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72期2017年1月)
主題特寫:回到教會才能回到天家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馬家驎


一個旅人背著行囊,享受旅行的愜意與悠閒,不管風光多旖旎,或是走到天涯海角,最終還是要踏往回家的路途。

一個叛逆離家的人,外頭也許吃喝玩樂樣樣有,但當遇到挫折、困難時,還是會想到家,想回到自己可愛的家。

家,是身心放鬆的地方,是溫暖有愛的地方。結束一天的辛苦工作或經歷玩樂放鬆的日子,或遭遇困苦、挫折、磨難或享受美好的旅行之後,最終要回到自己的家,家是最佳的避風港灣。

而基督徒的家呢?

一.教會是神用寶血買來的(徒二十28)

他們唱新歌,說:祢配拿書卷,配揭開七印;因為祢曾被殺,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神(啟五9)。

主耶穌為我們釘十字架,捨命流血,並且說:「祂是愛我,為我捨己」(加二20)。

在救贖中完全顯明神的大愛,保羅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五8)。神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耶三一3),更知道神是關懷世人的,神就是愛(約壹四8-10)。

《路加福音》十五章記載「浪子回頭」的比喻中,以身分地位而言,「在家」或「流浪在外」,都擁有兒子的身分,但流浪時,卻失去與父親的親密關係,直到醒悟回家,向父親認罪時才恢復正常的父子關係。我們與神之間也是如此。「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凈我們一切的不義」(約一19)。

迷途知返


一個青少年時期與母親一起受洗的F姊妹,因為極少參加宗教教育,加上高中畢業即離家工作,鮮少參加聚會,道理根基淺薄。工作一段時間,即走入婚姻,神、教會,與弟兄姊妹早已被拋在九霄雲外。

懷著少女情懷,對婚姻懷抱夢幻想法,但現實的生活,讓她備感挫折與壓力。身體健康出了狀況,常常進出醫院。

某次住院時,巧遇教會福音組人員分發傳單,拿起傳單看到「真耶穌教會」,才想起自己是「真耶穌教會」的信徒。福音人員熱情邀請,她鼓起勇氣表明自己是久未到教會的「真耶穌教會」信徒。她答應了福音人員的邀約,懷著期待又害怕的心情回到教會,開始了重新「慕道」的生活。

安息日聚會總能看到她,晚間聚會有時也能見到,對道理的認識越來越多,越來越明白,才知自己虛度好一段光陰。還好,重新回到教會,與主耶穌開始對話,與弟兄姊妹開始互動。

F姊妹積極參與教會福音工作,常到醫院分發傳單,為了回報主愛、分享主恩;常跟訪問組探訪信徒,關懷同靈、幫補信徒;常常參加聚會,靈命飽足。

因為回到教會,體認到神的慈愛,與弟兄姊妹同走天路,人生不再徬徨,生命更新豐盛。

二.都是教會的一份子(林前十二27)

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羅十二5)。

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弗二19)。

教會是我們學習在神的家中與人相處的地方,學習關懷、包容、饒恕,對人有同情心等。作為其中的成員,在此學習關心別人、與人分享喜怒哀樂。「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林前十二26)。

單單參加崇拜聚會或做個被動的旁觀者,絕對無法長大成熟。只有積極參加當地教會生活,靈命才會增長。聖經說:「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四16)。

無論我們對自我定位如何,甚至認為自己不夠格成為一名基督徒。但神如此說:「我需要你。你不只是我身體的重要肢體之一,更是使我身體運作所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哥林多教會分黨的問題是,較富裕、社會地位和知識較高的一群人,不懂與弱勢、較貧窮的人共處。保羅勉勵較弱勢的一方,提醒他們不要因人的眼光,而自以為是教會內較次等的人,懷疑自己沒有合用的恩賜,甚至誤以為自己在教會這個身體上無關重要;另一方面,保羅也囑咐強勢的人,要多關心看似不甚出眾的肢體。如此才是連結於神的肢體、互相幫補。

定睛在神


R姊妹在眾多弟兄與婚介的詢問關注之中,嫁給了不同信仰的丈夫。

在教會中,悄悄出現跟她相關的八卦與評論,她很不悅,對聖工萌生退意與倦怠,她的名字逐漸消失在安排表中。

她依然參加聚會,她認為,只要有聚會,依然可以保持信仰的熱度。

沒接任何聖工,與弟兄姊妹較少互動,加上閒言閒語影響她參加聚會的心情與意願,身影逐漸消失在教會中。

不聚會、不做聖工,時間多了許多,生活似乎也自由不少。但R姊妹卻感到生命飄忽,彷彿漂流無定的浮萍,看似豐富多彩的生活,卻空虛貧乏,與教會分離,日子孤單無助。她渴望從神而來的愛與喜樂,心裡想著回到教會,卻遲未行動,只因害怕說長道短的嘴臉。

某天,訪問組的到訪,幫她鋪了條回教會的路。她明白那是神為她開的路,深切體認與教會連結是何等重要的事,她學習忽視閒言閒語,定睛在神,認真聚會,積極參與聖工及各種靈修課程,與神、教會、弟兄姊妹重新和好。

愛的代禱


W姊妹到異地求學,離開父母的視線,彷彿飛出籠中的鳥兒,忙著課業,忙著社團,忙著玩樂,聚會和聖工已不在生活中。

團契的學長姊有時會特地探訪,但忙碌的她實在不好約,有時只能用小卡關心。雖然如此,熱心又愛主的學長姊仍不定期探訪,並為她代禱。家鄉的父母知曉她在異地的狀況,著實擔心,除了懇切叮嚀,能做的就是不斷代禱。

因著父母的代禱與叮嚀,因著團契學長姊的探訪與代禱,有一天,她突然發現原來自己生活亂了步調,她開始調整生活方式,漸漸地回到教會,回到久違的主懷中。

三.神是根,教會是枝葉,離了根,只有漸漸枯萎(約十五6)

《約翰福音》記載,主耶穌提到七次「我是」,分別為:六章22-59節「我是生命的糧」、八章12-20節「我是世界的光」、十章1-10節「我是羊的門」、十章11-18節「我是好牧人」、十一章17-27節「我是復活和生命」、十四章1-14節「我是道路、真理、生命」、十五章1-17節「我是真葡萄樹」。

信徒與主的關係在聖經用各種比喻來說明,如主僕、父子、夫妻、朋友、牧人與羊,根基與房屋等。葡萄樹與枝子所表明的關係,是不可分割的關係,是合一的關係。

當主耶穌在最後晚餐之後,離開馬可樓,到被抓殉道之前,祂說出了最後的這一段教訓──真葡萄樹的比喻。當時的環境充滿險惡,賣主的猶大正帶著大祭司在前來抓祂的路上。主耶穌深知祂將會走十架之路,祂就在最後的一刻,告訴門徒祂是真葡萄樹。

一個人被認為是得救的,不是因為他做出了一些外表的動作,而是他裡面不斷從主那裡獲得生命的供應與更新,然後結出果子來。換句話說:生命的成長,乃是立基於與基督關係的建立。我們與基督的關係是表面的,還是內在生命的連結?這關係是持續的,還是時好時壞?甚至經常中斷?

我們認為自己與主耶穌的關係如何?是否正如經文中所提及的親密關係:「我在主裡面、主在我裡面、我在主的愛裡」?抑或是尚有一段距離?我們思考過如何與主建立更進一步的親密關係嗎?

「住在主裡面」是約翰後來寫書信的主要主題,他說:「凡遵守主道的,愛神的心在他裡面實在是完全的。從此,我們知道我們是在主裡面。人若說他住在主裡面,就該自己照主所行的去行」(約壹二5-6)。

《詩篇》第一篇2-3節:「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

疏離破碎


年輕單純的L弟兄從鄉村來到都市工作,看到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感到絢爛又新奇。從純樸的家鄉來到紙醉金迷的都市叢林,心裡、眼中都是工作重要、金錢至上。家人對信仰的叮嚀早已拋於腦後,經常的加班、應酬、玩樂,教會幾乎是他的絕緣體,原本在家鄉熱心事奉,卻疏離教會,因世俗的迷惑,失去儆醒,像是斷了線的風箏,飄向遙遠的天際,在空中翻飛終至破碎。

自認剛強


N姊妹熱心聖工有恩賜,畢業後參加工作面試,有兩間公司錄取了她。A公司固定週休二日,週六不需上班,薪資較少。B公司週六、週日需上班,是最忙碌的時候,薪資比A公司高了不少。N姊妹猶豫著該如何選擇,教會長輩分析狀況供她參考,希望她選擇A公司,但最後她決定選擇B公司。她認為自己不會因為工作影響信仰,也可以利用晚上時間參加聚會。但工作之後,常常加班非常勞累,參加聚會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也鮮少參加教會活動。一段時間之後與教會同靈漸行漸遠,反倒與異性同事越走越近,讓自己陷入了試探當中。

結語


家,是每個人一生的歸屬,出生後回到家,叛逆遊蕩後回到家,挫折傷心後回到家,生命的盡頭也回到家。

家,與我們關係緊密,是我們一生的牽掛與安慰,是我們的後盾與力量。基督徒的家是教會,許多弟兄姊妹在家中,有人也許一生一世都信心堅固在教會中,但也有人因一時的情緒離開教會,有人因玩樂走迷了路,有人也許流盪太久,衣服污黑不好意思回家,有人也許流浪太久忘了回家的路。我們慈愛的天父主耶穌,天天在門口引頸企盼漂流在外的兒女能快快回到家,到主慈懷與眾兒女們享受恩典與安慰。

遊蕩在外的你,請回到教會吧!在教會的你,請為這些弟兄姊妹禱告!當有一天他們回來時,請接納善待他們!


作者: 馬家驎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201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