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68期2016年9月)
主題特寫:婚姻中角色的更迭──放手讓配角升格為主角

王雪芬

神訂立的家庭計畫


婚姻的主角乍看明明只有兩個人,其實至少影響到兩個家庭,甚至兩個家族的關係,有直系、旁系、姻親等配角甚多,而左右婚姻關鍵的往往是婚姻中位居配角首席的婚生子女。子女可促使婚姻團成水泥,也可悄悄地偷走婚姻中的活力。

不僅如此,當歲月流逝,終究有一天,孩子長大了將會離開家,另外成家立業,從首席配角成為另一個家庭的主角。這乃是神為家庭訂好的計畫。

做父母本來就是暫時性的工作,所以在婚姻中主角的角色註定是要過去的。父母的工作屬於一種很特別的職業,無論多麼盡職守分,時候一到,照舊失業。

如果你看過代表人一生的繪圖,將會很驚訝地發現養兒育女的時段竟只佔了人生中很窄小的一塊。然而為人父母卻常常一頭栽入這一小塊中,忽略了人生還有其他重要的階段。

神對婚姻關係的規劃


父母不要把自己的生活錯綜複雜地織進孩子的生活裡,以至於被父母心的天性給糾纏住了。神對婚姻關係有很清楚的規劃:「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結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二24)。這樣的規劃先發生在我們的父母身上,現在又發生在我們身上,以後也將發生在我們的孩子身上。所以對事情了解愈多,就愈有應付的能力;知識累積愈多,就愈有面對的能力。了解做父母的責任是裝備孩子面對世界,孩子的成功,就是父母的成功。累積知識養育孩子為放手與離開之前多做準備,然後重新調整自己角色的變換,努力扮演好所當扮演的角色。

根基與翅膀


有句話說得耐人尋味:「盡責的父母當給孩子長大所需的『根』及『一雙翅膀。』」父母把根扎得深,孩子才能長得茁壯、穩重,足以抵擋世界的風雨。而根基來自愛心、包容、溝通、親子的回憶和對信仰的認同。

主耶穌告訴眾人關於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太七25)。即是將基督價值深耕孩子柔嫩的心田,這些價值的根基,將成為骨架和力量。並且激勵孩子鼓翼展翅、自由自在地翱翔,展開生命的潛力、尋求神的旨意、竭力親近神。而堅硬的翅膀來自父母的放手,如鷹攪動窩巢,引導雛鷹離巢學飛。「又如鷹攪動巢窩,在雛鷹以上兩翅搧展,接取雛鷹,背在兩翼之上」(申三二11)。

放手是為真正的愛


放手是神賦予父母的責任,在親子關係上,它代表著真正的愛。老鷹為了愛雛鷹而攪動巢窩,強迫牠們離開,鼓勵牠們學飛,因為一隻不會飛的鷹,除非有得啃老,否則只剩死路一條,所以老鷹攪巢實在是因為愛的緣故啊!牠們出於本能,一點也不情緒空巢,啃老更是沒門兒,而身為人類父母的我們,卻因放手孩子離開而既懊惱又傷感。

為什麼放手那麼困難呢?為什麼在該放手的時候卻緊抓不放呢?從放手這件事上,可看出父母心中的矛盾──理智和感情的衝突。既想要孩子嘗試新事物,成為充滿自信而獨立的人,卻又害怕一旦孩子離開時面對的空盪盪。

對父母來說,放手是一項複雜和持續性的挑戰。從嬰兒離開母腹,逐漸成長,父母在身心上慢慢經歷的過程,這個過程包含目標也有其特性,它好比是兩台相連的布景,一台是孩子逐漸成長,脫離父母走向獨立,走向婚姻,走向另一個家庭。還有一台則是父母在孩子離開後的生活佈局,開始嘗試過去沒空閒實現的新計畫。

當了解自己在人生的舞台適時適性的角色之後,就知道不得不深思「放手」的哲學了。

放手首要棄絕自我


人自我中心的情緒、本能的反應,或凡事喜歡控制的慾望,使我們不由自主地想要擁有。學習放手首當其衝的挑戰,就是要將自我感覺全然放棄。主耶穌也教導門徒:「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可八34)。

然而,現今人們總是高唱:「跟著感覺走準沒錯」、「只要感覺好,就去做」、「不必在乎別人的眼光,直接表達自己真正的感覺」。這就是現今生活的氛圍,鼓勵自我膨脹,不管是否會造成多大的衝擊。所幸基督徒可經由禱告與神交通,祈求聖靈幫助,得以超越自我感覺的本能反應,放棄自己的想法、或慾望或選擇,呈現出內在真正的自由,那麼就能行出合乎神旨意的行為。

放手是全然地交託


先放下,然後才能生活在信心裡。基督徒的放手就是請求神來坐在我們心靈的寶座,參與生命的過程,而將自己全然託付於主。

亞伯拉罕因信稱義得到獎賞,一百歲時才生了一個兒子以撒,當他聽到神的指示,帶著獨生子上摩利亞山獻為燔祭。你能想像亞伯拉罕的心情嗎?縱然萬般無奈與不捨,也放手了。放手就是不管心中多麼疑慮,仍然調整自己的感受去符合神的旨意。父母在放手孩子時,應秉持同樣的態度,全然地將孩子交託予主,就像亞伯拉罕將心愛的獨生子交予主一樣。

耶和華說:「你既行了這事,不留下你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我必賜大福給你」(創二二16-17)。這段經節敘述著,當神要我們放手,而我們也願意放手時,祂會把更好的獎賞我們。做父母的要效法亞伯拉罕,憑著信心放手,以一種全然交託的態度走向摩利亞山。

放手讓神自由作工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詩一二七3)。孩子是神給父母的禮物,不屬於父母個人的財產,所以父母並不擁有孩子的生命主權。約伯侖在他所著《The Prophet》一書中說:「你的孩子事實上不是你的,他們經由你來,卻不是從你而來;他們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哈拿向神祈求賜她一個兒子,並許願「萬軍之耶和華啊,祢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撒上一11)。哈拿心裡明白這個孩子屬於神,雖然神賜給她,事實上她並不擁有這個孩子,所以乳養直到斷了奶,便把他帶到祭司以利那裡歸與耶和華(撒上一27-28)。

放手所得到的祝福遠超過所能想像的。哈拿放手,讓神成就在撒母耳生命中的旨意,使撒母耳為神所重用,得以昂然地站在以色列歷史的舞台上,豪邁揮灑榮耀神的一生。

除非父母肯放手,將孩子完全交在神的手中,否則神無法自如地在孩子身上做工。

放手乃尊主為大


在文明進步的世界,放手是需要刻意學習,因為文明人往往自以為是,但在落後、貧窮的非洲,放手卻視為生命的轉機。

有一個母親生了九個孩子,丈夫驟然去世,不得不嘗試做起賣魚的小生意,咬緊牙根撫養眾多孩子,孩子雖然眾多,但第九個幼兒卻是唯一的兒子。她盡量給兒子吃好的、穿好的,就像有父親的孩子一樣,並供給他讀書。

每天放學後,兒子會路過市場拿取小魚和佐料,趕回家準備一天唯一的一頓晚餐,然後先將母親那份擱好,其餘孩子們分享。只要留意到母親歸來的身影,立刻替她擺好飯菜。吃過晚餐,這時候傾聽母親唱歌,悲切的歌聲,令人憶起已淡忘的歡樂、逆境中的勇氣和父親的過世。放假期間,兒子會在母親身邊幫忙賣燻魚,母子相依為命,甚為融洽愉快。

兒子長大以後,竟想成為傳教士,母親嘗試勸阻卻又隨即讓步。從她的祝福中可探究出放手讓孩子離開的內心轉折。離家的日子到了,母親說:「讓我們把最後的也獻給上主吧!我愈來愈沒有力氣了,誰知道我們在世上還能不能再見面?!」兒子對母親流露出的感傷,悵然若失。

母親緩緩地舉起手臂,以一種低沉、柔和、謙卑而信賴的聲音祈禱祝福:「一切都屬於上主,也歸於上主!我是誰?豈可反對祢的呼召?孩子,去吧!最大的財富不在這個世界,感謝上主揀選了你。」

放手為了成全大我


主耶穌肉身的母親馬利亞,在「放手」讓耶穌「離開」這件事上,足以做為全天下父母們的楷模。

馬利亞站在十字架下,眼睜睜地看著兒子被處極刑,縱然痛徹心扉,也必須忍痛「放手」讓耶穌「離開」世間釘死在十字架上,完成救贖的大功。馬利亞是天生處理「放手讓孩子離開」的高手嗎?不,當她早知道耶穌是神的兒子時,就開始學習放手的功課了。

1.當馬利亞還是處女時,天使報喜信將會聖靈懷孕生子,「馬利亞因這話很『驚慌』,又『反覆思想』」(路一29)。

2.耶穌12歲時,按著節期的規矩跟隨父母上耶路撒冷守節,期滿回程已走了一天,父母才驚覺找不著耶穌,往返折騰三天的時間,回到耶路撒冷,才遇見耶穌在聖殿裡,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路二41-46)。馬利亞焦慮之餘,忍不住詰問:「我兒!為什麼……,你父親和我傷心來找祢!」耶穌說:「……,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麼?」……祂母親馬利亞把這一切事都「存在心裡」(路二47-51)。

3.有一次,耶穌還對眾人說話時,肉身的母親和弟兄站在外邊,要與耶穌說話,於是有人通知耶穌,耶穌卻回答:「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就伸手指著門徒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太十二48-50)。

馬利亞了然於心,她明白一定要放手,成全耶穌為將來神要祂上十字架的經歷,做好準備的工作。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神對他們也各有一份特別的計畫。我們的孩子是屬神的兒女,所以我們必須放手,讓神引導他們離開父母去完成神對其生命獨特的計畫。

放手為了自己的緣故


在一本鼓勵父母的小冊裡,有一段引文:「做為父母,就像教小孩子騎腳踏車,要懂得什麼時候抓緊,什麼時候放手,因為鬆緊的收放過程,無法避免產生熱與摩擦,但父母如果沒有放手的準備,一直緊抓住跟著跑,那麼,過度的熱與摩擦,將把自己搞到精疲殆盡。」

控制太緊、關懷過度,父母本身不但備嘗艱辛,也往往使孩子感覺窒息。「遏制的父母」不單對本身不健康,而且剝奪了孩子在成長階段極需建立起的信心。青少年孩子不經歷掙扎、不冒險犯難,就不能長大。

因為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五3-5)。

父母在親子關係中,當適可而止,循中道而行,不要讓自己過分保護的心遏制了孩子成長的機會。反倒要竭力減少孩子的依賴程度,漸進有序地將自由和責任移轉到孩子的手中,這是盡職的父母於婚姻角色中最重要的工作。

讓孩子離開於信心中成長


「親子間不能只有放手,還要放心;把心放在神的手中。」家有青少年的父母,這一段時期總是特別操心,操心是眾所公認父母的特色之一,但操心是放手最大的阻礙。雖然父母操心孩子乃人之常情,只是在信心與掛心之間,父母應該找到平衡點。我們有太多時候都在逃避交託,因為交託宛如棄械投降那般消極被動,但「交託」卻是屬靈突破的關鍵,考驗著人性的絕對極限,得以釐清親子之間的界線。

覺悟父母的責任只需要提供一個基督化的環境,讓孩子長大成熟,自己作出正確的選擇。父母不必負責孩子所選擇的,只負責教導孩子有自主能力去作好的選擇。睿智的父母放手孩子的標準是:「如果孩子順服主的掌管,就可以脫離父母的控制。」當神掌管孩子的生命時,孩子就當自己為自己的行為向神負責了。

約伯面臨失去生命中最珍貴的一切──兒女、財富、健康,但他最終走過了這些難以忍受的災難。主恩絕對夠用,父母該放下對孩子的操心,古聖徒的佳範鼓舞著我們,使我們不再擔憂,讓我們的孩子有離開的自由,並在信心中成長,自己做決定,自己向神負責,包括嘗試失敗。

成人與成人間的友誼


過去我曾是一個堅定地認為「棒下出孝子」的母親,並且堅決地指導孩子遵照我的生活規矩,現在卻發覺愛心和尊重比批判更為受用。所幸,蒙神保守,彼此不斷地自省、溝通、調整、修正,至今孩子都平安地行在主的路上。

有位主內朋友被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困擾到失眠,總是不斷地收拾善後。痛定思痛,終於下定決心,在控制不了的時候自然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承擔責任和後果,只是繼續支持、勸告,但不再頻下指導棋,結果,每每都有很戲劇性地轉變。原來,放手是一種生命的藝術,孩子一旦接管控制權,就會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

屆時就如瑪利當乃克在《Splinters in My Pride》一書中所描述:「眼看著你離開,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無法預知,要先放手才能拾得他遺下的珍寶,當你再回來的時候,我們將以嶄新的關係相見,大人對大人,……朋友對朋友。」

功成身退,雲遊四海


人往往經歷漫長的人生跋涉之後,才明白生命最終的意義,其實並不在於獲得,而在於放下。只有放下一粒種子,才能收穫一顆大樹;只有放下煩惱,才能獲得清心;只有放下干戈,才能化為玉帛。只有放下,放下,再放下,當放下得夠多時,就會發現生命竟是如此奇妙的豐富。

教養孩子,全心地愛護,然後攪動窩巢釋放學飛,並且永遠為他們禱告。父母的角色扮演得愈好,孩子就愈獨立自主,這也意味著父母的工作趨向完成,而孩子的工作則趨向要負起更多的責任。該是主角退居幕後,輪到配角粉墨登場了。

當父母的角色結束,代表著與神另一種經歷的開始;讓彼此都展開另一段自由自在的飛翔吧!



作者: 王雪芬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201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