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72期2017年1月)
主題特寫:何處是吾家?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呂日星


一.婚姻是家的原型

根據社會學的說法,家庭是一個結合體,由父母與子女所構成的親屬團體,稱之為家(family),而他們所居住的屋舍也稱為家(home)。聖經《創世記》證實這樣的說法:「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二24)。生兒育女與共同生活,成為家最大的特徵。

所羅門王在《傳道書》論述生命虛空的本質,最後他下了結論,人生雖有各種享受,最該珍惜的福分,卻是享受親情:「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就是神賜你在日光之下虛空的年日,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因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勞碌的事上所得的分」(傳九9)。這「所愛的妻」,可做廣義的解讀,也就是我們的至親。亞當稱夏娃為「骨中骨、肉中肉」。冷靜一想,我們也稱兒女為骨肉,稱兄弟姊妹為手足。雖然有人沒有進入婚姻,有人配偶已經安息,但是茫茫人海當中,會將我們放在心上的,仍然是我們的至親。至親之間生命的聯繫與交流,就是個人心靈在人間終極的寄託。

信徒的生命歷程,與三個家密切相關。第一個家,就是我們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否完整、健全,決定每個人的終生發展是平順或坎坷。第二個家,我們與配偶建立的家庭,面對婚姻經營、兒女教育與信仰傳承,這個家讓人生有了完整的歷練。第三個家,就是教會:「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這個家,成為我們前往永恆世界的基地。

二.家是無可替代的生命基地

家是人在成長階段唯一安身立命之處。2009年11月16日,澳洲總理陸克文於首都坎培拉,代表政府向昔日英國「兒童移民計畫」受害人正式道歉。出席儀式的一千名受害者,在台下頻頻拭淚,相擁而泣。原來在1930到70年間,因為澳洲政府的白澳政策,英國貧窮家庭的孩童,有50萬人被運到澳洲,年齡從3歲到12歲。這些兒童最後流落到孤兒院或被迫當童工、農奴,身心遭虐待,甚至被性侵。陸克文說︰「我們感到抱歉,遺憾你們還是兒童時,把你們與家人拆散,並安置在如此常遭惡待的機構,對於身體的痛苦,感情的乾涸,欠缺愛心、溫柔與照顧的冷酷,深感歉意,並為失落童年的悲劇致歉。」

不錯,家的功能無其他組織可以替代。我的家在台南,是指地理位置;我的家是公寓,是指屋舍形式。而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親情的連結。從陪伴、互動、同理、熟悉的過程當中,人的身心得以正常成長,最後家人產生深厚的感情連結,讓家成為溫暖舒心的港灣,讓人有勇氣面對外面世界的驚滔駭浪。家是允許人犯錯的地方,讓幼童得以在犯錯中學習而成長。家就是迷你伊甸園,人間最自在的地方,所以每個人都能卸下包裝與盔甲,放心做自己。

三.只有家庭能提供完整的生命教育

著名心理學家哈洛(Harry Harlow)在1957-1963年間,使用恆河猴做了一個非常殘忍的「剝奪母愛」動物實驗。哈洛將小猴子從母猴身邊分開,並製作了「鐵絲媽媽」與「布偶媽媽」來替代母猴。僵硬冰冷的「鐵絲媽媽」身上有奶瓶,而「布偶媽媽」提供溫暖的觸感。小猴子除了喝奶時會去找「鐵絲媽媽」,其餘時間都抱著「布偶媽媽」。最後,這些小猴長大後,全部嚴重精神異常。關鍵就是母猴會不斷回應小猴發出的信號,在這頻繁的互動當中,小猴的身心才得以健全發展。原來在家庭當中,母親對嬰兒身心的健全發展,承擔非常巨大無可替代的任務。

敘事王子周志建說:「只有生命,可以抵達另一個人的生命。」誠哉斯言!在兒女的成長過程,他們從父母的陪伴與肯定中漸漸產生自信,而自信就是人際關係最重要的本錢,讓他有勇氣離開原生家庭,面對外面廣闊世界的挑戰。因為父母的同理心,當兒女面對各種生命成長的挑戰與關卡,願意對父母傾訴。在專注聆聽的過程,雖然父母什麼都沒做,但是父母專注的聆聽,卻讓兒女有更多自我反思與喘息的空間,最後兒女能靠己力處理生命的難題,而至生命漸漸成熟。兒女最大的幸福,在於雙親的疼惜與肯定,在於與原生家庭有親密連結,這樣的連結,讓兒女擁有健康的心靈,有追求卓越的本錢。

完整的宗教教育,也來自家庭:「想到你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裡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裡」(提後一5)。信仰不只是教條的灌輸,更重要的,是生命的傳承,兒女從父母敬虔的生活看見信仰的本質,從家人生命的見證,看見神的同在,生命之道才得以傳承下去。

四.美滿家庭是人間至寶

一個疼惜妻子的丈夫,是美滿家庭的起始點。他以基督的心呵護妻子:「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愛妻子便是愛自己了。從來沒有人恨惡自己的身子,總是保養顧惜,正像基督待教會一樣」(弗五28-29)。最後,他成全了妻子:「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弗五25),使妻子成為家庭中快樂的女主人,成為家庭吸引力的磁心。難怪有小學生在作文寫道:「有媽媽的地方就是家」。

美滿家庭,神的愛貫穿其中,有實體的接觸,有共同用餐、旅遊的美好時光,有虛擬世界的團契(譬如家人LINE的群組),透過互相幫補與頻繁互動,家人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家庭)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四16)。經營一個美滿家庭,讓它成為社會一顆健康的細胞,是貢獻社會的最佳途徑。

五.現代家庭面對的挑戰

全球化造成上班族薪資成長緩慢。經濟上的困境,造成社會青年成家的障礙,遲婚或單身人數漸增。即使順利進入婚姻,雙方原生家庭文化的不同,雙方個性差異與生命成熟度,婚姻經營與兒女教育又是另一挑戰。只有來自原生家庭扎實的生命教育與宗教教育,夫妻二人才能突破重重困難而漸入佳境。全球化造成工作地點的選擇身不由己。譬如,很多假性單親家庭,因為配偶長期在國外工作,生命實體交流鞭長莫及,最後以離婚收場。無論職場在何處,夫妻兒女同進退,顯然還是最佳的選擇。

民法第1122條規定:「稱家者,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而同居之親屬團體。」家既然是共同生活團體,必須至少有兩人以上共同生活始可成家,因此在戶籍編造上,雖然有單獨戶長的戶,但是民法上並不允許「單獨家長」之家存在。現代都會,以小家庭為主。當兒女婚嫁離家而去,配偶又離世,依照民法,他是戶長,卻不是家長,因為單人不足以成為「家」。獨居長輩的照顧與關懷,成為老化社會普遍而現實的挑戰。如何回饋原生家庭,關懷、照顧那個已經沒有「家」的戶長,讓長輩能圓滿終老,正考驗著晚輩的能力與智慧。

六.結論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十三7),保羅這段教訓,執行最徹底的組織就是家。家庭成員之間,雖然遺傳不同、個性殊異,後天成長環境也不同,卻因為成員之間的包容、相信、盼望與忍耐,藉著生命的交流與互相提攜,讓家庭成員又長進又喜樂。家庭的理想狀態,父母靈命成熟,進入神的安息,成為家庭穩定的軸心;兒女生命成熟,成為父母精神上最大的滿足。父母本是無條件愛兒女,兒女也是世上最可能無條件愛我們的人。經營一個美滿家庭,成為報酬率最高的投資。聖經提醒我們:「祂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四6)。稱職的父母以耶穌的心為心,願意花時間、精神陪伴兒女長大,這樣培養出來身心健康的新生代,使社會減少許多罪惡與隨之而來的咒詛。這樣的父母,對社會有無形而巨大的貢獻。教會是神的家,如何讓教會有家的氣氛,真正發揮家的功能,讓這屬靈的家能與信徒原來的家相輔相成,這大概是真教會在二十一世紀最大的挑戰吧!



作者: 呂日星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201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