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51期2015年4月)
主題特寫:聖經中的母親(上)

ま つ

前言


聖經裡除了記載許多父親的故事,同樣也有一些母親的故事。過去女子地位不高的時代,她們最主要的責任就是生產與照顧丈夫及下一代,為所生養的兒女做好信仰與家業的傳承。這樣的角色在今日就是持家及教養小孩;而對基督徒來說,從小教育子女正道、保守他們在主裡長大成人,使他們到老也不偏離更是要緊的。

雖然關於她們對子女教養的故事敘述不多,經上仍留下幾個足夠作我們教訓的例子。她們優劣的榜樣值得我們細細思想,使今日的基督徒在當上母親前能夠做好準備並期許自己成為成功的母親。「聖經中的母親」是個相當大的主題,並且每逢母親節,在各地的講臺與刊物都會提及。這裡僅以教育子女的層面作探討,讓我們各從一個好與壞的例子來看聖經裡成功與失敗的母親。

馬利亞──成功的母親


馬利亞可說是聖經裡最有名的母親了,不僅因為她生了耶穌,也是因為她是一位成功的母親,可作所有信主之人的模範!她是耶穌家譜中的最後一位女性,屬猶大支派大衛的後裔,名字有「他們的背叛」或「苦澀」的意思。經上對她的記載頗多,四卷福音書裡都有她的身影。她所生的不只耶穌,她也是雅各、約西、猶大、西門和其他妹妹們的親生母親。

1.接受挑戰、預備生子

馬利亞的故事從天使加百列向她報喜信開始:「蒙大恩的女子,我問妳安!主和妳同在了!……馬利亞,不要怕,妳在神面前已經蒙恩了。妳要懷孕生子,可以給祂起名叫耶穌。」(路一28、30)。那時住在拿撒勒的馬利亞還沒嫁給木匠約瑟,仍是未婚的童貞女子,怎麼會生孩子呢?這叫一個原本生活平靜安康的女子情何以堪?天使所傳達的話簡直是對她最大的羞辱,甚至已許配的未婚夫一開始也無法接受。不曉得她是否曾質疑過:為何要選上我?這樣的安排縱使發生在今天較開放的社會,信主的姊妹也未必能接受讓自己未婚懷孕,因為這所要承受的壓力太大了;就算知道祝福再多、恩典再大仍是叫人卻步。但從經上我們看不到馬利亞有任何不服或埋怨。約瑟雖然是個義人,不願明明地羞辱馬利亞而想要暗暗地把她給休了,1疑惑與傷害已經造成,但她能忍耐並相信神最美好的安排。她聽見加百列突如其來的問安感到驚慌,卻反覆思想那話的意思,後來且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祢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一38)。下這決定她可是冒著可能為自己帶來被石頭打死的命運,但她仍然以謙卑如婢女的態度聽從神的話。後來她聽了同樣因神的應許而年老懷孕的親戚以利沙伯被聖靈感動所發的預言,更是由衷發出讚美神的頌歌:「我心尊主為大、我的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路一46-47)。表現出她甘心樂意接受挑戰、順服全能者的旨意,為此還感到喜樂非常呢!

幾個月後,羅馬皇帝凱撒.奧古斯都降旨要所有領地內的人民都報名上冊。當馬利亞和未婚夫約瑟要回故鄉辦理這事的時候,她的身孕已經重了。一方面要找地方預備生下那重要的幼子,一方面她必須隨約瑟奔波。雖然帶孕在身,馬利亞並不辭辛勞與動身之苦。在沒有找到合適產房的時候,她沒有向神抱怨說:「是祢叫我懷孕的、是祢要我現在就生育,為什麼連一個好的地方都不給我?怎麼沒給我安排個能安身躺臥的房間?」她沒有發怨言或對約瑟訴苦求情,而是默默地接受、忍耐到底。我們今天或許就是缺少了靜心忍耐、默默思想的智慧,只在不斷地祈求中尋找自己感覺的良好,認為已經照神的安排走了,神就應該為我們預備、幫我們開路。馬利亞在這方面就成了我們很好的榜樣。光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她能成為一位成功的母親!

2.與年幼的兒子互動

神的兒子主耶穌基督、由道所成的肉身,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羅一3),也就是經過馬利亞的肚腹而來到世間。這樣的事空前絕後,在當時來說既是神蹟也是至今人們無法光憑理性就能明白的事。祂出生以後,許多言論與行為表現也與眾不同。與那樣非凡的神子互動,過程中也考驗著生母馬利亞的信心與耐心。

當耶穌十二歲的時候,馬利亞和丈夫約瑟帶耶穌按著節期的規矩上耶路撒冷;2守滿了節期要回家鄉拿撒勒,走了一天的路程才發現耶穌沒有跟來。既沒有在親族和熟識的人中找到耶穌,他們於是回到耶路撒冷去找;過了三天才找到祂坐在殿裡的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看見的人都驚奇他的聰明和應對。馬利亞對祂說:「我兒!為什麼向我們這樣行呢?祢父親和我傷心來找祢!」耶穌卻回答說:「為什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3(路二41-49)

按人看,這話似乎大逆不孝、頂撞父母又為自己使雙親掛心的行徑找託辭。然而經上說耶穌所說的這話他們並不明白。馬利亞聽到了並沒有生氣;雖然不明白為什麼,但她接受孩子的回答。試想,那時為了找回耶穌,約瑟和馬利亞可是重走了一天的路程回到耶路撒冷、又在那裡到處找了三天的時間,這不但讓他們耽誤的原本返鄉的行程,期間耶穌的失蹤肯定也是讓祂的雙親非常擔心又憂愁(從馬利亞一見耶穌對他所說的第一句話就可得知)。就像我們在找失散不見的親人一樣,若發現那人是蓄意隱藏起來或明知故犯叫找不著的人緊張,肯定會氣急敗壞、沒了耐性而破口大罵。但馬利亞是以溫柔詢問的方式請示十二歲的兒子原因,並不是一進殿就拉著耶穌吼道:「祢這調皮叛逆的小孩!祢知道你爸媽為了找祢花了多久時間嗎?祢怎麼那麼不聽話、離開我們也不跟我們講一聲呢?祢到底有沒有把我們父母親放在眼裡……?」(這在今日一般家庭發生類似的情況時應該是相當熟悉的話語!)馬利亞卻不是這樣,因為她不只一方面想要教育孩子,另一方面她更想要瞭解孩子、知道祂在想什麼。後來童子耶穌同他們下去回到本城拿撒勒並且順從他們,但馬利亞則是將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裡。

馬利亞這樣尊重孩童耶穌的態度真可作為所有母親教育的表率!別忘了,耶穌那時還只是一個十二歲的未成年小男孩罷了。若要說行動能力,當時年輕力壯的約瑟、馬利亞夫婦一定能夠將祂強行帶走,甚至二話不說地就教訓責罵一頓。但這種方式不是教育子女最好的方式,很多時候只會淪為將子女當成承擔錯誤、發洩情緒的對象,並不能真正瞭解他們的想法。馬利亞採取溫和又親近的方式想接近孩子的心,試圖明白祂的思想與動機。這樣的作法不但使耶穌道出重要的話語,更是讓祂願意服從父母的誘因。在昔日東方威權式教育的年代,許多兇惡的父母並不懂得尊重未成年的子女,「狼父」、「虎母」的案例屢見不鮮,甚至到今日仍時有所聞。他們不允許子女有不同的意見,而是以自己的意見強行套入子女、灌輸他們自己認為正確的觀念。雖然確實有些孩子自幼就很懂事、能體諒而順從父母,卻也有很多不願服從而以後鬧家庭革命的悲劇。這樣的教育模式或許對非常年幼的子女有效、能建立父母的威信,但很難感動子女也並非長久的相處之道,而成功的例子畢竟只佔少數。唯有從小就讓子女能自主地表達他們的想法與意見,使他們知道自己同是家中的一份子、可以有自己的理想和觀念(前提當然是不違背社會上的道德標準及聖經真理的原則),這樣成長的孩子較能有自信並獨力思考的能力,且與上一代有更好的溝通。馬利亞柔和的回答不但化解了一次可能引爆的家庭危機,也順利地從聖殿帶回孩子、揭開耶穌自幼就以父事為念的心志。(下期待續)

註:

1.按照律法的規範,女子若沒有貞節的憑據,她要被帶到父家門口然後讓本城的人用石頭打死(申二十二20-21)。馬利亞尚未出嫁就已從聖靈懷孕,而「聖靈懷孕」是史無前例、神獨特的作為,故在當時保守的社會人們當然無法理解也不能接受;即使約瑟也是在夢中見到天使顯現才理解過來。

2.經上說耶穌的父母每年到了逾越節就上耶路撒冷去(路二41),那是根據「申十六2、16」的誡命和猶太人三大節期的傳統規矩。這樣的習俗一直到主後70年,耶路撒冷被焚燒而毀之前都被虔誠的猶太人遵守著,時間在亞筆月(或稱「尼散月」)的十四日開始,約在陽曆三到四月間。

3.那是《聖經》上記載耶穌的第一句話,對象是自己肉身的父母親。這話表示他從小就是在乎天上神國的事、要行天父的旨意、做成祂的工(參:約四34,五36)。對耶穌來說這些比孝敬地上的父母親更為要緊!



作者: ま つ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201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