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沛
一、前言
在《新約聖經》中,「天國」這詞除了《提摩太後書》提到一次以外(提後四18),所有的「天國」只出現在《馬太福音》。根據《對觀福音》的記載,「天國」或「神的國」是耶穌傳道的主題(太四23;可一15);而在《約翰福音》只有二次提到「神的國」(約三3、5),因為用「永生」來代替(約三15、16、36)。
事實上,「天國」或「神的國」的意義是相同的(太十九23-24)。為何《馬太福音》常使用「天國」,而少使用「神的國」?因為《馬太福音》寫作的對象是猶太人,而猶太人怕觸犯十誡「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出二十7),避諱直接稱呼「神」的名字,因而使用「天」國來取替「神」的國。何謂天國?《馬太福音》中「天國比喻」有何意涵?以下擬根據《聖經》來探討這些問題。
二、天國的意義
「天國」的「天」指天上、天堂,是神的住處,也是死後基督徒的住處。「國」指王權、統治、國度。「國度」須包含領土、人民、主權等三要素,「天國」是神統治的國度,也須包含領土、人民、主權。因神是宇宙的主宰,祂控制的疆域是整個宇宙;祂的子民是基督徒;祂在天上與地上施行統治,所以萬物都要以「神為王」,要順服神的帶領。
「天國」是神統治的國度,所以「天國」是未來又是現在的,茲說明如下。(1)天國是現在的。例如現在我們若靠著神的靈趕鬼,這就是「天國」臨到我們(太十二28)。又如施洗約翰在猶太的曠野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三2)。我們信耶穌,成為天國的國民(弗二19),這是進入天國的開始。再如當法利賽人問耶穌說:神的國幾時來到?耶穌回答說: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路十七21)。所以我們內心願遵主為大,「天國」就在我們心裡。同樣的,當教會願意順服神的帶領,有神同在的教會就是「天國」。(2)天國是未來的。例如耶穌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方能進去(太七21),這是將來在天上的「天國」。這是基督徒死後的去處,是神完全掌權的地方。在新天新地裡,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啟二一1-4)。
三、《馬太福音》中的天國比喻
比喻(parable)的希臘文,是由「並列」與「放置」組成的複合字,意思是把兩個事物並排列示,用易懂的事物來說明難懂的事物;也就是用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世上的事物」,來闡明「屬天的真理」。
耶穌出來傳道時,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四17)。「天國」就是「神的國」(可一15),是神所統治的國度。地上的「教會」,就是耶穌所建立的國度;「教會」是耶穌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弗一23)。所以《馬太福音》中耶穌所說比喻中的「天國」,是指地上的「教會」。
《馬太福音》中共有十一個「天國的比喻」,茲說明如下。
(一)稗子的比喻
第一個天國的比喻,是「稗子的比喻」(太十三24-30、36-43),因為比喻開始時論及「天國好像」(太十三24)。比喻中的「天國」,是指地上的「教會」。
比喻的「世上的事物」,是論及有人撒好種在田裡,人睡覺的時候,有仇敵來,將稗子撒在麥子裡。到長苗吐穗的時候,稗子也顯出來。僕人想要將稗子薅出來,主人說:不必,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容這兩樣一齊長,等到收割的時候,再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裡。
比喻的「屬天的真理」,是要告訴信徒,在教會中,有人受魔鬼的誘惑,成為稗子,但是不容易分辨。分辨麥子與稗子,是神的工作;而且在世界末日的時候,人子要差遣使者,把稗子薅出來,用火焚燒;也就是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從祂國裡挑出來,丟在火爐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那時,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裡,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
(二)芥菜種的比喻與麵酵的比喻
「芥菜種的比喻」(太十三31-32)與「麵酵的比喻」(太十三33)都是天國的比喻,因開始時都論及「天國好像」(太十三31、33)。這兩個比喻是同義平行的比喻,在描述同一件事情,也就是教會的變質。所以比喻中的「天國」,是指地上的「教會」。
「芥菜種的比喻」的「世上的事物」,是論及有人拿一粒小的芥菜種,去種在田裡。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比喻的「屬天的真理」,是要告訴信徒,在教會中原本人數不多;後來教會發展興旺,成了樹,有飛鳥宿在他的枝上。「飛鳥」耶穌解釋為「惡者」(太十三4、19;但四12),形容教會變質,惡者活躍在教會裡,將神的道曲解了。
「麵酵的比喻」的「世上的事物」,是論及有婦人拿了麵酵,藏在三斗麵裡,直等全團都發起來。比喻的「屬天的真理」,是要告訴信徒,在教會中原本人數不多;後來教會發展興旺,成了全團發起的麵。因為婦女拿了麵酵加入麵團裡(太十三33)。「婦人」就是「惡者」,「麵酵」就是「異端」;婦人拿麵酵是偷藏,代表異端侵入教會是暗中擴散,是偷著引進(加二4)。「酵」代表罪惡(林前五6-8),指敗壞信仰的教訓(太十六11-12)。
耶穌提醒我們,在末日之前,教會裡面有人會暗傳異端。為了能在這世代中站立穩固,我們要努力研讀《聖經》,能有分辨真假的智慧,才不會被迷惑,以致走偏了道路。
(三)藏寶的比喻與尋珠的比喻
「藏寶的比喻」(太十三44)與「尋珠的比喻」(太十三45-46)都是天國的比喻,因開始時都論及「天國好像」(太十三44-45)。這兩個比喻是同義平行的比喻,在描述同一件事情,也就是教會的復興。所以比喻中的「天國」,是指地上的「教會」。
「藏寶的比喻」的「世上的事物」,是論及有寶貝藏在地裡,人遇見了就把它藏起來,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比喻的「屬天的真理」,是主借用戰亂時人將寶貝藏在地裡,說明教會的重建。「這塊地」是神的地,是主用重價買來的(林前六20),是指教會。「寶貝」的希臘文原意是指「貯藏處所、財寶」,引申為「聖靈」(西二3;弗一17;賽十一2)。本會有「應許的聖靈」這「寶貝」的同在,代表我們就是神用重價買來的地,就是末世的真教會,要復興變質的教會。
「尋珠的比喻」的「世上的事物」,是論及有買賣人尋找好珠子,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尋珠的比喻」與「藏寶的比喻」類似,不同在於「藏寶的比喻」是偶然發生,而「尋珠的比喻」是刻意去找尋。比喻的「屬天的真理」,是主借用「重價的珠子」來指教會,是主用重價買來的;「珠子」也可以指真理(箴二4)。本會所傳的道理完全遵照《聖經》,有「真理」這「珠子」的同在,就是末世的真教會,要重建墮落的教會。
(四)撒網的比喻
「撒網的比喻」(太十三47-50)是天國的比喻,因開始時論及「天國又好像」(太十三47)。比喻中的「天國」,是指地上的「教會」。
「撒網的比喻」的「世上的事物」,是論及有人將網撒在海裡,聚攏各樣水族。網既滿了,人就拉上岸來;揀好的收在器具裡,將不好的丟棄了。
比喻的「屬天的真理」,是門徒努力傳揚福音,好像撒網在海裡一樣。當得救人數滿足的時候,也就是世界末日時,天使要出來,將義人和惡人分別出來(但十二3-4)。義人是天國之子,要收在器具裡,也就是進入神的國;惡人是惡者之子,要丟在火爐裡,也就是被丟在地獄,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五)不憐恤人之僕人的比喻
彼得問耶穌說: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拉比的共識是要饒恕人三次,彼得自認是超越拉比的教訓,因而說七次可以嗎?耶穌回答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太十八21-22),意思是要完全的饒恕弟兄。接著,耶穌說了「不憐恤人之僕人的比喻」(太十八23-35)。這是天國的比喻,開始時論及「天國好像」(太十八23)。比喻中的「天國」,是指地上的「教會」。 比喻的「世上的事物」,是論及僕人欠主人一千萬銀子的債,因僕人伏地懇求,主人動了慈心,免了他的債。但是那僕人遇見一個同伴欠他十兩銀子,他竟不肯免了他的債,卻把他下在監裡,等他還了所欠的債。主人知道以後就大怒,把他交給掌刑的,等他還清了所欠的債。
比喻的「屬天的真理」,是要告訴信徒,我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弟兄,天父也要這樣待我們了。這是教導信徒要體會神的饒恕,進而學會去饒恕弟兄。憐恤人的人將蒙憐恤,不憐恤人的人將受審判。
(六)葡萄園的比喻
彼得問耶穌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祢,將來我們要得甚麼呢?」(太十九27),後來耶穌說了葡萄園的比喻(太二十1-16)。「葡萄園的比喻」是天國的比喻,開始時論及「天國好像」(太二十1)。基督徒在教會中要作聖工,所以比喻中的「天國」,是指地上的「教會」。
比喻的「世上的事物」,是論及家主清早起就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工作,由上午六點到下午六點,講定報酬是一天一錢銀子。家主在支付工資的時候,不論工作十二小時或是只工作一小時,各人都得了一錢銀子。在與他人比較之後,有人發出怨言,但家主回答說:「朋友,我不虧負你,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錢銀子嗎?拿你的走吧!我給那後來的和給你一樣,這是我願意的。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
比喻的「屬天的真理」,是要告訴信徒,今日我們在教會中作聖工,不要與人比較,不要計較待遇,神不會虧待我們。神除了賜給我們恩惠、平安,還賜給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並使我們得尊貴的兒子名分。我們都有永生的盼望,就是將來能進入永恆的天國。所以神先賜下應許的聖靈為印記,作為將來我們得天國基業的憑據(弗一3-14)。
(七)娶親筵席的比喻
對於拒絕耶穌的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太二一23),耶穌說了娶親筵席的比喻(太二二1-14)。「娶親筵席的比喻」是天國的比喻,開始時論及「天國好比」(太二二2)。比喻中的「天國」,是指地上的「教會」。
比喻的「世上的事物」,是論及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但是被召的人卻不肯來赴席。王對僕人說:喜筵已經齊備,只是所召的人不配。所以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召來赴席。不久,筵席上就坐滿了客。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裡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就吩咐人將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裡。
比喻的「屬天的真理」,是要告訴信徒,「王」是指神,「兒子」是指耶穌,「筵席」是指福音,被邀請參加娶親筵席的是指得著救恩(啟十九7-9)。「被召的人」是指猶太人,他們蒙神選召成為神的選民。但他們棄絕神的救恩,於是福音就傳給外邦人。「穿禮服」是指要有義行。在教會中,並不是參加娶親筵席,接受福音就能得救;還要穿上禮服,就是聖徒所行的義(啟十九8),方能得救。
(八)十個童女的比喻
耶穌說了「十個童女的比喻」(太二五1-13),論及忠心的僕人,可以得賞賜;不忠心的僕人,將遭懲罰。「十個童女的比喻」是天國的比喻,開始時論及「天國好比」(二五1)。比喻中的「天國」,是指地上的「教會」。
比喻的「世上的事物」,是論及聰明的童女拿著燈,又預備油在器皿裡,結果是能與新郎一同進去坐席。愚拙的童女拿著燈,卻不預備油,結果是不能與新郎一同進去坐席。「新郎遲延的時候」,是指在人意料之外的時候,新郎來臨了。
比喻的「屬天的真理」,是要告訴信徒,我們要警醒預備;因為耶穌再臨的那日子,那時辰,我們不知道。我們要學習聰明的童女,能警醒隨時預備油在器皿裡;也就是要被聖靈充滿,有好行為,就能與耶穌一同在天堂坐席。
(九)按才幹分銀子的比喻
在「十個童女的比喻」之後,耶穌接著又說了「按才幹分銀子的比喻」(太二五14-30)。兩者的目的一致,都論及忠心的僕人,可以得賞賜;不忠心的僕人,將遭懲罰。「按才幹分銀子的比喻」是天國的比喻,開始時論及「天國又好比」(太二五14)。比喻中的「天國」,是指地上的「教會」。
比喻的「世上的事物」,是論及一個主人要往外國去,把他的家業交給僕人,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當主人回來和他們算帳,那領五千的與領二千的僕人,受主人稱讚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一千的僕人,受主人責備說是又惡又懶的僕人,結局是被丟在外面黑暗裡,要在那裡哀哭切齒了。
比喻的「屬天的真理」,是要告訴信徒,在教會中應忠心盡責任作聖工,成為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將來可以進天堂享受主人的快樂。
四、結語
「天國」是現在的,又是未來的。我們相信耶穌,受洗歸入神的國度,成為「天國」的國民,這是進入「天國」的開始。但將來要能進入永恆的「天國」,仍需要努力追求,因為「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太十一12)。
《馬太福音》中的「天國比喻」,是要告訴我們應如何努力進入「天國」。
我們蒙神恩典,可以進入得救的真教會中。要警醒、隨時預備油在器皿裡,要學會去饒恕弟兄,不要與人比較,不要計較待遇,神不會虧待我們。在末日之前,教會裡面有人會暗傳異端;為了能在這世代中站立穩固,我們要努力研讀《聖經》,能有分辨真假的智慧,才不會被迷惑,以致走偏了道路。倘若我們能成為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將來必能進入永恆的「天國」,可以享受我們主人的快樂。
參考書目: 1.蔡梅曦,《馬太福音釋義》,臺中:腓利門出版社,2014。 2.卡森著,周俞雲翔譯,《馬太福音》,美國:美國麥種傳道會,2013。 3.陳終道,《天國君王──馬太福音講義》,香港:宣道出版社,1993。 4.林啟馨,〈耶穌的上帝國──從馬太福音中耶穌之於上帝國的比喻來作探討〉《臺灣神學院道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