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長慈主講 幸運草整理
前言
幾年前與幾位教育股和教員討論學員的學校生活時,發現目前教會內不同年齡層的學員要面對的環境,不僅較十幾年前多元且更複雜,與印象中單純的校園生活不太一樣了,所以就發想出這個主題。本來只在桃園小區的教會分享,漸漸地有機會在北區幾間教會做宣導。這樣的主題純粹以提醒的角度來看待社會上多元文化帶給大家的衝擊,希望身為父母的你我,能夠負起將純正的信仰傳承下去的責任,尤其在這美好年代和恐怖世代的交織中,存在著似是而非的價值觀,父母的把關與堅持更是相對必要且重要的。
社會文化的衝擊
隨著年代的不同,這些社會文化帶來的衝擊日益增多,之間的變化也很大。西元兩千年之前,學校對節慶並不熱衷,但是千禧年之後卻發現學校越發積極參與社區的活動或節慶之外,更會帶著學生走出校園去參觀或實際參與相關的遊街活動。課堂中更呈現所謂的「置入性行銷」一般,老師將所重視的或自己信仰的區塊帶入班級經營,要求學生完成老師的要求。
既然主題是談到校園內的多元文化,首先則是先說明甚麼是文化?其定義是泛指人類活動的模式,包括制度、概念……等。以現行的社會現象,學齡前的孩子在幼稚園會接觸到除了教會以外有關宗教的活動,還有動畫、漫畫;青少年則開始對占卜、星座、塔羅牌等有興趣。這些都是屬於文化的環節。
春節、元宵節、聖誕節、復活節、萬聖節等這些中外的節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然而這些節慶在多元化且活潑化教學的理念下,將節日的內容或精神融入學校課程中的現象,比比皆是。有學校要學生支援、參與所謂的「踩街」活動,這其實是廟會的遊行。曾經有信徒發現自己的子女與Q版土地公合照的照片,內心非常震驚又惶恐,想著,為何幼稚園的孩子跟著學校的校外教學出門,會遇到這樣的情境?每當談起這樣的例子,就會想起在流行歌之中的「保庇」,教會的兒童不知道這是「文化創意」包裝下的產物,也跟著哼唱,甚至跟著跳舞。近年來的台灣「文化創意」工作者,最喜歡將創意的發想方向與民間的廟宇文化及信仰結合,甚至將神像改成卡通版的可愛玩偶,更可能讓信徒失去戒心,在不知不覺中,也將這些物品或歌曲融入於生活之中。幾年前,《聖靈》月刊也曾刊載一篇類似的文章〈我的孩子跳哪吒〉註。
多年前也曾經有信徒,在學校是體育健將而被選為划龍舟的選手,但在參加練習後卻莫名的生病,原來是因為該信徒是原住民,對於閩南文化不甚了解,更不知道原來這是不能參與的,忌邪的神用這樣的方式在提醒她。划龍舟這個端午節重要的指標性活動,在台北市更是屬於國際性的比賽呢!我們為什麼不能參與呢?有的孩子可能回答:「因為有龍所以不行!聖經中所提到的龍,代表魔鬼。」沒錯!除此之外,在這艘龍舟下水前,會有「畫龍點睛」的所謂開光儀式,此時這艘船便是屬魔鬼、屬偶像的物品,身為神兒女的基督徒當然要謹慎且不應參與賽會。
每年到了農曆七月的中元節,華人社會都會有祭拜的活動,基督徒當然不會去參加任何的活動,更不會去吃祭拜過的食物,但是許多家長卻會讓孩子在西方的中元節──萬聖節,參加許多的活動,跟著幼稚園、學校或安親班的老師和同學去參加許多的活動,當然有時候不是孩子要去,而是老師要求的。這個節日又稱為鬼節,這原來是愛爾蘭民族的新年,就是孤魂野鬼找替死鬼的時間,所以打扮成越恐怖越像鬼,就不會被抓去當替死鬼。演變成讓小孩兒在當天化妝、打扮,然後到處去要糖果。試想,一個漂漂亮亮,乾乾淨淨的孩子,為什麼要讓他畫成恐怖的魔鬼,去做不適宜的事情?或許有人覺得只是畫個妝,小朋友要個糖果,純粹是好玩,有必要這麼嚴肅看待嗎?相信,平常的時間裡,多數的家長是不會讓一個孩子到處去要糖果的;再加上不給糖就搗蛋的態度,雖然只是該節日才會有的行為,但這種有點耍賴,甚至是強求的態度,是否和平日對孩子的教導有很大的差異呢!提醒這件事情,最主要也是希望父母對於中西節日的原則要一致。
復活節──找彩蛋,其實跟耶穌復活沒有關聯,聖經裡面更沒有記載,但其他教會卻這麼做。追溯起來,這個習俗是巴比倫國在春分時祭拜女神的相關風俗,屬於異教的活動。尤其,他們認為蛋是孕育生命的象徵,跟主耶穌的復活結合,後來演變成西方教會將信仰與民間習俗結合,而成為今時的節日。
生命教育的迷思
在某些幼稚園,孩子要背三字經、弟子規,甚至要在上課前,向孔子遺像敬禮。
近幾年,有許多幼稚園的畢業典禮會有一個橋段,是要孩子跪下向父母謝恩,名為「羔羊跪乳」,立意雖佳,卻不是基督徒適合施行的儀式。遇到類似的情況,家長們可以跟老師溝通,不要讓孩子跟著做。
目前各校園多半很積極推行並重視生命教育,因此很多宗教會進入校園宣導各自的理論,學校也以開放的心態歡迎、接受這些所謂教化人心的宗教。「靜思語」便是其中的一項,多半會有慈濟人帶領,並且對他們景仰的宗教領袖,有敬禮儀式。回家的功課,也有要把「靜思語」畫成一本書,這時要怎麼辦呢?孩子可以勇敢向老師說:「我是基督徒,我可以不交靜思語嗎?即便分數很低也沒關係,但是我願意用別的功課代替」。
「抄經書」也常見於班級經營之中,有的孩子在學校做錯事,被老師罰寫抄「心經」,主內的家長大概都會主動的向老師提出改以用聖經的經句替代,但是,若孩子被罰寫「對不起、謝謝、我愛你」呢?相信,多數家長會覺得這應該是在提醒孩子要有禮貌,是很不錯的想法啊!但是仔細推敲,這乃是源自於幾年前有一本很有名的書籍《祕密》,更是屬新世紀運動其中的一環。其中這句「對不起、謝謝、我愛你」在書中是咒語,是一名心理醫生透過看精神病患的病例或照片,然後每天對著這些念這幾句話,之後就發現這些人的行為變好了。很多老師都覺得小孩還很難教,又不能體罰,於是就用這種方法,其實這也是夏威夷巫師的一種咒語,翻成現代話之後就是這樣了。老師要讓學生寫,其用途是在做一種咒語的過程,仔細觀察這類老師的意識形態,有可能是屬於較追求探索心靈力量、身心靈平衡或者練瑜珈的人,尤其是女老師更會把這些概念帶給學生。
在此提醒大家,我們知道不吃血、不吃祭拜的東西,其實很多禁忌已經不侷限在食物上了。希望父母在孩子進入新班級、新老師時,要幫孩子向老師嚴厲表明立場,更要多多參與班親會,因為這是一個為孩子把關、了解老師,確立我們是基督徒身分的好機會。有時候我們的一些禁忌,對外人來說比較特殊,但是我們並沒有傷害或影響到其他人的權益,應教導孩子可以勇敢表明身分。目前學校很仰賴志工,尤其小學的早自修時段,所以成為了各個宗教爭取進入校園的機會。有的學校是一星期五天都有各種宗教的色彩,我們也可以去做志工,除了更可以清楚學校在這方面運作的模式,更積極的是將我們的聖經故事和正確的基督教信仰帶給這些孩子們。
遠離影音節目的迷惑
電玩、漫畫、動畫,回溯第一代的觀賞者,現在已經是大學生了。這個世代,服裝是重點,尤其日本的「美少女戰士」是90年代產物,從那時候開始,卡通、動畫等女性的穿著暴露、被物化,日本也發現他們的犯罪率增加了。說來這是屬眼目的情慾,放眼所及,這些卡通、動漫、電玩的女性人物都是這樣的造型,看久了容易見怪不怪,但卻悄悄的侵害孩子的心靈。筆者的兒子在4-5歲時,和社區的小女孩一起玩,對方竟叫他「海斗」。細問之下,小女孩說,因為自己是真珠美人魚,而真珠美人魚的男朋友就叫「海斗」!可見,透過卡通,已經讓幼童開始有了情愛聯想。現今的電視或網路廣告,演員的穿著也愈來愈暴露,此時可以對孩子進行機會教育,除了衣著要合宜、整潔,也要告知應相互尊重,不能侵犯他人的隱私權,更要懂得保護自己。
現在小學三四年級,就會討論到想要談戀愛,皆是從電視上偶像劇或卡通學來的。有些很經典很夯的卡通,如航海王(或譯海賊王),其內容和主流社會不太相同,雖有有正義,但也偏血腥、暴力,此部動畫前幾年也因為有抽菸畫面,而被NCC罰款。倘若真的無法禁止,做父母的至少要陪著年紀小的孩子看,並且進行說明,或事後與孩子討論哪些是不合宜的動作或對話。若要列舉許多的電玩或節目,可說不勝枚舉。雖然無法完全禁止,但一定要知道孩子在玩甚麼,若有偏差,要適時導正。
拿回3C產品的主控權
對於手機、電腦,何時開放?孩子在玩甚麼?年紀愈小時要愈嚴格監督。還有教會該不該把Wi Fi關掉,也值得負責人去正視、討論,因為宗教教育課程一下課,孩子都在玩手機,失去相互團契、關懷的意義。有時想想,電玩、平板、上網真是無底深坑,大人也常常深陷其中,比如上FB,一下子,半小時、一小時就過去了。在此建議七歲以下孩童不要接觸,除了護眼外,也是習慣的問題。比爾蓋茲曾說,「還不懂閱讀,就不要接觸電腦」。他自己的孩子,則是在13歲後才有自己的手機。而歐洲國家也認為不應該讓孩子使用手機,甚至要立法限制,因為這是保護兒童和青少年的方法之一。至於青少年要不要有智慧型手機也是值得商榷的,除了費率的控制,其參與的社群更是父母應該了解的部分。
也許對這個世代來說,這些好像脫離現實、太理想化了。的確很難,因為拿掉這些,很多人會不知道要做甚麼,嚴重的是出現焦慮症。建議父母要自覺,不要只要求孩子,自己卻是低頭族,尤其是父親,比較會有這種現象。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家人在外吃飯,結果個個都在滑手機,沒有交集沒有言談,就算是面對面卻好像陌生人無話可說的樣子。這也算是這年代的悲哀吧!
在家中,我們也不要對孩子說:「我現在要休息,或我在忙,你不要吵我,去看電視,去玩電腦。」無形中這就是在「暗示」孩子沒事、無聊時可以做這件事。我們要教孩子學會獨處,孔子也說過「君子慎獨」。首先要培養興趣,有的喜歡看書、玩樂高、畫畫、玩扮家家酒、玩具等等。大人要幫他們發現,並鼓勵空閒時去做這些事,這樣才不會被3C產品給綁架了。我們發現陪伴很重要,假日可到戶外走走,或到教會參與聖工及參加活動。
孩子在幼稚班就可以接觸聖經,聽講聖經故事了,因此在家裡可以閱讀聖經故事,或是一起參加晚間聚會。曾經有一段時間,因分設教會的緣故,筆者所屬的教會一到六都有聚會,回想那段時間,在教會常看到一群母親互相激勵,帶著嬰幼兒來參加晚間聚會,這些孩子從小就知道規範,長大後能在會堂安靜、不吵鬧。雖然不見得聽得懂台上的道理,但潛移默化中,這樣的身教和氛圍已經深植他們的內心。
不做糊塗人──不談論星座、命理與塔羅牌
再來談星座,這幾乎是小學生就會聊到的話題,有些人認為這是了解別人的工具之一,也可作為社交的談論話題。這是由巴比倫時期演化而來的。高中和大學生較流行的是塔羅牌,這類紙牌強調與心理治療結合,有的大學甚至以塔羅牌來作為活動。這些都是社會大眾普遍上對生活、生命和未來的不安全感,必須靠著追尋所謂的神祕力量來安定自己的內心。
而電視、廣播也開闢這樣的命理節目,在新聞報導時,畫面下方會出現黃曆,告訴觀眾今日不宜作甚麼事、星座運勢、適合穿甚麼顏色的衣服出門等,彷彿是運動一樣。處於末世,這類不合乎聖經的學理日益增多,我們就會一直不斷地被強迫接收,無形中孩子也會接觸。剛開始也許不覺得有甚麼影響,但之後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就會習慣、去談論。感覺這樣的訊息很自然,只是看一看、聽一聽,還滿好玩的,有時也會說這講得好準喔!其實這是一種心理暗示和作用,一般而言,只要跟自己很接近的東西或事情,人們就會放大它,在聽、在看時,就覺得好像真的在講自己一樣。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這些東西都不足以採信,未信者會去相信,是因為他們對未來有恐懼感,對未知的事情感到無法掌握,在不知道怎麼去面對時,只好求助這些術士和這些世上的小學。
聖經告訴我們,不要做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弗五17)。舊約時代,掃羅王面對非利士的軍旅心中懼怕、發顫,於是吩咐僕人去找一個交鬼的婦人(撒上二八)。這個事蹟更是與孩子討論時可以引用的例子。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要懂得信靠神,因祂才是掌管我們生死禍福的真神。《彼得前書》五章7-8節提到「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祂會顧念我們。」只要專心仰賴耶和華,面對再大的患難、困苦和恐懼,都不足以讓我們喪膽。
結論
回歸到原點,父母親是一個強而有力又責無旁貸的引導者,必須從陪伴開始作起。了解孩子的校園生活,知道孩子間的流行事物,多多建立家庭祭壇,用道理跟孩子談論這些屬世的話題。學習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在被擄去外邦的巴比倫,仍然可以持守正的信仰。鼓勵孩子勇敢地善用選擇權,不去聽、不去看、不去學,也不加入同學間的討論。
在這多元家庭的衝擊下,學校也倡導尊重彼此間的性別問題,而關於同性戀,有句很可怕的話是這樣說的:「我不愛他的肉體,我愛他的靈魂,所以對方是男是女,我不在乎。」這是魔鬼的伎倆,用著似是而非的歪理迷惑人的心。面對這樣的洪流,我們唯有回歸聖經,鞏固信仰的根基,不住禱告,日日仰望神,祂必保守、帶領我們人生的腳步。
註:北區宗教小組策劃,薰芳撰稿,《聖靈》月刊,416期,2012.05號。http://www.joy.org.tw/holyspirit.asp?num=8126
|
|
|
|
作者: 江長慈主講 幸運草整理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1/01/2015
| |
列印本頁 |
|
分享好友 |
|
意見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