方都是用雙腳走路,所以,走起路來才會這麼快,而這是最好的運動。原來,走路就是外公長壽的祕訣!
外公只要一躺在床上,馬上可以入睡,讓我非常羨慕。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參加加東旅行團,與他住在同一個房間。每天晚上,只要他一躺在床上,立即鼾聲大作,聲音之大,無人可比,且讓我徹夜難眠。不過想想,這是神深愛外公、祝福外公,才讓他這麼容易入睡,而且,也讓我深深體會到一個人能吃能睡就是福!
印象裡的外公,「感謝」兩字總不離他的口。他以感謝過著他的每一天!他常常告訴我,沒有人是應該幫助你的,所以,當有人幫助你時,你要好好地感謝他。我想,這就是他的座右銘。對神也好,對人也好,他覺得自己虧欠的太多,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感謝。
外公常常告訴我,神非常地愛我!真的,神非常愛我,讓我有一個這麼特別的外公,在我青澀孤獨的年紀裡,陪我走過每一天!
我的外公,將永遠活在我心裡!(待續)
|
|
|
|
作者: 加拿大多倫多教會同靈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2015
| |
列印本頁 |
|
分享好友 |
|
意見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