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84期2018年1月)
真理論壇:血氣之刀──用刀?用杯?(上)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郭祝壽


經文:約十八1-11;路二二47-51;太二六51-56

前言:

主在客西馬尼園禱告後,不久,猶大就帶著祭司長及兵丁,要來捉主耶穌。主身旁的人見光景不好,就動刀砍出,結果耶穌竟說「收刀入鞘罷」,「到了這個地步,由他們罷」……

說話之間,那十二個門徒裡的猶大來了,並有許多人,帶著刀棒,從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那裡,與他同來(太二六47)。

耶穌對他說:猶大,你用親嘴的暗號賣人子嗎?左右的人見光景不好,就說:主啊,我們拿刀砍可不可以?(路二二48-49)

時候到了,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裡了。起來,我們走罷。看哪,賣我的人近了(太二六45-46)。

現在卻是你們的時候,黑暗掌權了(路二二53)。

光景不好


耶穌被捉的這時刻,也就是黑暗掌權之時,那是不法之人的權勢,極致發揮的時候,也是世界的力量,徹底席捲之時,有若鋪天蓋地的黑暗,籠罩大地……

綜合四福音書的線索,當時參予圍剿行動的,大概有下列幾種人:1.猶大(約十八3)。2.祭司長(路二二52)。3.守殿官(路二二52)。4.長老。5.千夫長(約十八12)。6.一隊兵(約十八3)。7.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的差役(約十八3、12)。8.閒雜人(約十八10、26)。

而且猶大領一隊兵來(約十八3),若按當時羅馬的編制,一隊兵是六百人(當然我們不確定這隊兵是否足數),但領兵的是千夫長,就可確定人數不少,同時他們是何等重視捉拿耶穌這事。

他們拿著燈籠、火把、兵器,來勢洶洶。你想想,一大群人擠到園子,團團圍住,燈火通明,手持器械,隨時可傷害拒捕的人;此情此景,誰不害怕?!

我們更該記得,發生這事的時間,是主和三個門徒在客西馬尼園禱告後,隨即發生的。

主耶穌這邊才幾個人而已,但對方竟來了一大批人(至少也有幾百人);有此必要小題大作嗎?!這也表示著對方的主腦人物(祭司長或長老),是何等地憎恨耶穌!

設身處地想,那種場面給人的壓迫感,是何等大!難怪門徒看了之後,會問耶穌:「我們拿刀砍可以不可以?」

因著周遭環境的惡劣,帶給我們的壓迫感,往往會影響我們的心情,或者情緒;這乃是人之常情!

難道只有主的門徒,見光景不好,而有不好的反應?!(路二二49-50)

他們問:「主啊,我們拿刀砍可以不可以?」

甚至彼得一刀就削出去了……(卻被耶穌制止了)。

另例:

我們記得偉大先知以利亞,求死的始末。大有能力的先知,單槍匹馬上迦密山,挑戰全國巴力的假先知,爾後得到全勝。事後王后耶洗別放出風聲,定要取他性命。

聖經也云:以利亞見這光景,就起來逃命,甚至向神求死……(王上十九1-8)。

可見,單單注目於惡劣的環境,很容易打擊我們的信心,影響我們對事情的判斷,甚至重挫我們的意志,使我們灰心沮喪,從此一蹶不振!

再例:

舊約時代,亞蘭王欲捉以利沙先知,派兵圍困多坍城;以利沙的僕人清早起來,看見車馬軍兵包圍了城,不禁呼喊:「哀哉,我主啊,我們怎樣行纔好呢?!」(王下六15-17)

表象,有時的確令人不知所措,甚至得救的指望都沒了(徒二七20)。

刀出鞘


左右的人見光景不好,就說:主啊,我們拿刀砍可以不可以?(路二二49)

有跟隨耶穌的一個人,伸手拔出刀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個耳朵。耶穌對他說:收刀入鞘罷,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太二六51-52)。

因著情勢危急,門徒眼見兵丁們拿著刀棒逼近,警覺地感受到危機;所以他們想要動武,以牙還牙,所以他們問「我們拿刀砍可不可以」,卻還未等耶穌回答,彼得已一刀削出去了……。

彼得動刀,實乃愛主心切,他要保護主耶穌的行動,相信在那劍拔弩張的氛圍中,也無暇多想:他的反抗有效嗎?!

我們能百分之百確定的是,他絕對愛主,這是無庸置疑的。

可是後來主耶穌制止了他的行為。所以我們在這兒,可作一對比;即是面對主將被捉的當兒,顯出彼得之躁急,與耶穌之沉穩安靜。

彼得的衝動


首先,在客西馬尼園禱告之前,耶穌曾與門徒談論,今後局勢將有所改變,因此他們在傳道的生活方面,也要有所調整;耶穌提醒他們,沒有刀的要賣衣買刀。斯時,門徒很清楚表明,有兩把刀(路二二35-38)。

就是有刀,才敢仗勢,「我們拿刀砍可以不可以」。若沒有刀,還敢如此表態嗎?!

刀,也類似某種資源、能力或工具;往往我們很容易因擁有某方面的資源,而靠仗它想建立奇功!

詩云:「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詩一二七1)。

其次,就是雖然門徒事先問主,拿刀砍可不可以?擺著是尊重耶穌的意見,事實上,他們卻不待耶穌的回答,就一刀砍出了。完全憑自己的判斷(這就是人意)。

可悲,明明是人意的行動,卻偏偏喜歡在它的上頭,覆蓋一層屬靈的薄紗「尊主為大」!

所以,彼得雖真誠愛主,可是他動刀的勇敢,卻是血氣之勇。血氣之勇是成不了大事的;血氣之勇是無法承擔屬靈託負,無法完成屬靈大格局的事工的。

血氣之勇,往往沉不住氣,是躁急的。看看在此,是誰救了誰?!

彼得救了耶穌?!或是耶穌救了彼得?!

耶穌說:……你們若找我,就讓這些人去罷。這要應驗耶穌從前的話,說:「祢所賜給我的人,我沒有失落一個」(約十八8-9)。

耶穌的沉穩


客西馬尼園的禱告後,主說:「起來,我們走罷。看哪,賣我的人近了」(太二六46)。耶穌既知道,賣祂的人近了,也就是危險近了,被捉的時候近了;可是祂沒有逃跑,反而是「起來,我們走罷。」是更積極地迎向前去。

這表現出主耶穌對於即將臨到祂的苦難,所秉持的態度,是積極地、主動地、沉穩地面對。

《約翰福音》十八章4節:「耶穌知道將要臨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來,對他們說……」

耶穌出來,表明祂是主動的;祂知道將要臨到自己的一切事(被捉、被釘、受死),祂依然前行,從容面對。

即使世界權勢逼迫臨近,但情勢都在祂掌握之中。

與那些要捉拿祂的人,面對面接觸時,也是一樣,表現得依然是祂在掌握大局。

耶穌問他們找誰?(約十八4-8)

他們回答:「找拿撒勒人耶穌。」

耶穌說:「我就是。」

耶穌一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

在此,約翰一連三個「我就是」,雖表達著神學上的意義,可也是澄清與宣告的意涵,說明「我就是耶穌」,也是「掌握著一切的主宰」。

因此,當祂一說「我就是」時,那些企圖捉祂的人,都跌倒在地。

一方面表達了祂的話,具有能力;另一方面也陳述著,祂是甘心被捉的;否則在眾人皆跌倒之際,祂是可從容離開的。

所以,有人這般形容:「與其說耶穌被捉拿,不如說祂是自願地向榮耀之旅邁進。」說得真好!

你估量看看!在客西馬尼園與門徒對話不久,祂就知道「時候到了」(太二六45);待猶大領兵來時,祂又主動出來,迎著他們(約十八4);接著祂表明「我就是」耶穌,他們都跌倒(約十八5-6)。這麼多時刻,祂都沒逃跑,甚至最後還保護門徒,安然離開(約十八8-9)。

這整個過程,都在無意中透露著,耶穌的沉穩,和祂的慈愛(即使最危急的關頭,祂仍想保護門徒)。

更重要的是,一切都在祂的掌握中。不像彼得,一遭危難就亂了方寸,使行動失控。

更好笑的是,那些兵丁好似也聽祂的話一般,讓主的門徒離開。

信息:「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賽三十15)。

西門彼得帶著一把刀,就拔出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僕人名叫馬勒古。耶穌就對彼得說:收刀入鞘罷,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約十八10-11)

再論一下彼得,因為他「帶著一把刀」,所以,警覺危機,就拔出來,以抵禦來犯。

通常,人們亦然,身上「帶著」什麼,就靠仗什麼。有時候,我們會靠仗金錢、地位、名聲、權勢、組織等各種自認為像利器的東西去行事;殊不知聖經提醒我們,「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箴三5)。

彼得動刀,只削掉馬勒古的右耳,對於整個局勢,並無絲毫改變;不單無濟於事,反而差點壞了神的救贖大計。

這一點也在教訓我們,有時候我們就像彼得一樣愛主或勇敢,甚至擁有多厲害的武器,也不能自救,更不能救人。

所以,耶穌制止了彼得,要他「收刀入鞘」,因為耶穌有一最高尚的動機:「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約十八11)(待續)


作者: 郭祝壽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2018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