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57期2015年10月)
宗教教育:戴面具上台的孩子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南區宗教小組策劃Phinehas撰稿


會堂裡響起輕快悅耳的琴聲,一群幼稚班孩童在親友與眾信徒期待中依序走上台,準備在老師指揮下開口唱詩。當會眾定睛注視這群幼童時,卻發現找不著那些熟悉的可愛面孔!孩子的臉不見了!每一位孩子都戴著面具上台,父母只能從衣著上去尋找孩子的身影,更遑論其他信徒的辨識力。

戴了面具的孩子,台下觀眾看不到他們的表情,因為一張張簡單的手繪面具蒙住了小臉蛋,也隔絕了台上與台下的情感交流。會眾想瞧瞧孩子們童稚的臉龐,卻只能從紙面具中去找尋眼睛部位的洞口,窺探他們失去風采的眼神。

曾經,也看過一群幼稚班孩童臉部上妝、頭戴七彩繽紛的小丑假髮上台,有些孩子因此怪異裝扮而鬧彆扭,有些則是硬著頭皮上台卻表現生疏。觀察起來,這樣的獻詩著實是令觀眾失望的呈現,裝扮標新立異、甚至戴著面具獻詩,實在與會堂中敬虔莊重的精神相去甚遠。

若是細細思考,坐在台下的觀眾群,不僅只有看得見的信徒與親友,更有那看不見的天使、和坐在榮耀寶座上的主耶穌。這些加諸於孩子身上的道具、面具,是否為神所喜悅?孩子們細緻漂亮的臉蛋,是否需要誇張的化妝來凸顯?倘若認真追究,對於「面具」與「藝術化妝」的起源和意義,也是一門流傳已久的學問。

說到「面具」的用途,人們通常用以遮掩臉部表情、或是保護臉部不受侵襲,也會藉此道具來代表某些神話人物、動物與鬼神。面具常出現在各種宗教民俗的傳統祭典、節慶以及巫術儀式,當今較為人知的活動屬西藏牦牛面具舞、日本能劇,以及威尼斯嘉年華:人們戴面具遮掩身分,盡情狂歡、享樂、縱情,甚至成為犯罪的最佳掩飾。

面具在古代戲劇中非常神祕,甚至會先開光之後再使用,人們迷信借助此儀式能讓面具的靈魂附身,使演員的表演更有說服力、大放異彩。時至今日仍有此傳說,也依然被許多舞台劇演員使用著。話說回來,我們需要戴著面具頌讚神嗎?「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林後三18)。

至於戲劇中的「藝術化妝」,目的是要使演員更能表現出角色形象,藉由化妝、假髮、衣著,使演員不再是自己,而是扮演了另一個人物。在舞台後的道具室,有人甚至以代代相傳的戲服為祭拜對象,祈求穿上時能被這戲服的主人(劇中角色)附身,使自己與觀眾都能深深入戲,演來傳神、維妙維肖。

行文至此,再略述與此類相關的「戲劇」和「舞蹈」,這更是古代與現今各項祭典的重要元素,起源與集體偶像崇拜儀式密切相關。歷代以來,文吏(歷史記錄者)與巫師本一家,他們運用戲劇、舞蹈等方式通靈,以神祕高深難解的智慧去說服百姓、教育百姓,並且統治管理百姓。即便在周公制禮作樂、諸子百家爭鳴之後,戲劇被帶入教育元素與藝術色彩,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資產,卻仍免不了與宗教結合的走向,因為人類本就有拜神的天性。

當我們明白這些藝術文化的起源,再去觀察當今未信者所演繹出的戲劇,應當安靜思考這些媒體產物的來源。亞洲地區許多電視、電影、戲劇節目在開播之前,都會舉辦大拜拜的儀式,舞台劇開演前,也會有向著舞台團拜的儀式,其目的皆為祈求能夠大紅大紫、一炮成名。在我們欣賞這些戲劇時,應當注意到其來源與背景,讓我們屬神的子民能夠有分別為聖與忌邪的心,思想這樣的表演方式是否適宜出現在教會裡。

再回到我們教會本身來說吧,每年宗教教育週的活動總是精彩不已,但對此活動感到興奮熱情的人,往往僅止於相關長執負責人、教員、學員與家長。為何其他年齡層的信徒不感興趣?難道只因為沒有親人在台上「表演」嗎?錯了!這是因為信徒在這當中得不到屬靈的生命,這種「表演」,沒辦法引起同為聖靈受膏者的共鳴。

宗教教育學員在節目中的獻詩、帶動唱、樂器演奏、見證分享、甚至是戲劇,通常呈現青澀不熟悉的可愛模樣。也許因為年紀較小,這樣的表現被視為理所當然,眾信徒本就應多多包涵;但某些在節目中附加的橋段與花樣,卻反而令人不耐煩,甚至望而生厭。這些類似於表演秀的手法,恐怕不能再以「只是可愛不行嗎?」為藉口。

我們應當試著去揣摩「神怎麼帶領孩童行走當行的道」。當我們教導孩童、青少年與各年齡層的詩班練唱詩歌,並且鼓勵他們上台作見證與獻詩時,孩子們是否知道所要唱的詩歌是獻給誰?講述的內容是要見證誰?抑或是為了展現自己美妙的歌喉與高超技巧?並花心思用各種道具打扮一番,以取悅眼前這些看得見的觀眾?演奏者是否有真正以謙卑敬畏神的心上台?

站上教會的講台絕對不同於一般的「表演」,站上講台就好似在祭台上獻出自己,並且是完完全全的獻給神,這是神的講台!倘若孩子能明白自己每一次站在會堂裡作見證、獻詩、演奏樂器時,都是站在神的眼前作聖工,他的態度、穿著、舉止、獻詩的曲目與見證內容,絕對會自我要求恭敬嚴謹、敬虔合宜,向著神歡欣歌頌的勇敢,也能同得神與人喜悅,得著仇敵的城門。

我們應當讓孩子對這聖潔的講台、嚴肅的會堂有更深刻的認知,明白這一切都是神所掌管,一旦站上去就是神的代言人。對神的敬畏,不能以年紀小不懂事作為藉口,想當年撒母耳也是斷奶後就被母親哈拿送進聖殿,穿著細麻布的以弗得侍立在神面前,在聖殿裡恭敬學習、做聖工。

因此教導者本身,更要能夠有智慧分別為聖。孩子們在大眾面前的呈現,往往和父母與教員對信仰的敏感度相關。孩子們都很單純又可塑性高,但不代表他們年幼可欺哄,因為他們是神的孩子,受過宗教教育、也有禱告與神親近的體驗,有神的道理在他們心中發芽成長。

只要父母與教員們有誠實敬畏神的心,以純正道理循序漸進教導,小羊們在年幼時就能分辨敬虔與世俗,口裡所傳講的見證、口唱心和的讚美歌聲、面上所發出的榮耀光彩,都能夠大大證明神的同在。簡言之,講台上能吸引人的要訣,就在於軟弱的人類卻能充滿主的榮耀形象,在他裡頭有聖靈豐盛的生命,這樣的人站在台上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見證。如此,能夠不吸引人嗎?還需要添加其他的裝飾嗎?

宗教教育週是展現孩子們在教會裡學習成果的機會,是我們眾人都應當共襄盛舉、互相學習和彼此提醒的機會,也在這當中去思想甚麼才是真正的「學習成果」。「我們原不是傳自己,乃是傳基督耶穌為主,並且自己因耶穌作你們的僕人」(林後四5)。



作者: 南區宗教小組策劃Phinehas撰稿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201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