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63期2016年4月)
主題特寫:試煉後的精金

謝宏駿


然而祂知道我所行的路;祂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伯二三10)。

信主之後,我們成為神的兒女,神是我們在天上的父,兒女得父親的疼愛是必然、無庸置疑的。況且主耶穌的十字架拯救我們,讓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遷移到基督光明的國度裡(西一13),沒有任何傷害會無緣無故的臨到我們身上,除非神同意。因此,遭遇患難的日子,就當思想神的旨意,察看神的作為(傳七13-14)。患難絕非倒楣的運氣與巧合,神為什麼會容許患難發生?神為什麼會同意撒但對約伯的二次攻擊?

「鼎為煉銀,爐為煉金;唯有耶和華熬煉人心」(箴十七3),熬煉才能去除雜質,獲得最佳品質的金銀。同樣地,人心也有許多惡劣的成分,不藉著患難無法去除,神的智慧作為就是藉著患難,提升我們的靈性。因此,《約伯記》的核心主軸是在第二十八章「智慧的價值與所在」。如何發現患難的意義與價值?我們需要神賞賜智慧。

我受苦是與我有益,為要使我學習祢的律例(詩一一九71)。

就個人而言,受苦時會先思考是不是神的管教,因為焉有兒子不被父親管教的呢?管教原是眾子所共受的,我們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兒子了(來十二7-8)。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來十二11)。當我們躺在病床上,就有很多安靜的時間,深切反省自己的生活,重新調整自己的腳步,而得到更多的生命價值。

挫折與失敗的苦讓我學會謙卑,人算什麼?若不是主的看顧與賞賜,我靠自己的力量又能完成什麼?在苦難中,我清楚的發現自己的不足與缺陷。保羅肉體上的一根刺讓他不會因所得的啟示甚大,而過於自高,叫他在軟弱中得到基督的能力覆庇(林後十二7-10)。

患難中不是放棄、膽怯、絕望,反而在認識自己的軟弱後,轉向全能的神,向祂祈求智慧與力量。

若沒有患難,人在平安順利的環境裡常常得意忘形,如孟子所言:「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在苦難中,我的眼睛仰望神,我的心切慕神,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渴想神(詩四三1-5)。身心越多的苦,禱告就會越加的深,與主越能親密交通,甚至有異象、異夢的啟發,或天使的幫助,就如主耶穌在客西馬尼的禱告(路二二43-44)。

在苦難中得到主的安慰與幫助,以後對別人的苦難也會有同理心,能以自身的體驗表達深刻的關懷,而帶來更多有效的安慰,可以用自己親身的見證鼓勵受苦之人的信心(林後一4-6)。

被逼迫、受委屈的苦,讓我們體會主耶穌在承受十字架的痛苦有多大,頭戴荊棘冠冕、公會的人吐唾沫在祂臉上、用拳頭打祂,也有用手掌打祂的(太二六67),又拿葦子打祂的頭(太二七30),這些苦原是我們應該自己承受的,主卻擔當了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祂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被壓傷(賽五三4-5)。我們自己受了類似卻較輕的苦,才知道主的愛有多大。

生離死別的苦叫我們調整生命的價值觀,一味的追求名與利,最後是虛空、捕風。在遭喪的家可以得到智慧的心,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傳七2-4),因此要追求生命長久的價值:愛神與愛人,愛是永不止息。

所以要珍惜現在擁有的時間與生命,人常常在失去後才知道珍惜,卻往往來不及了!神的旨意就是要讓我們在還可以承受的患難、失去中,學會珍惜的重要,提醒我們、改變我們的生活態度。

就家庭而言,患難會整合全家人成為一體。平常孩子長大以後各走各的路,難得全家團圓在一起。曾有一個短片播放,幾個孩子都事業有成,兄弟姊妹散居世界各地。有一天,每個孩子突然接到手機訊息,爸爸病危了,叫孩子們盡快回家。有的開車、有的坐飛機,一路上眼淚控制不住的直流,深怕看不到爸爸最後一面。等到所有孩子都進家門後,爸爸穿著西裝、拿著蛋糕,走出房間說,歡迎你們回家。頓時大夥都破涕為笑。還好,爸爸開了個玩笑。可是,若真的發生病危通知呢?

人在平安無事的時候,容易忽略彼此的互動與關懷,尤其家人之間因為距離遙遠而生疏,因觀點不同而對立,但是家人的病痛與患難,能化解彼此的嫌隙與磨擦。「都生病了,還有什麼好爭的呢?都快走了,還要生什麼氣呢?」在家人臨終的時刻,彼此道歉、道謝、道別,這樣最好。

有個例子,爸爸中風了,男孩子雖然只是高中生,一刻間,他長大了,以後他要半工半讀,要照顧媽媽和妹妹,他的心不再放蕩漂泊,這個苦難使他們全家人緊緊地靠在一起。

主耶穌在迦百農傳福音,從會堂出來後,就帶著雅各和約翰進了彼得和安得烈的家,彼得的岳母正害熱病躺著,就有人告訴耶穌(可一29-30)。彼得願意照顧生病的岳母,表現他的愛心,這也是對妻子的愛,因為這個苦難,使他們夫妻關係更親近。因為這個病痛,主耶穌來到彼得的家,醫治熱病,彼得的岳母和妻子都有恩典的體驗,他們都信主了,全家人在信仰上同心一意,奔跑天國的道路,這個病痛來的真是時候,感謝「熱病」。

就教會而言,ㄧ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ㄧ同受苦(林前十二26),因為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信徒都聯屬在一個身體裡。倘若眼睛疼痛,全身的肢體都會起來幫忙照顧,讓眼睛恢復健康。

信徒生病了,應該告訴教會,不要怕麻煩教會,主耶穌吩咐的命令就是要彼此相愛,讓眾人認出我們是主的門徒(約十三34-35)。傳道、長老、執事和聖職人員可以奉主的名為他按手禱告,出於信心的禱告,要救這病人,主必叫他起來。因生病的當事人對主有信心,將聖職人員的按手禱告當作神聖的醫治,感謝與榮耀歸於神(雅五14-16)。ㄧ個信徒的苦難使教會全體信徒有了彼此代求的目標,教會整體的靈性就會有所成長。

在彼此安慰代禱中,最怕的是出現「約伯的三個朋友」,並未了解苦難的來龍去脈,就大肆批評當事人,以罪與罰的傳統單一觀點讓受苦的人更加不堪。神的怒氣最後轉向三個朋友發作,因為他們錯誤地議論神的旨意與作為。

就社會而言,集體災難的悲劇如地震、水災、戰爭,會使人心溫暖,患難見真情,表現出平日難見的溫馨。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倫敦的人感覺在戰爭期間比在戰前或戰後都有更充實的生活,他們所回憶的不只是戰爭的危險、辛勞、破壞,還有大家擠在防空壕內的溫暖。在戰爭期間,大家臉上有著「無虛偽的笑容」。彼此有更多自發性的溝通,原本冷漠的人會主動與陌生人交談,交換戰爭的消息或笑話。

在浩災之後,倖存者想做的第一件事,是尋找家人或朋友,看看他們是否安全?也會有更多的人去幫助別人的需要,投入搶救、搶修的行列。平日無所事事的無聊乏味,都改變成新的生命角色。因此,精神病人減少了,自殺率降低了,犯罪率也下降了。人在集體災難中靈性得到成長,世界才有和平的機會。

如此,在患難中就可以忍耐、老練、盼望、喜樂,凡事謝恩(羅五3-5;雅一2;帖前五18)。

神啊,祢曾試驗我們,熬煉我們,如熬煉銀子一樣。祢使我們進入網羅,把重擔放在我們的身上。祢使人坐車軋我們的頭;我們經過水火,祢卻使我們到豐富之地(詩六六10-12)。


作者: 謝宏駿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201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