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秀芬
有人會說:「我今天心情不好,你少惹我喔!」是的,每個人一天中會感覺到自己情緒的起伏,有低潮有高潮。正面情緒如興奮、高興、滿足、歡喜快樂等(詩十六9),負面的情緒如焦慮、生氣、緊張、寂寞、空虛、哀痛和內疚等等,不勝枚舉。筆者所輔導的對象,大都因為有挫折的事或問題困擾著他們,因此他們通常是帶著負面情緒前來的。究竟人類有多少種情緒?這種種的情緒,有好壞對錯之分嗎?負面的情緒是甚麼?要將之壓抑嗎?人通常因為愛面子,或環境因素而不自覺地在人面前壓抑真正的情緒,讓人只看到情緒的一部分,或是將強烈的情緒以具殺傷力的方式表現。例如,因擔心孩子遲歸,在看到孩子回來時,就以打罵抒發自己的情緒,不僅傷人也傷己。其實真正的問題不在情緒本身,而是表達情緒的方式,如果能以適當的方式,在適當的情境表達情緒,其實是健康的。輔導工作者應該對情緒有所認識,且能輔導案主達到情緒疏導的效果。以下讓我們來認識負面情緒的類別、性質、來由,以及情緒的表現和疏導。
一.情緒的種類體
其實情緒是很複雜而多樣的。在聖經中我們常可看到情緒的詞彙,最早出現在《創世記》,如,亞當害怕(創三10)、該隱發怒(創四6)、耶和華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創六6-7)、動怒(創十八30)等。神後悔的情緒還出現在許多經卷中(出三二14;撒上十五11;撒下二四16)。古聖徒亞伯拉罕有憂愁的情緒(創二一11)、拉結因不能生育而嫉妒姊姊(創三十1)、約瑟的哥哥們嫉妒他(創三七11)、雅各悲哀(創三七34)。害怕、發怒、後悔、憂傷和嫉妒,這些都是負面情緒。
《詩篇》、《約伯記》等經卷中開始出現不同的負面情緒字彙,如悲傷、憂悶、哀痛(詩四二4、11、9)、煩躁(詩四三5)、羞愧(詩四四15)、痛悔(詩五一17)。在各經卷中也不少,如懼怕(伯九35;撒上四7)、驚慌(撒上五9)、震驚、膽怯(箴二四10)、驚嚇(伯六4)、恨惡、慚愧(伯八22)、愁苦和苦惱(伯七11)、厭煩(來三10)。負面情緒還有很多種,如討厭、孤獨、寂寞、空虛、挫折、沮喪、自卑、絕望、失望、矛盾、猶豫不決等等,就不再一一列舉。
只要是人就都有情緒,有些情緒看來很相近,如憂傷、悲傷、憂悶、悲哀,其實那種內在心理的感覺還是有差異的。有些情緒看來是完全不同的,但也會相伴出現,例如掃羅對大衛發怒(撒上十八8),也懼怕大衛(撒上十八12),掃羅對大衛的情緒是既生氣又懼怕,可能夾雜著嫉妒,這些情緒同時出現。在生活中常出現的負面情緒約有八種:憤怒、憂鬱、無助感、難過(哀傷)、焦慮、害怕、羞愧感和罪惡感。
二.情緒從何而來
從聖經中可以看到引發情緒產生的各種狀況,大略有下列幾種因素:
1.外來壓力
看到少年人從樓上掉下來死了,而發慌(徒二十10)。最近無妄之災特別多,就如小燈泡無故被砍頭的新聞,讓我們發慌,焦慮環境的安全,憂心社會的治安;酒醉開車造成車禍,撞死守規矩的無辜路人,使人生氣、無奈,失去安全感。
此外有些壓力是和自己有關而引發的情緒,如毗尼拿激動哈拿,使她生氣、哭泣、愁苦(撒上一6-7、10)、耶穌的父母找不到耶穌很傷心(路二48),又如父母會為愚昧的孩子擔憂(箴十1),或為家人生病而難過、掛慮和擔心。
2.身體健康狀況
身體不適會引發情緒,病久了不得醫治而覺痛苦,如患十二年血漏的婦女(可五25)。哈拿不能生育(撒上一6-7、10),相信她已很愁苦,還要被毗尼拿刺激,自然難過、生氣而哭泣,我們是否感受到她複雜的情緒。
3.心理狀況
習慣負面思考或悲觀的人,會比正面思考者有較多的情緒和不快。積極樂觀者,情緒會較穩定。許多人對負面情緒避而遠之,故通常會逃避或對抗,不加以管理不是裝做沒事,就是將錯誤歸咎別人或轉移注意力。這都是一種防衛的方式,欺騙自己使自己心裡好過。最常見的是「投射」,先生怪太太不對,太太怪先生不好,先生又怪小孩不對,因此使自己無法看到不適當的行為模式,不用承擔責任,對自己的情緒就永遠無法了解真相。
4.試練
受試煉時會引發一些情緒,會覺得憂愁、膽怯、無助。我們在百般試煉中會暫時憂愁(彼前一6),在患難中也會膽怯(箴二四10),這是神在熬練人心。例如,約伯在試煉中肉體與心靈都受盡苦楚,懼怕、驚嚇、慚愧、恨惡和愁苦等等的負面情緒都出現過。
5.認知
人對於環境刺激的不同認知和解讀,帶來不同的情緒反應,例如王太太是有想法的女性,每當討論事情時也會提出自己的看法,但若與先生的觀點不同,先生就會認為太太不尊重他,總是和他唱反調,如此就導致生氣、沮喪的情緒。很明顯的,王先生有這些情緒的原因,和他對事情的想法與看法有關。王先生若對太太的想法持尊重的態度,以一種意見交換和相互討論來看待,相信他會有不一樣的情緒。因為引發情緒並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件的看法或心中的自我對話造成的,也就是認知的問題。
三.情緒的表現
情緒的反應是一種複雜的身心反應,也是一種自發性的反應,很難用理智去控制,能做的是當情緒來臨時先覺察到底是什麼情緒,這樣的情緒自己會有什麼表現。一般情緒會從三方面呈現:
1.心裡的感覺
當某一事件發生時,心理會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覺,如考試失敗可能會有挫敗感、膽怯、無望、失去信心、沮喪或難過等等的感覺出現。
2.生理反應
情緒會帶來生理上的一些反應,如大衛因憂愁,眼睛乾癟(詩六7)。身體會隨著不同的情緒而有所反應,如害怕時覺得走路無力、發抖;羞愧時覺得臉紅;生氣時覺得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氣喘或心臟不舒服。
3.行為的表現
情緒產生時自然會有一些行為出現,大衛的孩子重病時,他禁食、哭泣、不吃飯(撒下十二16-22)。人憂愁時會哭泣,不吃飯,或者會禁食禱告。情緒出現時表現的行為因人而異,例如,生氣時會言語急躁(伯六3;箴二九20),經上也提到好氣的人挑起爭端,暴怒的人多多犯罪(箴二九22),因此,犯罪行為常與暴怒情緒有關。有人生氣會使用暴力,想打人或罵人,故當除去邪僻的口,棄乖謬的嘴(箴四24)。
四.情緒的性質
情緒的表現其實是很真實的顯現,沒有好壞對錯。即使是神也有情緒,會後悔、憂傷(創六6)、懷怒(耶三5)。與西方人相較,國人在情緒的表達上,比較保守,也比較會隱藏。因為認為情緒有好壞對錯,故容易壓抑,尤其是負面情緒。情緒是很複雜的,並非單獨出現,當一個人生氣時,也含有害怕和挫折感;當一個人傷心時,也可能連帶覺得委曲、憂鬱和無助。幾種情緒同時出現,可能自己也無法表達清楚。情緒猶如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只有一部分,大部分是在水面下。若內在沒有這些情緒,別人是無法挑動的,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便是這個道理。反之,對不存在的情緒,別人想要挑釁,也是辦不到的。在意的事容易有情緒,不在意或從沒感覺的事則是無感的。負面的情緒對己、對人都有殺傷力,可從三方面了解:
1.傷身
憂鬱的人患失眠和腸胃不適;發怒易使血壓升高、腦充血,都是常有的事。就如經上所言,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十七22)。情緒不好容易降低免疫力,使人缺乏抵抗力,易生病和得癌症。
2.傷心
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靈憂傷,誰能承當呢?(箴十八14),有負面情緒很傷人的心靈,也會影響信心,會帶來不舒服的感覺,容易引發個人心理的不平衡。
3.傷人
掃羅因大衛打死非利士人,受到歡呼說「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而發怒,便要殺大衛(撒上十八6-12,十九2);約瑟的哥哥們嫉妒他想殺他,後來把他賣給以實瑪利人;該隱發怒產生惡念,殺害自己的兄弟亞伯(創四6、8)。有情緒,就會出現一些行為來處理內心的不平衡,但也因此鑄成傷害。
不當的情緒是會傷自己的身心,也傷害他人,影響家人關係和人際關係。耶穌告訴我們溫柔的人有福,因必承受地土(太五5),保羅勸勉我們要要常常喜樂(腓四4),原因就在此。
五.情緒疏導
當情緒強烈時,需要藉助一些方法來加以緩和、紓解,以免失去理智,做出後悔的行為。情緒的反應是一種複雜的身心反應,也是一種自發性的反應,很難用理智去控制,能做的是當情緒來臨時,先覺察到底是什麼情緒,再進一步了解造成情緒的原因和表現的方式。了解引發情緒的原因是掌握情緒的要素之一,若了解造成情緒的原因,解決的方法即呼之欲出。如何調適情緒,提高情緒商數(EQ)呢?以下介紹三種方式:
1.自我緩和情緒
當我們精神處於緊張狀態時,會引發生理反應,反之,精神處於鬆弛,身體也會較放鬆。故以心理的鬆弛,來達到身體放鬆的效果方法,是將一個人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務上,非常有助於情緒的改變。如出去走一走、打電動、打球、跑步,做做有氧運動等,情緒就會緩和下來,不會繼續惡化。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讓自己高興振奮的事情是很有效的,當然也可以以書寫的方式,如寫日記來表達心中感受。其實,神知道我們的狀況,向神禱告,將苦楚告訴神,對療傷很有幫助(腓四6-7)。
2.與人溝通
心裡難過,情緒感覺不適時,會很想向人訴說,希望找個知心的人吐露。就如約伯所說:「我不禁止我口;我靈愁苦,要發出言語;我心苦惱,要吐露哀情」(伯七11)。的確,當情緒不穩定時,心裡覺得很苦,找人談一談,對穩定情緒很有幫助。若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談,就找輔導人員談談。案主都有很多情緒,輔導人員在提供關懷服務時,應該讓他多述說一些有關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將有助於問題的釐清,而非讓他一味地批評責怪別人。當然這要有信賴的關係和安全的會談氣氛,方能幫助案主走出困境。
3.情緒疏導
了解人的情緒表現,讓當事人多談些他真實的感覺、身心和行為所呈現的現象,能感同身受,增進對案主的同理和接納,對關係的建立非常有幫助。輔導人員具備會談的技術,可以讓案主的情緒被疏導,就如經上所言:「回答柔和,使怒消退」(箴十五1)、「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箴十六24)。這已在今年一月和三月份的《聖靈》月刊中詳訴。情緒會傷人也會傷已,與其處理困擾問題,不如先對問題所引發的情緒,先疏導處理,當案主有了穩定的情緒,更能深入思考和分析自己的問題。所以傾聽當事人的傾訴,找出事件所引發的情緒,並給以同理回應,是處理情緒最基本的原則。
六.結論
不論古今中外,每個人都有情緒,人有負面情緒時是失去理智的。國人向來不重視情緒,將情緒賦予好壞對錯,甚至將之隱藏,就如報載有些人自殺前是看不出端倪的,無法事先預防。當有人情緒不好時,一般人會勸對方想開一點來安慰對方,很少去探究情緒的複雜多樣性,其實當事人也不一定能說得清楚。人在情緒中很難理性思考,負面的思考使人難以想開,他們只希望能對他們的情感有所表達,被傾聽、被了解和接納,而不是探究問題。可惜的是有些人的支持網絡太薄弱,缺乏可以信賴傾訴的對象。輔導人員對人的真誠和愛心,對情緒有認識,會先傾聽感覺,予以同理。經過談論後,情緒會被疏導趨於穩定,相信情緒穩定後,對方就能理性思考,解決方法就呼之欲出了。因為當事人有時是最了解自己問題的人,也是最清楚該如何來解決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