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まつ
《約拿書》在《聖經》中是個精簡短小的作品。全書四章、48節,雖然論神學分量可能不及大先知書的深遠廣闊,論敘事結構也不及摩西五經的史詩般魅力,但卻精彩生動地將一位先知受命後的奇特經歷記錄下來。《約拿書》從人的角度將神的能力、性情、心意都作了描繪,因此神的本性在一次次事件中躍然紙上。從這部小先知書中我們幾乎可以看到整本《聖經》所透露的神性,很值得我們再思索回味。
一.從祂對受造物的掌握
《約拿書》從神吩咐亞米太的兒子約拿開始,以祂的一句話作為故事縱向與橫向的發展起點。縱向方面,約拿因為要躲避神,一路從迦特希弗1下到約帕,再下到船上、下到底艙、下到海裡、又下到魚腹中。而這縱向的下沉以魚腹的深淵作為最低點,隨著先知的悔改回轉而再次提升到陸地。屬靈方面看來,約拿的動向代表著人在抗拒與順服間的浮沉,從對抗神命的墮落中下降轉變成順命的提升,也象徵在屬靈高度更上一層樓的進步、更加親近神。橫向方面,以加利利的迦特希弗為中心點,約拿欲往極西的他施去,進到海底,又回到陸地,再去了東北方的大城尼尼微。屬靈方面看來,神藉著先知的任務,成功地使背離公義的外邦人回轉,彷彿將原本背向神、越行越遠的亞述人拉回到面對神、尋求神的方向。全書在空間的縱向橫向上都有極大幅度的發展,讓故事情節非常具有張力。
書中神雖然沒有直接顯現,卻藉著祂奇妙的作為在在顯示出祂是萬物的主宰。無論風暴、海浪、大魚、熱東風、烈日、蓖麻、小蟲子,都在祂的掌控下,連約拿的行蹤也無法逃離祂的眼目,讓再頑強的人都必須俯首稱臣。各種受造物都照著祂的意思行動,來完成祂想做的工作,正如經上所說:「祂以風為使者,以火焰為僕役」(詩一○四4;來一7)。又如「主在天上、在地下、在海中、在一切的深處,都隨自己的意旨而行」(詩一一五3,一三五6)。祂確實是掌管一切受造物的神,因此凡與祂作對的也都要臣服。《約拿書》就這麼地以一次次的事件呈現出神對各受造物的掌握,尤其在第一章以神的追趕描繪出祂的權能、以船上眾人的反應圍繞在「畏懼」的態度,讓人不得不對這造物主敬畏三分。
全書處處可見神對大自然的力量操之自如的大能。若置身約拿的立場,我們似乎也能感受祂的偉大與人類的渺小卑微;除了對祂創造所顯明的永能與神性發出讚嘆,更是對祂的全知由衷地敬畏!
二.從祂與世人(罪人)的互動
在先知前往罪惡大城尼尼微傳警告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神跟世人的互動。世人雖原本不認識祂,卻能因神主動的傳達而歸向祂。神有豐盛慈愛,寬容罪人、憐憫他們,期盼作惡的悔改而不願他們沉淪、死在罪中,那是尼尼微人所經歷的。
故事的開始,以神差遣先知到尼尼微顯示出祂鑒察世人、知道地上之人的罪惡。祂從天上觀察世人,找有沒有尋求祂的人,對世人的心思意念瞭若指掌。祂也是公義的神,賞善罰惡,對罪惡的人一定會懲罰報應。但祂愛世人、好憐憫,願意罪人悔改而不願他們在罪孽中無知地死亡。因此神主動派遣祂的工人到罪人那裡向他們傳警告,希望他們能崖前勒馬、懂得及時悔悟、救自己一命。先知因此奉命出發,對與自己素不相識的民族發出神的宣告。
尼尼微人竟聽了警告,徹底改過自新、放下手中所行的惡,全城的人(甚至牲畜)從上到下披麻衣、禁食、悔改歸向神。這讓約拿的工作得到出乎預料的成果,超過其他眾先知。雖然這一切在先知的意想之外,讓他大大地不悅,神卻是非常喜悅,為此免去迫近尼尼微的刑罰。
罪人悔改豈不是神最期待看到的?讓作惡的人停止行惡難道不是祂差遣先知的目的?祂要約拿去傳警告原不是為了毀滅他們,而是要拯救他們。祂乃是與罪人互動、隨著他們的反應而轉意的神。祂的本性與旨意從來沒有變,行義的必然得生、作惡的必然滅亡;但因著人的順服或違抗,祂展現不同的一面。要看到祂嚴厲公義的一面或是恩慈良善的一面,就看世人以行義還是行惡回應祂的呼聲。正如祂所說:「我何時論到一邦或一國說,要拔出、拆毀、毀壞;我所說的那一邦,若是轉意離開他們的惡,我就必後悔,不將我想要施行的災禍降與他們」(耶十八7-8)。《聖經》尼尼微人做到了!他們聽了約拿所傳的就悔改了,所以耶穌說當審判的時候,尼尼微人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太十二41;路十一32)。
《約拿書》的結尾以神對約拿一句強烈的反詰戛然而止,可說是神對執迷不悟的先知當頭棒喝,也是本書要強調的重點所在。藉此神向約拿揭示了祂愛世人、珍惜生命(無辜的孩童與牲畜等)的本性,將本書主題畫龍點睛地顯明出來:神不僅只愛祂的先知、祂的選民,祂的救恩是要給全人類,祂是全人類的救主。祂差遣先知不是為毀滅,而是為拯救。就算是一個罪人悔改,天上的眾使者都為他歡喜,何況是全城數十萬的人口都悔改呢?這「恩典臨到外邦」的訊息在《舊約聖經》中可說是相當罕見的。
忌邪、公義、慈愛、良善都是神的本性之一,但神不是死板硬心的神。只要人願意轉變,祂也會對人轉變、顯出另外一面。那不是祂的原則或旨意改變了,而是人走在不同的道路上而感受到神不同的性情。祂不會以不寬容的嚴厲審判對待已悔改歸向祂的人;這就是祂與罪人的互動了。
三.從祂與工人(僕人)的互動
《約拿書》最精彩之處在於神和約拿一連串的互動。本書的主角約拿,雖作為神的先知,卻不像其他先知一樣順服於神的安排與工作,使他成為逃命的先知。「約拿」一名雖是「鴿子」的意思,是溫馴順服的代表,在這位先知身上卻成為反諷的對比效果。而作為神的先知的主角竟然多次與神衝突,與故事中其他敬畏神的外邦人(水手、尼尼微人),又成為另一個鮮明的對比。他跟神有許多情緒上的較量,從中也讓我們看到神如何與祂的僕人互動。
先不論約拿原本是怎麼樣的人,神的話既臨到他、揀選他作外邦的先知,他也就成為神的用人。或許我們會問:為什麼神不選其他更適合的器皿?找比約拿更聽命、更順從的人不是更好?如果最終目的只是要讓尼尼微城的人悔改,神為何要選約拿以增加任務進行的困難?然而神有更高的旨意,不但要讓尼尼微城的人知道,也要讓約拿知道,更讓遇見約拿的水手們見到祂的作為而認識祂。揀選的主權在神,祂可以挑選任何祂看為合適的器皿來完成祂想做的工作。我們若不明白祂自始至終的旨意,當然也無從懷疑或質問祂的用人。
約拿這先知雖然對神相當了解,偏偏他不想照著神安排給他的工作去執行任務。他知道神會赦免尼尼微人的罪,也知道難逃神的手掌心,但他還是起來躲避神,逆向遁入大海、抗拒神的命令。當海上颳起強風、驚濤駭浪,船上的人正倉皇不知所措的時候,他卻固執地睡臥在底艙。明明他很清楚這突如其來的災難是他引起的、來勢洶洶正是要找他,他卻要等到最後大家性命垂危的時候才從實招來。這段鮮明地刻劃了約拿頑固倔強的個性。好在他仍是認識神的先知,知道如何平息神從狂風駭浪中所發出的怒氣,於是讓水手們丟他入海中,化解一次海難危機。這成為他轉向神、眾人敬畏神2的契機。
在魚腹中的約拿三天三夜不見天日,彷彿從地上被除滅般地消失了。他終於醒悟過來,在漆黑的深淵中作了深沉的禱告,主要是呼求神的垂聽及相信神的拯救。神聽到了,也看到此時的約拿能再次被差遣,於是將他拉出深邃的黑暗,帶他回到陸地上重新一次授予傳警告的任務。此時的約拿像是從死裡復活、浴火重生般地再次受命成為先知!前面的過程其實是為了教訓先知,讓他做好承接這大使命的準備。神藉著顯出祂偉大的作為,不但使眾人得以認識祂,也讓約拿成為當代的神蹟,可以活生生地向尼尼微人見證,更是加強他所傳達的信服力。
試想,一位僅知道希伯來話的先知如何向講阿卡德文(一種盛行於兩河流域、亞述人使用的古代語言,書寫樣式為楔形文字)的強盛民族傳警告?一個人在街頭說著眾人聽不懂的語言,豈不是給人看笑話而已?但神藉著安排大魚吞下約拿的過程給先知特殊的記號,就是他曾進到魚腹中三天三夜卻未死的記號,那在人類的記錄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記號是任何人一看到就驚奇神的作為的明顯標記,所以當約拿進尼尼微城、面對不認識神的外邦人時,不論是否互相明白對方的語言,他們一眼就能認出約拿是不尋常的人,因為他的身上有神的記號。那是「約拿的神蹟」,也是造就全城悔改之神蹟的根源。靠著這獨特的記號,原本需要三天的路程才能傳遍的大城,在一天之間訊息已傳達各處。所以神藉著約拿一趟奇妙的旅程幫助他達成那看似不可能的艱鉅任務,事半功倍。這是神一項奇妙的作為與超乎人所想的意念!
後來尼尼微城的人盡都悔改,神對他們的怒氣轉消,但這怒氣卻來到約拿身上。第四章的開頭給讀者一種錯愕不已的情節變化,讓原本好像就這樣圓滿落幕的故事又來個戲劇性的回波盪漾。雖然幾乎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的尼尼微,免去被毀滅的大災難,但促成此一結果的約拿並不樂意見他們悔改而避開神的刑罰。他巴不得看到尼尼微的淪陷而不喜悅神轉意不降災。
從他對神的回話,我們可知他一開始逃跑的原因,不是因為什麼種族主義、敵我情節,3是因為他猜想神會轉意不降所說的災,為了不使自己的預言落空、成為假先知而避開這次的任務。神卻好像刻意要不情願的約拿接受這任務,除了教育祂的先知,同時也將這故事的寓意留給後人。《約拿書》的寓意在告訴所有神的選民:你們肩負著使命要作外邦人的光。作者透過約拿一人的故事,隱喻神要藉著祂的工人將救恩傳達給世人。選民就是背負著這大使命,無論情願不情願,神已揀選他們要做這事了。神可以用各種方式要他們去完成這使命,無人能逃避;祂也可以用各種意想不到、不可思議的方式幫助選民,令人驚奇、佩服。今日如果神呼召你,要你前往一個你不願意去的地方傳達祂的信息,你是要成為躲避神的人,還是成為這時代的「神蹟」被神所用?你是否願意接受神的安排,將「光」帶給你認為不該得到的人?
四.結論
整卷《約拿書》其實可用這四句話總結各章的核心訊息:你逃跑時神必追趕、你悔改時神必垂聽、你立志時神必幫助、你軟弱時神必教導。這部精彩的小先知書以精簡深刻的故事將這四個主題描述得淋漓盡致,成為許多基督徒最熟悉、最喜愛的先知書。約拿不但成為邪惡淫亂的世代唯一的神蹟,也成為預表耶穌基督三日三夜在地裡的人物。其中深遠的寓意與教訓值得我們一再思想。
約拿其實也有很多不簡單的地方,絕對不是只留下負面教訓的人物!例如:他能勇敢向船上的眾人見證真神,並為自己所引起的災難負責、不再逃避而拖累其他人;他能獨自前往陌生的環境,不畏艱難地傳達神的訊息;4他深知神的本性,能向神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想法,可說是心裡沒有詭詐的真以色列人。這些約拿當時做到的事,我們今天未必做得到,當然就沒有嘲笑他的資格囉!神也認識祂所選的工人,向他顯出許多能力與性情幫助他更認識祂。在這次經歷中,成長最多、收穫最多的肯定就是約拿。
從《約拿書》我們真的可以看到神許多的本性,無論從祂對受造萬物的掌握、祂與世人的互動或祂與工人的互動,都能使我們更加認識祂。願我們都能藉著習讀此書卷得到造就,並自覺使命、成為世上的光!
參考資料:蔡梅曦,〈約拿書的敘述技巧與象徵層面〉,《鴿子與大魚》,迦密書房,2003。
註:
1.迦特希弗(意「礦區的榨酒機」)是西布倫支派的屬地(參:書十九13),是約拿的故鄉(王下十四25),位在約帕(但支派屬地最西南的城市,臨非利士人的城市;意「美麗的」)東北、羅馬時代加利利省境內,離耶穌的故鄉拿撒勒僅約三公里。
2.從一章5節可知船上的人原本各有各的信仰,不是信奉真神。但隨著遭遇約拿惹神怒的事件,他們都求告神(14節),可見他們因此認識了真神。
3.有人認為約拿不願尼尼微人得拯救是因為亞述是當時以色列的強敵,他因為愛國而不願意敵國避開一次毀滅性的危機。也有人認為約拿有狹隘的民族主義,認為神的憐憫應該只給予以色列人,未受割禮的民族不配得神的恩典,因此抗拒將神的話傳達給尼尼微人。這些原因似乎在解釋故事上說得通,但卻不是《聖經》上的答案。
4.約拿是頭一位到外邦之地傳警告的先知,在舊約歷史上,幾乎找不到第二位直接去到應許之地以外,對外邦人直接傳警告的先知。當約拿從魚腹中出來,不是就在尼尼微門口,而是要從地中海東岸起行走去尼尼微。雖然經上省略這段旅程,但這肯定是不容易的長途跋涉。姑且不論語言和找方向問題,當以斯拉從巴比倫回到耶路撒冷,有神的手施恩幫助他,他仍歷時四個月才抵達;而尼尼微距耶路撒冷更遠,經上也未提有任何人隨約拿同行。可推測約拿是在沒有任何資源的情況下一人設法走到尼尼微的。從這努力執行神命的精神可見到他的決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