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秀芬
以利沙有一門徒的妻子,向以利沙哭訴說,丈夫死了,有債主要來取她兩個兒子作奴僕。以利沙了解門徒妻子的困擾後,問她說:「我可以為你作什麼呢?你告訴我,……」(王下四1-2)。因為門徒的妻子並沒有告訴以利沙怎樣幫助她,或許門徒的妻子也慌了,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一般的案主在陳訴問題後,都會期待輔導員能像老師一樣,扮演著為求助者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並教他們解決的方法。其實輔導人員的角色有別於教師,不是從事教導的角色,而是問他希望獲得怎樣的幫助,以了解他的期待及對輔導角色的看法,藉此評估是否有不切實際的想法。本篇主要在說明輔導者初期的主要工作,在了解當事人的動機、需求、經驗、能力、興趣和優勢,及如何幫助當事人了解、認清自己的需求和能力,進而能自我引導,找出解決之道。
一.確認問題與需要
一位輔導工作者對前來求助的當事人,需要了解他們求助的主要訴求、動機、期望,及對問題的看法。當然,了解他們希望或期待受到怎樣的幫助,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可以像以利亞問以利沙一樣:「你要我為你做什麼?」(王下二9)。一般求助者只陳訴所遭遇的問題,而較少論及想請你幫助何事,工作人員不要自己解讀,以為他是要你解決什麼,其實有時並非如此,因為有些當事人其實只是想吐吐苦水,或只是想讓你知道他是多麼不幸、多麼可憐。為更確切了解他們的動機,你可以問他:「我可以為你做什麼?」
1.兩個瞎子
當耶穌出耶利哥城時有兩個瞎子坐在路旁,聽說耶穌經過,就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們吧!」當你聽到這樣的求救聲時,你會想到什麼?給他物資、金錢、居所,或提供照顧者?可是,耶穌聽到後直接叫他們來,說:「要我為你們做什麼?」他們說:「主啊,要我們的眼睛能看見!」(太二十29-33)。眼睛能看見才是他們所要的,耶穌親自給我們做榜樣,讓對方自己說出需求是什麼,然後給他所需要的,不是給他你認為他應該要的,或你認為對他們是最好的東西。給當事人的協助若不是他們所需要的,他參與解決問題的動機就不強,會變得被動消極,那麼,要達到輔導的效果就很困難。
2.書念的婦人
當然有時輔導者也會像以利沙一樣,受人的接待想回報時,也是要去了解對方真正需求所在。以利沙因為書念婦人的愛心又費心的接待他們,就問她說:「你既為我們費了許多心思,可以為你作什麼呢?」書念的婦人說她安居無事,什麼都不缺。以利沙參考了基哈西的分析,知道書念的婦人沒有兒子,丈夫又老了,故對她祝福說:「明年到這時候,你必抱一個兒子」,這應該是書念的婦人夢寐以求的(王下四8-16)。輔導人員就是要去了解,並滿足一個人真正的需求。
二.發現經驗和能力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人經驗、天賦能力和興趣,這是個人很重要的資產,不僅可以為自己解憂,也可以為主所用。輔導人員需要發掘和尊重,不可以用自己成功的經驗強加在當事人身上,要求助者照樣執行。
1.成功的經驗
我們都知道大衛打死非利士人歌利亞的故事(撒上十七8-50)。從聖經的敘述中,我們知道當時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爭戰,掃羅王和以色列眾人,聽見歌利亞罵陣,就驚惶,極其害怕。大衛卻不怕,對掃羅說,他要去與那非利士人戰鬥。掃羅對大衛說:「你不能去與那非利士人戰鬥;因為你年紀太輕,他自幼就作戰士。」掃羅和大衛的兄長都不看好大衛,因為他年紀小又沒打仗的經驗,只是個牧羊的孩子。可是大衛告訴掃羅,他曾為了救羊,打死獅子和熊,非利士人必像獅子和熊一樣,神必救他脫離獅子和熊的爪,也必救他脫離非利士人的手。大衛沒有打仗的經驗,可是有打死獅子和熊的經驗,以及對神的信心和勇氣。
2.能力
每個人都會有成功的經驗,和習慣的做事方式。掃羅准大衛參戰,把自己的戰衣給大衛穿上,將銅盔給他戴上,又給他穿上盔甲,以便與哥利亞戰鬥。可是大衛對掃羅說:「我穿戴這些不能走,因為素來沒有穿慣。於是摘脫了」。大衛到溪中挑選了五塊光滑石子,放在袋裡;手中拿著甩石的機弦,就去迎戰歌利亞。非利士人看輕他、詛咒他。大衛對非利士人說:「我來攻擊你,是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今日耶和華必將你交在我手裡。」──使眾人知道神使人得勝,不是用刀用槍,因為爭戰的勝敗全在乎神。這樣,大衛用機弦甩石,勝了非利士人,手中卻沒有刀。大衛有練就出來的能力知道如何挑選石子,使用機弦甩石。
大衛能戰勝歌利亞,是憑他多年牧羊的經驗,常常要因為照顧羊群,與獅子和熊較量,也打死過牠們,過去這些成功的經驗,和照顧羊所鍛練出來的能力和對神的信心,使他成為一位非常有自信有勇氣的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都會認為自己的經驗是最好的,要別人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就如掃羅要大衛穿戴他的戰衣,他覺得打仗就是要穿戰衣、戴銅盔,可是這些對大衛太大又太重,都不適合。年紀輕輕的大衛,就憑著他過去的經驗和對神的信心,用他所熟悉的機弦甩石,就打死了仇敵。這真是值得我們好好仔細思考,每個人的經驗都是很寶貴的,幫助別人整裡他們過去成功或失敗的經驗,能在過去的基礎上再去發展,才是正途,不是要對方套用我們的經驗。幫助當事人,若能少用建議,而是讓他自己找到過去成功的經驗,對自己最合適的解決方法,才是正確的輔導工作。
三.優勢與限制
1.優勢
了解當事人目前擁有的優勢及資源,如他具備什麼能力和資源──人力、財力、物力等。(相關的論述已於〈獨一無二〉一文中詳訴,參閱本刊458期)。以利沙問門徒的妻「你家裡有什麼?」她回答只有一瓶油,什麼也沒有。以利沙說:「你去向眾鄰舍借空器皿,不要少借;然後回家關上門,和兒子將油倒在所有器皿裡,拿去賣油還債,所剩的可以靠著度日」(王下四1-7)。從以利沙的協助方式,我們可以發現,他發掘求助者所有的內在與外在的資源或優勢,如家內還有一瓶油、家外有親友,而能借多少瓶子,就要看當事人與親友鄰居的人際關係如何了。靠著她的關係盡量去借瓶子,不可少借,因她的支持網絡越多,借到的瓶子就會越多。就用這些她已有的資源,來解決目前的困難,而非無中生有。耶穌使五千人吃飽,也是先要有五個餅和兩條魚。
以利沙要門徒的妻回家關上門,和兒子在家裡,將油倒在所有器皿裡,拿去賣油還債,這表示當事人不是將問題說出後就沒事了,而是自己要去執行大部分的工作。
人脈是當事人很重要的資源,人際關係好,親友就可以多幫一些忙,但自己仍要去執行。再來是他們要靠自己的能力,將油倒在所有器皿裡,從以利沙要門徒的妻子盡量去借空瓶,不能少借看來,輔導人員需要為當事人找資源時,應先從他身邊的人去找(王下四2、13)。運用當事人所具備的優勢,可以為他自己解決目前的困境,也就是在自己的基礎上再往上發展。服務工作就是教他如何釣魚,不是拿魚給他吃;人助自助才是正途。
2.限制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賦和優勢,當然也有限制和缺失,了解自己的強項,也認清自己的弱點是非常重要的,才不會脫離現實、好高騖遠。保羅說若要自誇就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他。又說,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十一29-30,十二5、9、10)。一個人若能面對自己,接納自己的有限和缺乏,真正愛自己,不僅能謙卑和接納他人的有限和不完美,也能幫助自己更上層樓。摩西因驕傲和衝動而殺人,這就是他的弱點,使他不得不逃往曠野。然而四十年的曠野生活,讓他成為世上最謙和的人,而受神重用,這也是失敗為成功之母,很明顯的例子。神會體諒我們的軟弱(來五2),一般人不容易面對自己的缺點,不習慣檢討自己,比較喜歡檢討別人,當他有這種現象時,就是還沒準備好要面對自己,靈性的成長是一條漫長的路,需要有所體悟才能達成。輔導人員應以接納非批判的態度,善用會談的知識和方法,並用愛心說誠實話(參閱本刊459、461、462期),來引導當事人達到自我洞察和領悟,這是輔導人員應該協助和扮演的角色。
四.輔導人員能做什麼
輔導人員在傾聽和詢問的協助過程中,能做什麼?最主要的角色應該是,幫助案主達到情緒疏導、了解自己、看見自我、自我抉擇和增強能力。
1.情緒疏導
一般來說,案主見到輔導人員都會很著急,希望輔導員趕緊幫忙解決問題,提供建議非常依賴輔導人員,但是工作人員應該先處理情緒勝於處理問題。以下是幾位求助者會談後的感受和回饋。
案主1:「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方回應的態度,我可以很自在的看著她的眼睛,很放鬆的述說我的遭遇。對方親切的人格特質給了我很舒服的感受。」
案主2:「他會問我當時的情況是如何、心裡面的感受,會同理我,讓我覺得很能夠被體會,當他有類似的事件時也會說出來一起分享、自我表露,使我覺得兩人之間沒有距離,且無話不談。」
案主3:「當我說起自身難過的事情時,他靜靜地聽我暢所欲言,讓我感覺很舒服。」
案主4:「對方給我的回應讓我覺得很窩心,試著給我安慰、打氣,令我覺得他也是站在我的立場看事情,後來忍不住跟他說了更多事情,和一些難過的經驗。」
案主5:「覺得很溫暖,有人可以以客觀的角度認真聆聽,對我來說有抒發情緒和整理心情的功能。」
2.了解自己看見自我
當馬大接耶穌到她家,馬大因服侍的事多心裡忙亂,就對耶穌說:「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祢不在意麼?請吩咐他來幫助我。」耶穌是一位好的傾聽者,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路十40-41)。耶穌感受到馬大心裡為服侍而煩惱,心裡充滿焦慮、擔心、著急、嫉妒、生氣和困擾等的情緒。耶穌將馬大的許多情緒說出,讓馬大看到自己的狀況,就如人照鏡子一般,看自己本來的面目(雅一23-24)。輔導人員的角色就是當一面鏡子,幫助案主可以看到自己的狀況,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麼。曾有一位案主說:「輔導人員有時會幫忙澄清事情的重點,使自己更了解原來自己挫折的點是在哪裡,在乎的是哪些,談話中可以更了解自我」。
3.自我抉擇
輔導人員需要知道,案主是否願意主動參與、迎向挑戰、克服逆境,將創傷和痛苦的打擊化為能力。每人本身都具有一些特質和能力,使人在處於壓力和不幸情境時,以社會可以接受的方法表現出良好的能力,發展正向的因應策略。這就是為什麼以利沙要門徒的妻子,自己去向鄰舍借器皿並且不要少借,要回家和兒子在家裡,關上門將油倒在所有器皿裡,拿去賣油還債。從他們願意參與的情況,可以了解他們是否真有克服逆境的能力與動機,人助自助即在此。人面對危險時復原力才能顯現出來,但是這需要視其與環境互動的結果,透過他們親自參與行動和決定的過程,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要怎麼過。以利沙這樣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參考。
透過輔導,當一個人真正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麼,能力和限制在哪裡時,就會知道自己該如何做、如何決擇了。以下是求助者在會談後的敘述。
案主1:「輔導員的傾聽使我在敘述過程中,能慢慢整理事情的經過和感受,他沒有給我任何建議,可是在談話中可以漸漸了解,自己應該如何做了。」
案主2:「在會談過程中,當我提出難過、痛苦、沮喪的事時,輔導員分享了他的經歷,這讓我覺得被同理,不再那麼擔心,因為我似乎已有辦法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困難。」
當一個人的情緒被疏導,就能冷靜思考,加上工作者的接納同理。自我引導的能力就會被發展,知道自己當如何做。
五.結論
「我可以為你做什麼呢?」我們是否曾問過這樣的話,想過自己可否滿足對方的要求?若輔導者會問這樣的話,這表示他曾思考過自己的能力與對方的要求間是否有差距。一位輔導者的能力,是否可以確認諮商者真正問題所在,了解其動機需求、能力、優勢和限制;並且可以運用會談,幫助對方認清自己的需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優勢和限制,並勇敢面對自己的缺乏和軟弱處,找出自我引導之路,這是輔導過程中的要素。在輔導初期階段有足夠的把握,才能順利的進行輔導的程序,之後訂定服務計畫就會更為容易。詳細知道你羊群的景況,留心料理你的牛群(箴二七23);知己知彼,必能百戰百勝。(本專欄結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