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83期2017年12月)
靈修小品:古利奈人西門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まつ

《新約聖經》裡有許多名為西門的人,如被稱為磯法的耶穌門徒西門(巴約拿;彼得)、奮銳黨的西門、請耶穌到家裡吃飯的法利賽人西門、在撒瑪利亞行邪術的西門等。古利奈人西門是為耶穌代背十字架的人,以「古利奈」標明他的故鄉或出生地。

古利奈(Cyrene, 即昔蘭尼)是位於非洲北端的古城,在今日利比亞東部靠近沙哈特(Shahhat)村。那裡曾是希臘時代一個繁榮的城邦,以盛產羅盤草等指南菊屬的藥用植物聞名;後來被托勒密王朝統治,直到主前74年成為羅馬帝國下的行省。那時當地有哲學院,被譽為「非洲的雅典」。兩約期間開始有大量的猶太人移居古利奈,直到使徒時代那裡仍有上萬猶太人居住(參:徒二10),甚至有猶太人的會堂(徒六9)。這位西門就是來自那裡,從他的名字可知道他是猶太人1。

走過人生的低谷


這位古利奈人西門在《聖經》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場,就是在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前走往各各他的路上,而那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與耶穌相逢的時候,就在耶穌肉身生命的最後一天。他在主耶穌世上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與祂交會,以代背十字架的身分出現在耶路撒冷。三卷《對觀福音書》裡都有提到他。

那時在巡撫彼拉多手下的羅馬兵丁在衙門裡戲弄完耶穌,讓祂戴著荊棘的冠冕、穿上自己的衣服,帶祂出去準備到髑髏地釘祂十字架。照當時的條例,被判死刑的犯人要自己背負十字架前往刑場。然而當下耶穌可能已非常虛弱,畢竟前晚徹夜沒睡被審問、又被鞭打戲弄直到早上,祂無力背起笨重的木頭行走,因此需要別人代為扛動那十字架2。

他們出來的時候,遇見一個古利奈人,名叫西門,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太二七32)。

這位西門可能是位虔誠人,照著摩西的律法(參:申十六16),從家鄉要上耶路撒冷朝見神守除酵節。他當時的年紀不詳,但應該是正值青壯年、人生最精華的時候,而且可推測他看上去會是一位健康的男子,能夠擔任背起十字架走一大段上坡路段的臨時任務。

他大老遠從鄉下過來耶路撒冷,在猶太人過節期的氣氛中準備守節,或許只是在附近聽到聲音而湊上去看熱鬧,或許是意外看到兵丁在鞭打戲弄一個人而前去探個究竟,甚或純粹剛好經過衙門門口、完全不知道有死刑犯要被處決的事,怎料到就因此被挑來背十字架!成為世上唯一一位背起物質的十字架跟隨耶穌的人。

當下對這位猶太人來說,這一定是相當難堪又痛苦的經驗。首先他不是受刑的人,卻要背著死刑犯自己要背的刑具,可以想像路上不知情的人,會以他是死刑犯的異樣眼光看他。而身為猶太人,光是要拿羅馬政府處決死刑犯的十字架就夠羞辱的了,何況那時正逢除酵節的七日間,他根本沒準備要去刑場,也不想沾染什麼不潔淨的東西(如死屍等,參:約十八28,十九31)。僅恰巧耶穌因體力不支而無法前進,自己竟被選為代背十字架的人!他一開始一定是強力拒絕、試圖逃避躲開。經上說「就勉強他同去」,可見這絕對不是他本人的意願,也不是因為同情耶穌。然而按當時的規定,羅馬士兵確實有權力要求非羅馬公民的百姓替他們背負行李走路,這位西門不得已必須配合而背著十字架,隨著兵丁與耶穌走往各各他了。這段路對他猶如人生的低谷!

帶耶穌去的時候,有一位古利奈人,從鄉下來;他們就抓住他,把十字架擱在他身上,叫他背著跟隨耶穌(路二三26)。

可以想像,在被抓住的瞬間,西門肯定覺得這是他這輩子最倒楣的一天:好不容易來到耶路撒冷要守節期,卻不巧遇到這不光彩的壞事。走在人生的低谷裡,一路上他應該沒什麼好臉色,可能還暗地裡埋怨走在前面的耶穌,認為這位「死刑犯」連累了他。誰知,他的生命正悄悄地開始改變。

無論西門以前是否聽聞過耶穌的事,他肯定沒想到當時他幫忙的人正是道成肉身的主。古利奈人西門竟成為世界上唯一一位曾真正背起物質的十字架跟隨耶穌的人(雖然不是「自己的」)。在前往各各他的路上,因為走在後面,他可能連耶穌長什麼樣子也不清楚,亦沒有什麼交談對話。但當他首次看到耶穌、聽到耶穌講話的時候,他應該感受到這人的不尋常與獨特。那是在耶穌轉身對號咷痛哭的婦女們說話的時候(路二三28-31)。

那時有許多百姓跟隨耶穌,內中還有好些婦女為祂放聲哀哭。他們可能知道耶穌被處死了,要來見祂最後一面、送祂走最後一程。相較於其他兩位一同被帶去釘十字架的強盜(路二三32),耶穌顯然是有較多人關愛且憐惜的。若被處死的耶穌是一介恬不知恥、毫無羞愧的大壞蛋,那他看到有那麼多人沿路為他哀哭,他應該感到高興,或甚至在受死前再得意一下,安慰為他感到非常難過的人們。然而,耶穌的反應卻是轉過身來對她們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因為日子要到……。這些事既行在有汁水的樹上,那枯乾的樹將來怎麼樣呢?」3

耶穌竟然要那些婦人別為祂哭!而且還反問那些為祂哭的人!是在說預言嗎?那是耶穌在被釘上十字架之前最後一段訣別辭,走在後面的西門目睹這一切,聽到耶穌所說的每句話。在耶穌轉身的時候西門肯定是看見主的面了,可能還四目相對了一下!即使當下他可能什麼都不知道,也搞不懂這位臨刑的犯人在胡言亂語地說什麼,但他注意到祂的非凡,開始對耶穌感到好奇、產生興趣,為這萍水相逢的人子所吸引,彷彿看到透進人生幽谷裡的一束曙光。

到了各各他、耶穌要被釘十字架之前後,西門已完成他痛苦的任務,《聖經》已沒有再提到他,而把焦點放在受死的主身上。當耶穌受死的時候,西門在哪裡呢?在接下來六小時的時間,西門去了哪裡?是趕緊回家準備過節嗎?嚇得逃離受刑現場?還是留在原地靜觀其變呢?雖然經上沒有任何記載,也沒有相關史料可考,我們可以從後來事件的發展合理地推測:當那日耶穌受死在十字架上的時候,這位古利奈人西門,跟著最後一批觀看的人留到了末尾結束、眾人捶胸散去的時候。

據信,西門在陪耶穌走過一段往各各他的路之後被這事吸引住,原本要做什麼也顧不得了,忘掉一切而留在刑場觀看耶穌的動靜。他見證那「犯人」受死的過程,聽聞祂講的所有「十架七言」。在這短短數個時辰內,他發現了:這位讓他不情願幫忙,像是死刑犯的耶穌,異於常人,竟然是天地的主宰,也是神的兒子!而他剛剛所背負的木頭是讓耶穌成全救恩的十字架!經歷完遍地黑暗、地大震動、磐石崩裂等一切奇妙的變化,他會為這天的遭遇感到不可思議,因為就在自己人生最幽暗鬱悶的時候,他遇到猶太人所仰望的彌賽亞、找到生命的主了!

成為傳道者


從此古利奈人西門成為主的門徒。就在耶穌肉身生命的最後一天,他的生命有了極大的轉變!

雖然過去從來沒有親耳聽過主在世上的教訓,耶穌受死那天的事情,深深烙印在他心裡,是他終生揮之不去,一輩子也忘不了的回憶。雖然無人曉得耶穌在復活後的四十天之間有沒有向西門顯現;若是有,必是讓他更加震驚懾服,對於耶穌是復活的主篤信不已。有人說他在五旬節時又照著猶太人的規矩上了耶路撒冷,在那裡遇見耶穌的門徒,並受洗成為使徒教會第一批基督徒,是比埃提阿伯的太監更早信主的第一位非洲人或黑人基督徒。此後他為基督而活,成為為主宣揚福音的傳道人。

西門首先在家鄉傳道。他守完節期後回到了故鄉古利奈,在那裡傳講耶穌基督與天國的福音。有人說「徒十三1」的路求就是在那裡被西門帶領歸主的;他是當時安提阿教會重要的先知與教師。因為在那之前沒有其他門徒去過古利奈的證據或資料,所以應該是有聖靈初降的五旬節時,來自古利奈人回去傳福音給他或路求本人,到了安提阿後才受洗信主,而以前者較可能(不然一位生長在古利奈的人,不會無故跑去遙遠的安提阿成為主的門徒)。但也有人將「徒十一20」中到安提阿向希臘人傳講主耶穌的古利奈人和西門作連結,認為是他在司提反殉道後到了安提阿並傳給路求。曾親眼見過耶穌的經驗,使西門的傳講能像初代門徒一樣深刻貼近。他在古利奈可能引領了許多人歸主,包括後來在安提阿教會的重要工人路求。路求後來可能與保羅同工過,在馬其頓、亞該亞省傳福音、堅固眾聖徒;在《羅馬書》裡保羅稱他為「我的親屬」4(羅十六21)。而西門可能也到羅馬傳教。

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就是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從鄉下來、經過那地方……(可十五21)。

西門後來很可能又到了羅馬傳道,也引領自己的家人信主。《馬可福音》提到他的時候,特別加上「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5的識別說明(此敘述不見於其他福音書),表示他與讀者所熟悉的人物之關係。據傳統基督教歷史所相信,《馬可福音》係彼得在羅馬向作者馬可口述而寫成,所以當彼得、馬可提到這人的時候,特別交代西門就是羅馬的信徒所認識的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他的兩位兒子是羅馬教會的聖徒,他們或信主後從家鄉移居羅馬,或到了羅馬才信主,由生父帶領信主最為可能。基督教傳統相信他們倆也都成為傳教士。無論那邊的教會是由何人建立,彼得也好、巴拿巴也好、亞波羅也好,或亞居拉和百基拉夫妻也好,西門的兩位兒子亞歷山大和魯孚是那裡聖徒們所熟悉的弟兄。西門或許曾和使徒他們同工堅固羅馬教會,又教養兒子使他們也成為教會未來的工人。

保羅在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提到其中一位兒子和他母親:「又問在主蒙揀選的魯孚和他母親安!他的母親就是我的母親」(羅十六13)。

由此可見魯孚也是保羅所知道的聖徒,是在主裡蒙揀選的。雖然保羅還沒去到羅馬,半生到處出外行走傳福音的他,也知道在羅馬有一位名叫魯孚的弟兄。魯孚就是古利奈人西門的兒子了,而他的母親當然就是西門的妻子。雖然不知其名,她可能在保羅傳福音的過程中幫助過他,是接待或資助使徒的女門徒。她如此善待並幫助作使徒的保羅,固然不可能是接觸保羅後才被帶領信主的,應是更早歸主,而最可能先傳福音給她的人物就是她的枕邊人西門。從保羅稱呼她「我的母親」,可見她對保羅有相當深厚的愛心與無微不至的關心,就像母親對兒子一樣。她接待為主的名出外的人、幫助他前行,是與他一同為真理作工(參:約叁8),又是配得過神恩的(參:約叁6)。保羅將她視為自己的母親一般看待,要在羅馬的聖徒務要向她和她兒子問安。

無論西門是否之前也同樣幫助過保羅、與妻子一起接待過他,他家人對作客旅的弟兄所行的都是忠心,所顯出的愛心有真理作見證。他們一家人信仰狀況之良好可想而知,而做為一家之主的西門理所當然是個榜樣了。他曾對羅馬教會和其他使徒的支持與幫補一定也不容小覷!

從這些經上的線索及蛛絲馬跡,我們可以約略知道這位西門自使徒時代開始也成為基督徒與傳教者了。他雖然稱不上是教會的使徒或曾親自跟隨過耶穌的門徒,但他默默地做工傳福音,在不被人見、不為人知的地方播下福音的種子。若非有這幾處書信的記載,日後的人們可能完全遺忘這位曾背過十字架跟隨耶穌的人,我們也無法知道他傳揚神國的努力。雖然他就像平民百姓一樣不起眼,他的事蹟罕為人知、平凡如同你我,但他卻在《聖經》裡流芳百世,成為千載佳話。他像無聲的福音勇士、沉默的宣道戰士,雖然經上不曾記下他任何一句話或臉色、情緒,但他卻在日後的經卷裡留下幾處佳美的腳踪,是他已打過美好的仗的明證。他所做過的工決不是枉然,我們不能否認,神也必會紀念!

互相勉勵


古利奈人西門,一個聖經中的小小人物、像我們一樣普通的平民百姓,他因為在人生中一個自認非常倒楣的一天背過耶穌的十字架,自此生命與主從平行到有交集。人子耶穌用他在世上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揀選他,從那天開始,主使他的生命更加豐盛。神從不虧待人,因為西門曾幫過已精疲力竭的耶穌背負十字架的重擔,即使當初是不情願的,神日後加倍地祝福他、償還他為主所做的。他的生命從此蛻變,不再只是一般的市井小民,埋沒在歷史的洪流中,而是一位初代教會的福音使者,成就不平凡的人生。從不為人知的古利奈人到傳教者西門,他恩澤自己的家人與子女,使他們也成為在主裡蒙揀選的聖徒。

西門那樣有福氣的一生,應該是我們大部分想在主裡敬虔度日的人所羨慕的:渴望有那樣的機會親眼見過耶穌、為主背起十字架、有信主的配偶一起接待使徒、有虔誠的後代一齊在教會事奉、名字被記在《聖經》上被後世傳頌……。我們有誰不想要呢?

可是別忘了,西門他也曾經歷過人生的低谷,是他本人當下也非常不願意進入的死蔭幽谷。那經驗一開始讓他非常痛苦憂愁,但後來為他所喜愛珍惜。經上的古聖徒們也是,像約瑟、約伯、大衛等我們熟悉的人物,不也是在從苦境轉回前,曾經歷過不堪回首的患難嗎?我們情願經歷過一樣的轉變嗎?是否願意讓神藉那個看似討厭的機會賜福予我們?

我們若正遭遇什麼非常的事、什麼人生中極大的苦難,甚至覺得是自己一生最倒楣、最不幸的日子,或許神正準備要用你,要帶領你走過死蔭的幽谷,來到可安歇之青草地。過去平凡普通的你,從此要有極大的轉變,就像古利奈人西門一樣。他是世上唯一背過耶穌十字架的人;你我在神的眼中也都是獨一無二的。願我們能不拒絕進入神恩典的機會,即使那剛開始看似痛苦難擔,也能在領受恩典後,成為宣揚主的傳道人,將福氣帶給周圍更多的人們!

註:

1.西門(Simon)意為「傾聽、聆聽」。所以當耶穌對彼得說「西門、西門!……」(路二二31)時一語雙關,除了叫他名字也是要他仔細聽。另一個相似的名字西緬(Simeon),意思則為「聽見、聽到」(創二九33),也是希伯來名字。

2.在《約翰福音》中的記載是「耶穌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約十九17),與其他三卷福音書不同,完全省略遇見古利奈人這一段;卻正如當時羅馬政府要死刑犯做的。有可能作者當時不在場,未見到路上真正背十字架的人,而是到了各各他才看見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因此認為是耶穌一路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也有人認為:約翰著書寫作時因為有諾斯底思想的「幻影說」(Docetism),主張實際死在十字架上的人不是主耶穌,而是代背十字架的古利奈人西門;而約翰駁斥這樣的說法,所以刻意不記錄這位古利奈人西門。但這只是無根據的推測。無論如何,參照四卷福音書之後,我們可以清楚故事的原貌:確實有這位名叫西門的人,為耶穌背十字架直到刑場各各他。

3.一般認為這是耶穌再次預言耶路撒冷會被毀(前一次是在幾天前於橄欖山上,參:路二一20-24)。耶路撒冷將於四十年之後面臨戰禍、被外邦人踐踏(主後70年因暴亂被羅馬的提多將軍率兵圍攻);那是報應的日子,有震怒臨到這百姓。耶穌因為預見幾十載後有大災難降在那裡,所以要耶路撒冷的婦女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有汁水的樹木」指的是倚靠神的義人(參:耶十七7-8;詩一2-3),或耶穌暗指自己;而「枯乾的樹」是那些沒有好行為、結不出果子的猶太人和耶路撒冷的百姓。意思是連行義的人都遭遇如此的患難,何況虛有其名、毫無善行、枉殺神子的選民,當神的憤怒與復仇臨到的時候,他們的景況就更不好了。

4.保羅是生在基利家的大數(徒二二3),和古利奈人路求似乎不太可能有地緣或血緣關係。《羅馬書》裡保羅卻稱路求為我的親屬(或同鄉、同胞的意思),因此有人認為這裡的「路求」和「徒十三1」的只是同名不同人,可能是「路加」的羅馬名。但也有可能保羅的意思並非真正地緣或血緣的親屬,而早期使徒教會雖然有些聖徒同名,作教師或先知的顯著人物為人知的也就那幾位,所以一般串珠《聖經》仍將其視為同一人。這裡採用後者的觀點。

5.羅馬早在保羅去之前(約主後60年春)就有基督徒(參:羅十六3-15);保羅、路加等人初到羅馬時已有弟兄去接見他們(徒二八14)。當保羅在羅馬捆鎖中的時候馬可也在那裡(西四10)。而《馬可福音》寫成的時候,保羅等使徒們應該還尚未在那裡自由地傳福音。馬可對那裡的聖徒應該更為熟悉。



作者: まつ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2/01/201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