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78期2017年7月)
真理論壇:天國的比喻(三)

蔡恆忠

麵酵的比喻


主耶穌又對他們講個比喻說:「天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裡,直等全團都發起來」(太十三33)。

麵中有酵的時期是地上沒有寶貝的時代。主耶穌在屋子裡告訴祂的門徒,說:「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裡,人遇見了就把他藏起來,……」(太十三44)。所以,在這人遇見寶貝之前,寶貝藏在地裡,沒有人知道寶貝的存在。我們可以說,從芥菜變成樹以後,到麵酵比喻的時代,寶貝不在人間,因為它藏著。而這寶貝對保羅來說,是基督榮耀的福音託付在他和同工們的身上(瓦器中),乃傳揚得救福音的職分(林後四1-7)。

在末後的真教會出現之前,寶貝藏在地裡!

教會應是無酵的麵(林前五7),這時卻有麵酵藏著。保羅說:「豈不知一點麵酵能使全團發起來嗎?你們既是無酵的麵,應當把舊酵除淨,好使你們成為新團……。我們守這節不可用舊酵,也不可用惡毒、邪惡的酵,只用誠實真正的無酵餅」(林前五7-8);保羅所說的麵酵分成兩種:舊酵,和惡毒邪惡的酵。舊酵,指信徒在未信主前的舊心思、舊習俗,和舊的道德觀念,其中常有淫亂的事;此外,還有信徒信主後尚未棄絕之惡毒、邪惡的酵。所以《歌羅西書》也把信徒應棄絕的事分成這兩種: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污穢、邪情、惡慾和貪婪;當你們在這些事中活著的時候,也曾這樣行過(舊酵)。而現在,你們還要棄絕惱恨、忿怒、惡毒、毀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惡毒、邪惡的酵)(西三8-10)。教會應是誠實真正的無酵餅,若容忍接納這兩種酵,就會影響全團的聖潔。

保羅又說:「你們向來跑得好,有誰攔阻你們,叫你們不順從真理呢?這樣的勸導不是出於那召你們的。一點麵酵能使全團都發起來。我在主裡很信你們必不懷別樣的心;但攪擾你們的,無論是誰,必擔當他的罪名」(加五7-10)。

麵酵,在這裡指的是不合真理的教導。當時有人主張、勸導信主的非猶太人必須受割禮才能得救,這樣的教導攪亂了保羅所傳純正的福音(加五11-12)。另外,主耶穌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門徒後來才曉得祂是要他們「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教訓」(太十六6-12),因為其中有不合真理的內容。

有一次,主耶穌在幾萬人聚集、甚至彼此踐踏時,先對祂的門徒說:「你們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就是假冒為善」(路十二1)。「假冒為善」的意思就是虛假、心口不一:不是真的心中虔誠,卻要讓人從外在看他虔誠善良;尤其是愛受師尊的稱呼,自己不甚了解,卻愛教導人;或自己不做,卻要別人照自己說的做(太二三1-33)。

「凡獻給耶和華的素祭都不可有酵;因為你們不可燒一點酵、一點蜜當作火祭獻給耶和華」(利二11)。雖然為了感謝獻平安祭時,要用有酵的餅同時獻上,作為舉祭(利七13),五旬節時也要將兩個加酵的餅獻上,作為搖祭(利二三17),但那是歸給祭司的,並不燒在壇上;因為,燒了獻上給神的物不能有麵酵。

麵酵在聖經中不曾代表好的意思,它所代表的是淫亂、惡毒、邪惡、假冒為善、錯誤的教訓,和違背真理的教導。

教會在人的歷史中也經歷了麵酵的時期。

教會歷史從十六世紀開始,因為許多忠貞愛主的人士拋頭顱、灑熱血,經歷了一番宗教改革,而脫離芥菜種的時期;但因沒有聖靈的同在,無法認識全備的救恩真理(林前二10-11),不只未能完全擺脫舊的錯誤信條,如神觀、安息日等,也忽略了一些基本的教義,如赦罪的洗、使人與主有分的洗腳,以及使人得豐盛生命的聖餐等;同時,因各人單憑自己的智慧、以個人的見解強解經文的結果,造成不同的教派不斷滋生;目前全世界自稱為基督教會的團體已有三萬三千個以上的不同教派4。

麵酵藏在三斗麵裡(三細亞細麵,是和麵作餅的基本分量,參:創十八6),全團就都發起來!

宗教改革


1517年馬丁路得在德國威登堡(Witten-berg)的眾聖教會(All SaintsChurch)會堂門口公布了95條論綱(Theses of Contention),列出95條天主教所作、所宣導的事,卻應被質疑、在學術上討論的內容:他尖銳的反對羅馬教會所販售的贖罪券(Certificate of Indulgence),駁斥所謂「人犯罪後應得的報應可以用金錢來贖買」的講法。當時羅馬天主教教導:人犯罪以後必須面對神的處罰,但可以透過購買贖罪券來脫罪。

其實,貶售贖罪券嚴重違背了聖經的真理(徒八20-23)。

1520年,教皇利奧十世(Leo X)要求他撤回他所有的著作,但馬丁路得拒絕,最後被羅馬天主教除名;他也拒絕聖羅馬皇帝查爾斯五世(Holy Roman Emporer Charles V)於1521年在沃木斯議會(Diet of Worms)所要求的,收回他列出的條款,而被定罪。

他反對天主教的神職制度(sacer-dotalism),該制度認為只有正式按立的神父和神職人員才可以直接與神對話,像舊約的祭司般處理代贖的工作、處理神的話語;而一般信徒則需透過他們來代求。他認為聖經才是神所啟示讓人認識祂的唯一依據,不是教皇的權柄或神職人員的代言;他在1534年完成整本聖經的德文翻譯,讓凡民可以接觸神的話語,也影響了之後新教的發展。

但是,在他後期的著作中,他表達對猶太人的仇視,認為猶太人會堂和他們的家都應該被銷毀,他們的錢財應被沒收、自由被剝奪。這些言論對後來的反猶太情結都有影響,也使他成為爭議性人物5。

其實,這種教導顯出他對主耶穌慈悲饒恕的心腸(路九51-56,二三34),和聖經的一貫主題(羅十一28-29)都有錯誤的了解,也凸顯出當時沒有聖靈的引導,人的確無法知道神的事(林前二11)。主耶穌並沒有教祂的門徒鄙視猶太人,相反的,祂把向猶太人(受割禮的人)傳福音的職責託付給彼得(加二7-10);而保羅也說:「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他們是以色列人;那兒子的名分、榮耀、諸約、律法、禮儀、應許都是他們的」(羅九3-4)。

在真教會中,主藉聖靈差遣祂的僕人(約二十21-23);因為是聖靈的差遣,他們在福音事工上絕不偏待任何人、不會以狹隘的心胸看待福音的對象。

主耶穌被羅馬兵丁釘在十字架,被舉起來的時候,祂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祂赦免的不只是那些釘祂的兵丁,祂也赦免所有喊著要釘祂的猶太人:祂要他們來認識祂、願意悔改而進入祂的新約──祂的十字架是為所有的人而釘。這種全然無私的饒恕,祂早就已經預告(賽五三12),也時常教導(太十八21-35)。而對猶太人,保羅說:因為神與他們的先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立約,祂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irrevocable不能取消或變更的)。

就著福音說,他們(猶太人)為你們的緣故是仇敵;就著揀選說,他們為列祖的緣故是蒙愛的。因為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羅十一28-29)。

所以,馬丁路得對猶太人的仇視,就算是為了向他們傳福音被他們抗拒,也是違背經訓的原則,是苦毒的酵。

1519年,瑞士的慈運理(Ulrich Zwing-li)受任為蘇黎世大教堂(Grossmunster)的主任宣教師,開始傳講他對改革羅馬天主教的一些理想,用百姓的言語,而非羅馬教會的拉丁語調,講解福音書,使聽眾大感驚奇。

1523年的1月,慈運理和羅馬天主教的代表作公開辯論,結束前,他以67條精闢信條Schlussreden (Concluding Statements or the Sixty-seven Articles) 總結自己的論點,但會議未作結論,所以在十月又一次開會辯論。他和他的支持者提出「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權威」,不是教會的威權;他也攻擊所謂的教皇職、聖職者的代禱和煉獄,認為這些是人所捏造,都不合聖經。他說所有的信徒都是祭司,無需中間的神父;得救是從信心來的;教士守童身的制度應取消。結果蘇黎士市政府裁定他勝利,於是他的改革方案迅速展開。

主後1529年秋,路得派和慈運理派在德國的馬爾堡(Marburg)舉行重要的聯盟會議(Marburg Colloquy)。兩派雖在十四個信條上有大致相同的看法,對第十五條有關「聖餐」的教義(Real Presence of Christ in the Lords Supper)卻持不同的看法,而起了爭論,馬丁路得說「這餅是主的身體」,慈運禮說「這餅是象徵基督的身體」6,結果聯盟未成,兩個不同的新教團體(Protestant confessions)於焉產生,也成為新教不斷分歧的起點。(下期待續)

註:

4. Barrett, Kurian, Johnson, World Christian Encycloped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nd edition,2001.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tin_Luther

6.林大煜,《新約背景研究》,棕樹出版社,臺中,353至354頁。


作者: 蔡恆忠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7/01/201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