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81期2017年10月)
藝文特區:精神障礙症的關懷

芹書

前言


目前憂鬱症已被列為當今精神疾病前三大之一,不論國內外皆然,其相關的病症,如恐慌症、焦慮症或被害妄想症等,不僅是發生於一般人,也發生在教會同靈身上。我們應當主動關心同靈,因為彼此相愛乃是主的吩咐:「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4-35),又說:「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約壹四20)。因此,真信徒應該聽從主的吩咐,並且學習祂的樣式,用慈悲、憐憫的心,如同接納痲瘋病人一樣地接納這些精神受苦的同靈,更何況,精神病不會傳染,信徒無須恐懼或排斥他們。

心理象徵(symbol)物


小熊與被單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玩具與睡眠用品,有經驗的人都知道,這些不起眼的物品是孩子的陪伴之物,是從小陪伴孩子的主體,在心理學上稱作過渡主體(transitional object),它們能幫助一個孩子順利地適應新的環境,也是當一個人經歷過許多衝突與不舒服時,這些從小陪伴之物就能發揮提供心理安全感的功能。又例如行李箱,它象徵著旅行或漂泊,也是成為當事人對環境與人感到不安時,一種保護自我的象徵。當一個人因日積月累的挫折經驗,心理層面受到衝擊與創傷時,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或精神障礙。若是沒有教會或親朋好友的即時關心,久而久之將會出現失序的行為。

母親與嬰孩


人類發展心理學專家包比(J Bowlby),於1950年提出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對人格成長的重要性。母親(照顧者)與嬰孩的關係,是人類最初始的親密關係,也是人格健康成長的基礎。例如當嬰孩哭泣時,母親能感受同理而給予安慰並且提供安全感的需求,嬰孩若接受到母親正面的回饋,將來就能發展正面的自我形象和人與人之間正向的關係;反之,若是母親不能同理其哭泣的原因,漠視或責備嬰孩的哭泣時,將造成嬰孩負面的人格發展、對他人的冷漠或無法建立起正向的人際關係與互動的能力。

相同的,當一個人缺乏安全感時,需要依附於一個相信的人或一個象徵物以減輕焦慮感。例如幼兒初上幼兒園時,會帶著奶瓶或枕頭到學校,以安撫自身與母親分離的焦慮情緒。或許我們身邊也會遇見信徒或朋友,出門一定帶著行李箱,或是握著「什麼東西」不放……,這些也可能是焦慮的一種表現。焦慮不一定只來自與母親的分離,當與最親近或重要之人產生摩擦或衝突後,也可能頓時失去信任感與安全感,從而產生出焦慮情緒。

關心與溝通


面對精神障礙的信徒時,或許同靈們皆有顆熱忱的心,但卻不知如何溝通或表達關心。以下提出幾個重點作為參考:

第一,應向主耶穌禱告求主加添愛心。愛是不論斷或批評,與該信徒溝通時,可以待之如同一般信徒,平常地與對方問安、打招呼,然後再積極傾聽他的生活狀況。

第二,認識精神障礙的症狀。有精神障礙的信徒,會出現重複性的抱怨或生活內容,往往使人不敢再進一步關心而逃避,這表示同靈不認識精神障礙的症狀,所以關心流於形式或毫無果效。精神障礙症者由於內在的不安全感,因此對於特定主題會產生重複性的描述,我們可在每次傾聽後邀他一起禱告,讓神親自引導、幫助,不需要為此擔心而造成壓力。

第三,不必給予任何意見分析或判斷,只要藉著禱告讓神動工帶領即可。因為主吩咐:「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腓四6)。

第四,恆久包容與恩慈地對待該信徒。《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是聖經中對於愛最完整的詮釋,每當想起這些精神受苦的信徒正孤單或是無助時,若我們能像主耶穌憐憫那些被排斥的痲瘋病人或患了12年血漏的婦女那般,使我們成為神貴重的器皿來服事這些精神障礙的同靈,神必定喜悅。

結論


主耶穌要我們愛人如己,若是能愛看得見的弟兄姐妹,必能愛那看不見的神。真信徒不單只是聽道理,更是要把道理行出來。經上說:「虛浮的人哪,你願意知道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嗎?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二20,四17)。神已經先愛我們,愛裡沒有懼怕(約壹四18),因此面對患有精神障礙症的信徒,也是一個實踐愛人、行道的機會啊!


作者: 芹書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201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