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57期2015年10月)
信仰社會:生命的尊嚴與價值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謝秀芬

人性本善或本惡?你知道人有自由意識,能自我引導嗎?有無限潛能可自我成長嗎?為什麼當人病入膏肓,已無藥可救,醫生還要維持其生命跡象呢?植物人已腦死,為何不能安樂死呢?為什麼不能自殺?人有與生俱來的人性尊嚴與價值嗎?人的價值會因其外在條件而改變嗎?

對一個人的看法如何,往往會決定我們怎麼對待、怎麼輔導與關懷他。所以認識你的羊,詳細知道你羊群的景況,留心料理你的牛群(箴二七23),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透過瞭解,才知如何相處與協助他們。本文將從聖經一一來探討,瞭解人的尊嚴與價值、自由意識、潛能、需求與屬靈生命,使我們對人有更多的認識。

一.人的尊嚴與價值

耶穌說,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可八36-37),生命是無價的,我們是主耶穌用重價買來的,是神的兒女,生命是何等的尊貴。

1.迷失羊的比喻

每一隻羊對主人而言,都是極其寶貴的,主人一百隻羊中若有一隻走失迷了路,他必撇下九十九隻,去尋找那隻迷失的羊。找到了,也為這一隻羊歡喜(太十八11-14;路十五6-7)。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十九10)。儘管人多麼的罪過、不完全,耶穌因為「愛」我們,為我們死,以拯救我們的生命。祂不定淫婦的罪(約八10-11),也不輕視人的職業;住在被人所厭棄的稅吏撒該的家裡。祂以身作則、重視人的尊嚴,不因人外在的種種條件,而否認人的價值。聖經告訴我們不要批評弟兄、論斷弟兄,因判斷人的,只有一位,是能救人也能滅人的(雅四11-12),就是天上的真神。

2.浪子回頭

一個罪人悔改,在神面前要為他歡喜(路十五10),耶穌在浪子回頭的比喻中提到,一個得罪父親的浪子,自認為不配做父親的兒子,但父親卻為這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兒子快樂,給他穿上好的袍子、戴上戒指和鞋穿,又宰肥牛慶祝,作樂跳舞(路十五21-24、32)。

當一個人能被接納,就會有自信,會肯定自己,也產生內在的改變和成長,並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及喜悅。

二.自由意識

神給人自由意識,可以自我決定許多事,而不是像傀儡一樣受擺佈。神造亞當,吩咐他園中各樣果子都可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不可吃,吃的日子必定死(創二7、15-17)。但是他和夏娃受魔鬼的誘惑,吃了善惡樹上的果子(創三1-6),可見,神創造人是有自由意識的。

耶穌在世上傳道時,表現了對人的關心,雖然祂希望全人類都得救,然而得救也當靠個人的努力。例如,祂提醒猶大賣主是罪惡的事,但猶大還是決定這麼做,最後,自己也承擔了後果。從舊約聖經中許多的人物,如亞當、夏娃、但以理、約瑟、約拿等,哪一個不是憑著自己的意思去抉擇,神並未操縱他們的意識。

神給人自由意識,可以自我引導。真理可以使人得自由(約八32、36),蒙召是要得自由(加五13),主的靈在哪裡,那裡就得以自由(林後三17)。人是自由的,但你是否真正體會到了呢?你能從心所欲,不越矩嗎?還是體驗到如保羅所說的,苦於自己所願意的善並不去作,所恨惡的,倒去作;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七15-23)。這是為甚麼?乃是因為人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私慾懷胎就生出罪,罪長成,就生出死來(雅一14-15)。所以保羅說,若吃肉會叫人跌倒,他寧願不吃肉,這是攻克己身,免得他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倒被棄絕了。

三.人的潛能

每一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和恩賜,有人數理強、有人文筆好;有人口才好、有人藝術天分高;有人生來勤快、有人運動神經靈敏;有人組織分析能力強、邏輯思考能力佳;有人特別細心,易懂人的感覺與情緒,有人理性思考強或責任感重……。每人都有不同的特質,你是否善用自己的才能與天賦,還是將它隱藏起來呢?

耶穌曾設一比喻,有一個貴冑要往遠方去,便叫了他十個僕人來,交給他們十錠銀子去做生意,直等他回來。他回來就吩咐領銀子的僕人前來,要知道他們做生意賺了多少。頭一個說,主人,祢一錠銀子,已經賺了十錠。主人稱讚他是良善的僕人,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權柄管十座城。第二個說一錠銀子又賺了五錠,主人也讓他管五座城。又有一個來說他把銀子包在手巾裡存著。主人責備這個惡僕,為什麼沒有把銀子交給銀行,因為至少等他回來的時候,連本帶利都可以要回來。於是奪過他的一錠來,給那有十錠的。最後主人說:「我告訴你們,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路十九11-24、26)。

這告訴我們,神給每個人有不同的恩賜和潛能。仔細想想,我們有好好發揮嗎?進而去幫助求助者嗎?而你的幫助是指拿魚給他吃,還是教他如何釣魚呢?值得深思。

四.人的需求

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於1954年提出需求階層理論(hierachy of needs),當時提到人有五種需求(見圖一),並且和羅傑斯(Rogers),共同發展更為肯定人性善良面、尊重人性尊嚴、追求人的完整性之人本心理學。人本心理學對人性抱持著樂觀的看法,認為人性本善,而且人類本性中原本就蘊藏著無限的潛力。此研究不只在了解人性,而且更進一步主張改善環境,以利於人性的充分發展,和達到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境界。

需求理論提到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當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滿足,才會尋求下一層次的需求。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的需求,如食物、水和性的需求,其次是安全感的需求,第三層次是感情和愛的需求,第四層次是自尊,第五層次是自我實現需求。

從耶穌一生的事蹟中,我們知道祂不僅重視人屬靈的生命,同樣也重視人最基本的需求命。祂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這人必得賞賜。凡弟兄中最小的一個有身心方面的需求──餓了、渴了、赤身露體、生病、被下監,或心靈受苦者,能對其關心照顧,就是做在主耶穌的身上,將來必得賞賜(太十42;太二五35-41)。

耶穌曾變餅使五千個人吃飽,又替人醫病趕鬼,以減除肉體的痛苦;在宴席上將水變酒,祂並沒有忽略肉體的生命。也就是說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及心理的需求,祂早就注意到了。

五.屬靈生命

1.耶穌赦免行淫婦人的罪

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捉拿的婦人來,問耶穌該把她怎麼樣。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於是從老到少,一個一個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穌。」最後,耶穌也不定行淫婦人的罪,但要她從此不要再犯罪(約八3-11)。

2.撒瑪利亞的婦人

撒瑪利亞的婦人嫁了五個丈夫,心理無法得到滿足,神向撒瑪利亞的婦人談永生的活水,將獨特的信息傳給她。撒瑪利亞的婦人,請耶穌賜活水給她,使她永遠不渴。耶穌告訴她,神是個靈,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約四7-24)。彼得被兩條鐵鍊鎖著,睡在兩個士兵當中,看守的人也在門外看守(徒十二6)。這種在患難中仍能安然入睡、心裡有平安喜樂,是一種超個人的高峰經驗,高峰經驗是可以從禱告中獲得的。

馬斯洛在晚年時,提出他需求理論的第六項需求,就是人會尋求其在宇宙中的定位,瞭解人與宇宙間的關係,追求高峰經驗和在靈裡的平安喜樂。超個人心理學逐漸成為心理學的第四勢力,肯定尋覓靈性層面的價值與重要性。超個人經驗,以一種統合、整體的取向統整了個人「生理、情緒、心智、社會、道德、靈性」的各個向度。

保羅說在什麼景況他都可以知足,知道如何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都得了祕訣。他靠著那加給他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1-13)。聖經也告訴我們,禱告祈求,只要信就必得著(可十一24);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九23)。這些豈不都是一種信仰高峰的經驗嗎?

結論


從基督教的觀點來看,服侍人群是基督徒信仰的中心,而非附屬品。從舊約聖經中可看出神是憐憫的,祂不接納那些不眷顧孤苦鰥寡者的獻祭;在新約,耶穌基督道成肉身顯明神的大愛,祂說:「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又說:「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二十28,二五40、45;可十45)。以此,也勾勒出教會對社會的使命。

耶穌基督重視人肉體的生命,更重視屬靈的生命,祂賜給我們自由意識、恩賜和無條件的愛,也賜我們生命的尊嚴與價值。人與生俱來的尊嚴與價值,是不受個人經濟、社會、任何物質上的成功或失敗所影響。個人的性格、遺傳或環境都不能改變此種價值。神要我們做祂貴重的器皿,接納人的優缺點、愉悅的和不相投的本質、積極和消極的情緒、建設性和破壞性的態度及行為。耶穌的一生把這種服事神與服侍人的大愛,表現得淋漓盡致。因此,我們應該學習祂的榜樣,不但走入人群,也肩負起對社會的責任,履行、實踐神就是愛的道理。



作者: 謝秀芬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201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