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93期2018年10月)
真理論壇:嫉妒是骨中的朽爛

林慧瑛



何謂嫉妒?


「嫉妒」是甚麼?通常是指一種無法接受別人比自己強,看到別人各方面的表現或各種條件優於自己,心裡酸溜溜、非常不是滋味的情緒。這種情緒常常包含比較、敵視、怨恨、酸楚、不甘心、受委屈等感覺,又會有種自己得不到又害怕別人得到,自己辦不到也希望別人辦不到,無法容忍別人超過自己的複雜情感。

聖經直接就以「骨中的朽爛」如此強烈的字眼來形容「嫉妒」!為何會如此形容呢?因為「嫉妒」就像一隻毒蟲,靜靜地躲在骨頭裡啃蝕骨髓,不易被人發現,直至帶來朽爛。

骨頭是人體最裡面的部分,肉眼雖看不見,但卻非常重要,因若不是它支撐著身體,人體就只是攤在地上的一堆肉。據說癌症病人的癌細胞若已侵蝕到骨頭,就是到了癌末,會帶給病人難以想像的疼痛,屆時恐怕連打嗎啡都難以止痛。所以,骨頭若朽爛,將是何等恐怖的現象!而聖經就是以「骨中的朽爛」來形容「嫉妒」,可見「嫉妒」對人類而言,會是多麼嚴重且需避免的情緒,絕不能等閒視之!



聖經中手足間嫉妒的例子


自人類始祖亞當、夏娃犯罪,被神逐出伊甸園,人性即不再單純,從此人性的弱點就在人類歷史上作怪,讓人吃足苦頭。人性的弱點很多,「嫉妒」即為其一,是最充滿殺傷力、破壞力的,以聖經的觀點來看,這些人性的弱點其實都是「罪」,絕不能小覷之。

且看人類史上的第一宗謀殺案,其發生的原因就是「嫉妒」。當時,亞當的第一個兒子該隱,只因弟弟亞伯所獻的祭物更討神喜歡就嫉妒他而心生不悅,動了殺機(創四3-8)。

雅各的兩個妻子利亞與拉結,本為親姐妹,一生就因為害怕對方得到丈夫較多的愛,彼此嫉妒,因而展開了「生育競賽」。從利亞連生四個兒子,其名字的含意(流便:有兒子、西緬:聽見、利未:聯合、猶大:讚美),就知她一路失寵的苦情。拉結雖因貌美,大得雅各的寵愛,但因不孕,活得很不開心。特別是在姐姐連生四兒,而自己依然膝下無子的情況下,更是嫉妒姐姐。後來她甚至威脅雅各若再不想辦法給她生個孩子,她就要死了。可憐的雅各,每天都得面對兩姐妹因彼此嫉妒,吵來吵去,不得安寧的苦況(創二九16-35,三十1-24)。

約瑟的哥哥們因父親愛約瑟過於愛他們,就非常嫉妒約瑟,以致恨他,不與他說和睦的話。後來,這股嫉妒的情緒一發不可收拾,竟演變成哥哥們聯手同謀將他丟在坑裡想要害死他的慘劇。還好猶大有點良心,建議將他賣給以實瑪利人,這才免約瑟一死(創三十七章)。

摩西的兄姐亞倫與米利暗,也是因「嫉妒」弟弟摩西比他們更被神重用,成為神的發言人,而緊抓著摩西娶古實女子為妻一事不放,講話毀謗他。從他們二人所說酸溜溜的話:「難道耶和華單與摩西說話,不也與我們說話嗎?」就知他們對弟弟充滿了嫉妒情緒(民十二1-2)。

以上四個例子,全是手足之間因嫉妒而做了排擠、仇視、毀謗,甚至害命的事情。可見嫉妒是多麼恐怖的罪,當嫉妒之心油然生起,當事人又不想治服它時,最後就會如烈火燎原,大大焚燒,連親手足都不放過,終至做了讓自己悔恨交加的事。

有血緣關係的親手足,尚且因嫉妒而相爭相害,更不用說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會因嫉妒做出甚麼可怕的事。聖經中記載掃羅嫉妒大衛,又是另一個讓人記取教訓的例子。



掃羅嫉妒大衛


當時,年輕的大衛自請出戰巨人歌利亞,掃羅還因擔心大衛過於年輕,毫無作戰經驗,恐被歌利亞殺死,便阻止大衛應戰(撒十七33)。沒想到大衛竟跌破所有人的眼鏡,光用機弦甩石就擊殺了歌利亞,以致非利士人大大潰敗。而後,當大衛與眾人凱旋而歸,以色列的婦女們打鼓擊磬,唱歌跳舞,歡歡喜喜地迎接掃羅回朝時,婦女們一句「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的讚美詞,竟把掃羅善妒的天性激發出來,馬上怒氣沖沖地說:「將萬萬歸大衛,千千歸我,只剩下王位沒有給他了」,而怒視大衛(撒十八8)。就從那日起,掃羅開始討厭大衛,日日夜夜想著的不是怎樣做一個好王,而是如何追殺大衛,直到最後與三個兒子一起戰死。這都是被嫉妒的情緒緊緊糾纏綑綁著而不見天日。

《箴言》二十七章4節提到:「忿怒為殘忍,怒氣為狂瀾,惟有嫉妒,誰能敵得住呢?」從以上所舉因心生嫉妒而起害人害己的例子,發現真是這樣!人心的嫉妒一發動,其殺傷力之強、破壞力之烈,是沒有人抵擋得住的。



耶穌因被嫉妒而受難


主耶穌被人釘十架,其原因也只有一個,就是「嫉妒」。耶穌一生沒有犯罪,以人的標準來看,就是所謂的「好人」,這樣一個好人,一生都在行神蹟、做好事、講道理教訓人,誰也沒有得罪過,為甚麼大祭司、祭司長、法利賽人、長老、文士等都恨他恨得牙癢癢的,最後非得聳動群眾把祂釘在十字架上才甘心?原因很簡單,就是「嫉妒」!不然《馬可福音》十五章10節不會記載:「彼拉多原曉得祭司長是因為『嫉妒』,才把耶穌解了來。」

他們難以接受一個貌不驚人,只是住在拿撒勒這個無名小鎮的木匠兒子,既沒讀過甚麼書,又沒甚麼家世背景,講起道理來竟然頭頭是道,撼動人心,所講的道理還不斷打破猶太人的傳統思維,說安息日可以治病等等;而且動不動就說自己是「神的兒子」,不只如此,還真的有「神的兒子」的權柄與能力,不斷的行神蹟奇事,讓天生的瘸子起來行走,讓患了12年血漏的婦人得醫治,就連拿因城寡婦的獨生兒子與他的好友拉撒路,都能讓他們死後復活……。他們無法接受有病的找祂、犯鬼的找祂、傷心的找祂、不平安的找祂,不管甚麼事找祂,都能得到醫治與釋放;甚至風聞祂平靜風和海,又聽聞祂用了「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再用「七個餅、幾條小魚」餵飽四千人……。

耶穌做的好事越多,他們恨得越烈,「嫉妒」在他們心裡翻滾攪動,一刻不得停歇,暗自埋下殺機,最終付諸行動,釘死彌賽亞。但他們不知道若非耶穌自己願意,沒有人可以把祂釘上去,他們因嫉妒所衍生而來的罪,竟成就了神的旨意,但也逃脫不了自己所犯的罪行。

主耶穌是世界的光,祂來到人間,就像「光照在黑暗裡,但黑暗卻不接受光」(約一5)。因為「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凡作惡的便恨光,並不來就光,恐怕他的行為受責備」(約三19-20)。那些嫉恨耶穌的人,就是作惡的,作惡的人不只不願意來就光,還恨光,乃因懼怕他作惡的行為,會因見光而受責備。



嫉妒生出惡果


只要是人,都會嫉妒別人,也都被人嫉妒過。因自始祖犯罪,罪從一人入了世界(羅五12),人性就存在著「嫉妒」這種罪,只是「嫉妒」的深度各有不同。有人幾乎不嫉妒別人,就像掃羅的兒子約拿單,他不只不嫉妒大衛這個威脅著他王位的人,還非常愛慕大衛。但他的父親掃羅就與他截然不同,十分善妒,一生嫉妒大衛,為嫉妒所苦。

嫉妒別人的人,心裡非常不快樂,縱使包裝掩飾,內心還是飽受折磨,不得平靜。如果嫉妒的情緒只是放在心裡,沒有做出加害別人的事情,一生苦的是自己,不致被神責打,例如利亞與拉結。但如果因為嫉妒別人,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終究逃不過神的責罰。例如該隱被神咒詛,從此不再得見神面,終生流離漂蕩在地上(創四12);米利暗被神懲罰得了大痲瘋(民十二10),別看約瑟的哥哥們好像沒被神懲罰,事實上,他們一生良心不安,不得平安、釋放,一直害怕約瑟會在父親雅各死後報復他們(創五十15-18),就是一種極大極苦的懲罰了。還有那些嫉妒但以理有美好的靈性,又嫉妒他被王重用成為三總長之一而欲加害他的人,最後反是自己與妻子兒女被丟入獅坑,被獅咬碎(但六24)。

通常嫉妒心強的人往往事事好勝,不但見不得別人好,還經常以謠言中傷別人,或想辦法來壓倒別人,以期阻止別人的發展來減輕嫉妒之苦。久而久之,再也沒有人想與之為友,不但很難交到知心好友,恐怕連一般人對他都避而遠之,徒陷自己於孤獨落寞之苦境。



克服嫉妒的方法


既然嫉妒已存在於人性中,就算否認也只是自欺欺人,不如正視它的存在,並治服它。個人以為對付嫉妒最好的方法就是「跟神禱告」,求神幫助我們戰勝嫉妒,並將嫉妒拿走。因為只有神的大能與幫助,聖靈的更新與潔淨,才能救我們脫離取死的肉體,不再受嫉妒控制!

沒有人喜歡嫉妒別人,但因罪性,人類就是會不由自主地嫉妒別人,那樣的狀況就像保羅所說:「因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做;我所恨惡的,我倒去做。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若我去做所不願意做的,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做的。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因為按著我裡面的意思,我是喜歡神的律;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這樣看來,我以內心順服神的律,我肉體卻順服罪的律了」(羅七15、18-25)。保羅所說,真是一針見血,完全點破人類被各種內心之罪捆綁的苦。比如嫉妒別人的感覺真是苦啊,沒有人想嫉妒別人,但卻還是會這樣,誰能救我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

保羅當年的體悟,今天也造就每一個願意聆聽神言的人。所以,若想免除嫉妒之苦,只有「不斷向神禱告」一途了!千萬不要像掃羅任憑嫉妒掌控他,終至無力回天。

當掃羅一路追殺大衛時,大衛曾有兩次良機可以親手殺了掃羅。但因大衛敬畏神,明白萬不可在神面前伸手殺害神的受膏者。掃羅知道後,也曾大大後悔自己一直無故尋索大衛的性命,很不應該(撒上二四、二六章)。可見掃羅也有良心發現的時候,無奈掃羅天性善妒,拗不過嫉妒心作祟,一直陷在嫉妒的牢籠裡。

掃羅內心這種隨著嫉妒起舞,善與惡反反覆覆交戰的情緒,就像保羅在《羅馬書》所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若我去做所不願意做的,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做的。」我相信掃羅也知道嫉妒別人不好,更清楚嫉妒大衛讓他一生好苦,但他沒有靠神克服嫉妒,反而利用他當國王的權勢,一路追殺大衛,一生成為嫉妒的奴隸,注定敗亡,多麼可惜。今日,身為後輩的我們一定要引以為鑒,謹記:嫉妒別人又加害別人的人,絕對沒有好下場!

當自己一有嫉妒的情緒,除了趕快跟神禱告,求神幫助我們戰勝它,平常也要心理建設,培養豁達開闊的人生態度。我們當時刻告訴自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強中自有強中手」,不管自己再優秀、再有能力,永遠會遇到比自己更傑出、更有才華的人。聖經《腓立比書》二章3節勉勵我們:「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只有願意看別人比自己強,才能免去嫉妒之苦,又不致失了自信。千萬不要嫉妒比自己更棒的人,反要欣賞他們,以他們為標竿,學習他們的優點與長處來改善自己的缺點與短處,或許有一天還能迎頭趕上。最重要的是「做自己」就好,不要老是與別人比較,免得落入魔鬼的圈套,一不小心就又生發嫉妒之心。

還有就是積極參與各種學習或活動,當自己有許多事情忙碌時,比較無暇嫉妒別人。只有讓自己過得充實、積極,嫉妒的毒素也較不會在心裡孳生、蔓延,而老是對別人的成就有「酸葡萄」的反應。



教會當避免嫉妒紛爭


一般而言,人們不會嫉妒與他無關的人,因為這些人,縱使各方面條件再好、表現再優秀,對他總不致構成影響或威脅,何來嫉妒之有。但人們一定或多或少會嫉妒在他周圍的人,特別是此人處處比他成功、活躍時,就很容易落入嫉妒的陷阱。這種嫉妒的心態,甚至常常發生在教會的服事上,縱使靈性再好的人,也難勝過嫉妒的試探,不可不慎!

保羅曾在《腓立比書》一章15節說過:「有的傳基督是出於嫉妒紛爭,有的是出於好意」,可知教會確實存在著嫉妒、紛爭這種事。當時的教會,有人因嫉妒保羅被神重用,充滿屬靈能力,即故意懷疑保羅使徒的身分,並藉著標榜自己屬誰、別人屬誰來結黨紛爭。可見當人一開始嫉妒別人,連「傳福音」這種美事,都可被用來包裝其嫉妒的動機。

從保羅所言,當可明白今日教會若有紛爭,追溯到源頭還是「嫉妒」二字。我們一定要謹記保羅提及的事,不只不要嫉妒別人,還要靠著聖靈的大能與更新,釘死自己嫉妒的罪!因為聖經說:「治服己心的,強如取城」(箴十六32),當人靠神治服嫉妒之心,在神看來還強如取下一座城!

神給每人的恩賜不同,各有所用,我們互為肢體,同心同工擊退魔鬼都來不及了,怎能嫉妒紛爭、結黨相害,大損基督精兵的實力!所以,在教會裡絕對不要嫉妒誰比較有恩賜、誰蒙神重用、誰蒙神啟示,誰做了榮耀的聖工等。所有聖工在神眼裡都一樣尊貴,神只看人的內心與動機,我深信一個柔和、謙卑,願意掃教會廁所的人,其做工的價值在神眼裡,還遠比一個心存驕傲在講台上講道的人所做的更討神喜悅,更蒙神記念!



結語


我們若知嫉妒心理有百害而無一利,就要學著時刻警醒對付它,讓它在心中無所遁形。不然其所引發的不良情緒,還會大大降低學習或工作的效率,甚至影響身心健康。

常常有人覺得「嫉妒」就是「羨慕」,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心裡狀態。「羨慕」是一種建設性的正面情緒,當看到別人比自己優秀,或擁有的先天後天條件比自己好,「羨慕」會帶來欣賞與歡喜,或以他為師,或以他為標竿,激勵自己跟他學習,一步步追上他。但「嫉妒」就不一樣了,那是一種破壞性的負面情緒,當發現別人不管哪一方面都比自己好時,內心會仇視、怨恨、痛苦,然後開始在心裡排擠他、否定他,希望他走向失敗,甚至以造謠來中傷他,或以挑剔、誣陷、設謀等實際行動來傷害他。小心羨慕可昇華為敬愛,亦會轉變成嫉妒,全在人的一念之間。所以,《箴言》四章23節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就是提醒我們要隨時保守我們的心,千萬不要嫉妒別人,因為嫉妒不會帶給我們任何好處,只會帶來破壞與痛苦。

通常看到惡人健康亨通,總讓我們有理由發出不平之鳴、生出嫉妒之心。就如《詩篇》七十三篇3-5節所說:「我見惡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懷不平。他們死的時候沒有疼痛;他們的力氣卻也壯實。他們不像別人受苦,也不像別人遭災。」但聖經卻勸我們「不要為作惡的心懷不平,也不要向那行不義的生出嫉妒」(詩三七1)。如果連這種好像「合理的嫉妒」,神都一再教導我們不可、不要,那其他狀況下的嫉妒就更不用說了。

《傳道書》九章6節說:「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早都消滅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們永不再有分了。」人間的愛、恨與嫉妒終究歸於無有,隨著生命結束都會消滅。人生苦短,當把握時間過自己想過的日子,我們的心思意念若一直定睛在嫉妒別人上,那就太不值得了。願神幫助我們既接納自己,也欣賞別人,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嫉妒別人,永遠有顆開朗寬闊的心!






作者: 林慧瑛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2018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