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倚憐君
以色列民出埃及四十年後,在迦南地對岸的摩押地,摩西重申神的律法,便是《申命記》記載的內容。在《申命記》中,對於他們旅程的目的地──神所應許的迦南美地,摩西是這麼描述的:
你要進去得為業的那地,本不像你出來的埃及地。你在那裡撒種,用腳澆灌,像澆灌菜園一樣。 你們要過去得為業的那地,乃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潤之地,是耶和華你神所眷顧的。 從歲首到年終,耶和華你神的眼目時常看顧那地(申十一10-12)。
這是一段很美的描述,有時同靈之間過年互發祝福短信時,也會引用這段經文。
最近在想,摩西為什麼這麼描述這塊地?為什麼神將這樣一塊地賜給以色列民,作為祂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應許的成就呢?其中有什麼意思嗎?
10節提到「這塊地不像埃及地」,這不是說埃及地生活不好,其實埃及地非常的好,甚至《聖經》裡曾這樣描述:「約但河的全平原……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創十三10)。從世界文明史的角度來看,古埃及的文明也是最悠久、燦爛的一方。故從第10節的描述裡,我們可以看到摩西所強調的埃及地,是適合於耕種之地——確實,尼羅河三角洲是著名的肥沃之地,而三角洲則意味著這是一塊平原。
仔細想想,所有的四大文明古國,其發源之處都是肥沃的平原:兩河平原、尼羅河平原、恆河平原和華北平原。這些平原上至少都有一條大河,能提供穩定的水源,即使乾旱之年也是如此;並且都是大面積的平坦之地,使其交通便利,也適於耕種,如此條件下成就了四大古文明。從神的恩典角度來看,比起「靠天吃飯」的不穩定,這些都是「穩定的恩典」。
世人所願的也盡都如此,凡到過年,我們都祝福人心想事成、萬事如意,希望我們的人生如肥沃的平原一樣,平坦、肥沃、沒有災荒,財富也能唾手可得。這固然是好的祝願,可若是人的一生真是如此順利平坦,難免容易忘記神,以為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是憑自己能力打拚得來的,好像自己配得,因此心高氣傲,就遠離了神,於是這祝福便成了絆腳石(申八11-20;箴三十7-10)。
人總是在意當下的美麗和豐富,但美麗的花朵固然好看,經風一吹,便為無有,他的原處也不再認識他(詩一○三15-16);豐收的糧食和賺得的資財也是好,然而當我們的靈魂要走時,能帶走什麼呢?肥沃的平原固然好,然而它能給我們的,還能比花朵的美麗和資財的豐富更多嗎?所以這埃及地,不是神眼中的美地。那神眼中的美地是如何的呢?
11節接著提到,神賜的地,並不平坦,是有山、有谷的地方。從地理學的角度來講,迦南地是一塊很「奇葩」的地方,雖然南北範圍僅400公里,東西寬度不超過100公里,卻包含了山地、平原、谷地、曠野,又有河流、湖泊,海拔從黑門山的三千多米高,驟降到死海地區低於海平面的四百多米。迦南地降雨較少,最大的河流是約但河,但約但河谷卻非常陡峭,不方便取水。這些條件意味著迦南地並不適合發展大規模農業,此地的居民得根據所在區域的特點摸索自己的生存之道,或是耕種,或是放牧,或是種植果樹。但是神卻選了這塊地賜給選民,而摩西在敘述時,也顯然抑制不住羨慕之情,他們都看好這樣一塊並不被世人看為最好的地方,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高低不平,乾旱少雨,卻磨練了選民,使他們經歷困境,學會了倚靠神。他們要時刻記得這地是神所賜,不像埃及那樣適於耕種,卻因神的賜福,就能按時降雨(徒十四17),地也能長出各樣的糧食、果子,牛羊也得肥壯,他們可以得享豐富(申八6-10)。
在這看似艱苦之地,詩人寫出了那美好的詩句:「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詩二三2-4)。一個沒有經歷高山、低谷這樣辛勞的人,是不能真正體會躺臥和安歇的美好;永遠生活在美好平原上的人,是不會知道神如何帶領人走出死蔭的幽谷。在乾旱饑荒之時,以撒學會了靠著神留在這地耕種,可以得百倍的收成(創二六12);以利亞則學會了基立溪旁的一天天靜靜的等待(王上十七章),直到迦密山上的得勝。
神所賜給我們的一生路程也是如此,一個倚靠主的信徒,其一生不會平穩無恙,反而時常會有波折,起起伏伏(提後三12)。但這些波折使我們的生命豐盛,使我們真知道神(弗一17)。神是慈愛的,這話我們誰都知道,但是只有經歷了波折的人,才知道神到底是如何的慈愛。我自己也有見證,因經歷了小小的波折,才知道神真是看顧我的缺乏,「以美物使我所願的得以知足」(詩一○三5),使我從絕望之境中回轉。這就是我們常說:信仰不是學出來的,而是用生命去經歷的。雖然神給的乍看起來可能不多——我們的生活並不大富大貴,好像比很多人都不如——卻是一無所缺(申八9);那些腰纏萬貫的人們,卻總因不知足而煩惱,因靈憂傷而使自己的生命乾枯(箴十七22;提前六10)。
更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12節所說的。迦南地不過彈丸之地,資源、氣候、物產在地球上都算不上得天獨厚,但是它就是那麼特別,因為神的眼目看顧那裡。在神眼裡,這是一塊特別的地方,為這一個因素,就超過了其他所有的因素。縱然埃及、巴比倫、中國、印度、希臘、羅馬等等古國創造了燦爛悠久的文明,又為「社會進步」、「科學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唯一帶給人生命豐盛又能超越死亡的,就是從小小的迦南地、猶太民族中出來的主耶穌(按肉體而說)。
聖徒和世人的區別在哪?就是神看顧義人的道路(詩一6),義人也遵從神的旨意,不任意妄行;而一般世人只是自己心裡籌劃,不去理會神的心意(箴十六9),因此他們的道路也為神所厭惡(箴十五9)。聖徒和世人可以做同樣的職業(正經職業),同樣娶妻生子,同樣經歷生活瑣事,然而因為神的眼目在或不在,就決定了這是永生的道路還是沉淪的道路。世上也有許多人一生跌宕起伏,我們稱他們為閱歷豐富,但他們的閱歷中少了一部分,就是神的同在,因為他們的一生,只是追隨自己的心願或是理想而不斷奮鬥,到頭來卻是虛空(傳一1-11);聖徒卻是一生追隨神的旨意,或順或險,或貧或富,生命得以長進,可以帶到永恆中去。
注意我所指的,是神本身的同在和看顧,而不是祂恩典的源源不斷。神曾對以色列百姓說:我會打發使者在前面為你們攆出敵人,但因為你們硬著頸項,所以我自己就不與你們同去那應許之地(出三三1-3)。以色列百姓雖然愚拙,卻很快聽出了這是一則「凶信」,就悲傷、自潔,如摩西對神所說:「人在何事上得以知道我和祢的百姓在祢眼前蒙恩呢?豈不是因祢與我們同去,使我和祢的百姓與地上的萬民有分別嗎?」(出三三16)。而今的我們能聽出來嗎?若是神的恩典並不斷絕,但祂自己卻不與我們同在,祂的眼目也不再看顧我們,則我們與那沉淪的世人又有什麼差別呢?
神所賜給我們的,是那有山有谷之地,是有困難艱險而又充滿喜樂的一生。更重要的是,祂的眼目不離開我們,只要我們去尋找祂,倚靠祂,必能得到祂所為我們預備的更美的地方,就是天上的家鄉。願我們都用一生去坦然地經歷神所給我們的波折和恩典,能更加明白神的心意,歡喜地迎接那更美的家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