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秀芬
每個人都會說話,但是輔導工作的會談和閒談不同,是有目的有方法的,在二月號刊登〈說造就人的好話〉一文中已有說明。醫生是靠藥物處方醫病,輔導工作者是靠會談,會談是促使當事人改變的工具,也是整個個案工作的必要過程。會談可以幫助工作者明白當事人的困擾,進而分析問題、協助案主解決危機。經上提到,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唯有知識的嘴,乃為貴重的珍寶(箴十六24,二十15)。如何說造就人的好話(弗四29),是需要學習的,本篇將介紹會談的方法和技術,包括同理心、真實性、沉默引導技術和自我揭露,這些是牧養關懷工作者應當學習的基本會談能力。
一.同理心──談感同身受
所謂同理心,就是一種分享的能力,可以和對方分享任何的感受,是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的一種表現(羅十二15)。也如保羅所說,自己雖是自由的,無人管轄;然而甘心做了眾人的僕人,為要多得人。向猶太人,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軟弱的人,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九19-22)。這幾節經文對同理心闡明得淋漓盡致,也正是耶穌所說的,得人如得魚的方法。
耶穌自己也是一位很好的傾聽者,當馬大對耶穌說:「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祢不在意麼?請吩咐他來幫助我。」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路十40-41)。耶穌感受到馬大心裡煩躁的情緒,並將此情緒說出,讓馬大知道耶穌了解她的感覺,這就是同理心。
1.情緒
人的情緒很複雜,也有正面和負面之分。有時會高興、感動和生氣都會哭泣,讓人搞不清楚是高興還是難過呢!又當我們禱告時聖靈充滿,感動得淚流滿面時,心裡卻是平安喜樂的。一個人難過時,可能同時包含悲傷、挫折、焦慮、沮喪和罪惡感等等。情緒是不容易被了解的,但是一位輔導人員,若能了解當事人的情緒和感受,那麼,他就是具有同理心的人。同理心需要培養和訓練,是輔導工作人員必要的學習和演練的技術。有時我們會對當事人說,我了解你的心情,或我知道你的委屈,但是當事人會懷疑,你真的了解嗎?但是你若能說出那是怎樣的心情和委屈時,他們就會相信你是真的了解。所以首先須先了解情緒的詞彙(見表一),其實情緒的用詞很多,不只這些,總之,多體會才能回應當事人話中所隱含的情緒。如耶穌聽到馬大的抱怨,能感受到馬大內心的情緒,故對她說:「你有太多的思慮煩擾」。「思慮、煩擾」就是情緒的用詞。
表1情緒性字彙
2.同理心的步驟
同理心是一種心有戚戚焉、感同身受的狀態,是完全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感受對方的情境和感覺,就像是自己也遭遇過一樣。同理心和同情心不同,是沒有憐憫和可憐的涵義。
想掌握同理心,有下列幾個步驟:
(1)先傾聽對方的感覺、經驗、行為(內容)。
(2)體會對方的感受、情緒(如:高興、生氣、悲哀、害怕等)。
(3)找出這些感受的可能經驗、行為、情境等。
(4)告訴對方你所體會到他(她)的感覺、經驗和行為等。
基本回應公式,如:你覺得……(感覺),……因為……(簡述語意)。就馬大的事件為例,可以這樣回應說:「馬大,你覺得很憂慮,也很煩躁,因為你一個人要張羅許多伺候的事,馬利亞又不幫你。」如此,會談的焦點放在當事人的問題上,針對說話的內容、訊息、行為表現,加以反應,傳達工作者對當事人的了解。
又如小俊從學校畢業,正在找工作,接到面談通知後,他說:「我恐怕這次面談又不會成功,像以前幾次一樣又沒希望了。」你會如何反應才是有同理心呢?下列五種回應你會選哪一個?
(1)不會的,你要有信心,就會成功。
(2)你為何不去找那些面談成功的同學談,也許你就能知道一些竅門了。
(3)不要這麼悲觀嘛!你怎麼會這麼想呢?
(4)出校門,第一次找工作本來就比較困難,就是失敗了也不算什麼。
(5)由於過去失敗的經驗,你擔心這次也會失敗,好像不太有信心的樣子。
第一個反應是鼓勵,第二是建議,第三是提問,第四是安慰,第五才是同理心的反應。我們過去的對話習慣是鼓勵,安慰和建議較多,少用或甚至不會用同理心回應,這需要花一些時間學習和訓練。
3.同理心的功用
運用同理心有許多功能,第一個功能是可以很快建立信賴關係,其次是促使案主討論真正的感受,同理心反應能讓當事人了解到輔導人員懂他的心情和態度,如知己一般,而願意多說一些感受。同理心也可以處理案主的情緒和障礙,還可以管理案主的憤怒和暴力型態,因為當事人願意多說一些他不快的經驗,不僅能疏導其情緒,也能準確評量案主的問題,做到以案主為中心。
二.真實性
神是慈愛和誠實的(詩四十10-11,五七10,八六15),祂以慈愛誠實待人(創二四27;撒下二6),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三四6)。神是真實無偽的,祂所喜愛的是內心誠實的人(詩五一6),所以我們待人應該坦誠、不虛假。
1.真實性反應的原則
真實性的訊息有下列四要素:
(1)以「我」、「我感覺」代替「你」來呈現個人訊息
工作者使用「我」,不僅可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可影響案主使用「我」的訊息。案主喜歡追隨工作者的溝通模式。所以,若工作者希望案主養成好的溝通技巧,在示範時必須要小心。
(2)分享不同深度的感覺
案主有負面情緒的反應時,應該要使用到這一技巧。工作者要了解案主更深層看法和感受,需要探索案主更深層的感受,以確定案主的感覺。
(3)採中立的口吻陳述情況
保持中立,才能抽離情境,在做分析判斷時,比較能得到案主的信任。
(4)描述所出現的危機
當事人小俊是名非自願的案主,有行為上的問題,被老師轉介給工作者輔導。當兩人有衝突時的運用如下:
工作者:「小俊和我上星期有衝突。他對我生氣,且罵我。」
小俊:「我為之前的事感到抱歉。我想,你也許不想再為我做甚麼事。」
工作者:「小俊,我也為之前的事感到抱歉。那時,我真的受到傷害和迷惑,因為我不了解你的怒氣從何而來,你並沒有和我談到原因,所以我感到委屈。我真的害怕我們之間會一直保持這種方式。我不希望這樣的情況再發生。」
2.真實性反應的理由
一般工作者做真實性反應的原因有下列幾種情況:
(1)案主要求工作者表露自我
案主問工作者是否結婚,可能是擔心工作者的生活經驗不足。因此,工作者對案主可能的動機給予回應和討論,勝於直接自我表露回答案主的問題。如工作者回答:「你問我是否結婚,是擔心我沒結婚的生活經驗,無法了解和幫助你的問題嗎?」
(2)案主問工作者的認知問題
案主問:「你認為這對我有任何的幫助嗎?」
工作者回答:「你把問題告訴我,也許你會害怕並沒有什麼幫助,但我相信只要我們一起努力,再困難的問題也可以改善。」
(3)案主不可理喻或遇難題時
◎案主:「我不確定我是不是值得你花時間和我談?」
工作者:「你好像在說自己不重要,或是你覺得你的出現對我造成壓力。我希望你了解,你願意接受協助我很高興,希望你能了解我是很願意幫助你的,但我更關心你覺得自己給我壓力這件事,你可以和我分享你的感受嗎?」
◎案主:「我不想來,你們這些工作者都是孬種。」
工作者:「聽起來你對被要求來見我很不高興,你對以前遇到的工作者也很不滿意,你把我和你以前見過的工作者看作同類,認為我也是一個孬種,這令我很不舒服。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努力來達到目標,我只想讓你了解我很想幫助你,也很想知道什麼原因讓你很不想和我談?」
以上真誠的回應方式,是每一位輔導員的本分。因為說謊言的嘴為神所憎惡;行事誠實的,為祂所喜悅(箴十二22)。所以當誠實的反應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想法,聖經也提到,各人與鄰舍說話誠實,在城門口按至理判斷,使人和睦(亞八16)。
三.引導沉默
在會談中會遇到當事人忽然沉默,一般人都很不習慣這種氣氛,覺得很尷尬,想要打破沉默。甚至認為對方沉默,是不想談論這個主題,因而改變話題,以致失去重要訊息,實為可惜。沉默也是一種溝通,對不同的人,代表不同的意義,沉默可能表示,不想講、不知道如何說、正思考如何說、應不應該說出來、害怕被指責,或表示不同意等等。工作者應該要耐得住沉默,把打破沉默的責任交給當事人。「寡少言語的有知識,性情溫良的有聰明」(箴十七27)。因此,給對方一些時間,感受沉默的壓力而主動打破沉默,也可以在原來的話題上引導對方打破沉默,使其能在原來的話題上繼續談論。
打破沉默可以運用下列幾種方式,也就是以不改變話題之下,來引導談話。如「可否讓我了解你沉默的原因」、「你沉默是否與我所說的有關」、「有些事是不容易說的」、「你對說這些事有些擔心」、「你似乎對要繼續說下去有些困難」;或重覆案主在沉默之前所說的話,使案主能就原來所談的主題繼續談下去,如「你是說從上個月開始,他對你的態度就不一樣了」。
四.自我揭露
有時來談者較有戒心,不容易馬上談自己的狀況,防衛心很重,尤其是非自願性的案主。或者有些當事人很想問工作者的經驗、意見或想法時,為引導會談,工作者可以適度的自我揭露。
1.自我揭露的類型
自我揭露,有自我投入和自我表露兩種類型,以下舉例說明二者間的差異。
(1)自我投入的陳述
工作者:「我發現我為你感到難過,因為從你剛才的談話中,讓我覺得你對你自己沒有信心……。」
工作者:「你的進步讓我很感動,你應用了我們上次討論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如何控制脾氣。」
這是工作者表達自己對當事人所表現的感受和情緒。
(2)自我表露的陳述
工作者:「當你提到你的弟弟時,使我想起我的弟弟,也有同樣的問題……。」
工作者:「我想我們在某程度上有相同的恐懼。最近我……。」
此乃工作者陳述,自己也有與當事人相同的經驗和感覺。
2.自我揭露的時機和強度
工作者若溫和的自我揭露,可以使案主在下次會談時,有更多的回應。但是工作者和案主的關係未達到信任之前,盡量避免分享個人感覺和經驗。當案主表示對你信任,工作者可適度增加開放性和自發性,以確實反應案主需要。當信任夠強,工作者才可適度的自我揭露,表面的自我揭露並不會產生心理不正常的行為出現。但是對於向有心理疾病的案主自我揭露時,必須練習辨別其行為徵兆。
五.結論
會談知識和技術的具備,影響輔導工作成效甚大,誠實和愛心是會談必備的條件。「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四15-16)。如果我們輔導的會談,是基於慈愛和誠實,彼此相助,那麼會談必大有功效,教會會漸漸增長,連於元首基督。這是保羅給以弗所教會的勉勵,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因為我們是互相為肢體(弗四2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