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為昇
進度:詩篇一三二篇8-10節
直譯經文:
當本篇的詩人因為看見大衛對約櫃的嚮往,看見他為了愛神而出於自願地受了苦難,為神的事操心而暫時放下家庭生活、放棄享受、放棄休息,並看見大衛的辛勞與付出;加上整個過程也不是那麼順利,想必更加增大衛的負擔。因而這詩人出於真心地在神面前傾心吐意,述說他對大衛的關懷,求主紀念大衛為主辛勞的過程,雖然不算很完美,但詩人不將人的缺點突顯到污點的層級,反見到這過程最後的價值。
求神的作為興起,以成為神同在的明證(8)
第8節中命令式的「hmWq 你要起來」,意思是要求某人成為站立的位置。2詩人向神祈求:「求祢起來」,這個祈願的來源,是出於以色列人來到西乃山下時,他們在此待了近一年的日子裡,其中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建造會幕,與包括約櫃等與會幕關聯的物件。當他們一切就緒,雲彩升到空中,他們便收拾會幕,在抬約櫃要向前行的時候,摩西便說:「耶和華啊,求祢起來!願分散祢的仇敵四散!願恨祢的人從祢面前逃跑!(直譯)」(民十35)。
這樣的用法無獨有偶地也出現在《詩篇》六十八篇之中,大衛一開始也是以:「願神起來,使祂的仇敵四散,叫那恨祂的人從祂面前逃跑(直譯)」(1節),點出神「起來」恩待以色列,接著描述神在西乃山下孕育以色列民族,一直到錫安山大衛所建立的以色列國,並以耶路撒冷為其王都……等整個過程。同樣地,本篇詩人也用如此的手法,來描述約櫃一步步上到耶路撒冷,就如同在曠野時期約櫃帶領百姓一步步趨近應許之地一樣。
所謂的「hxWn.m 安息之所」,意思是一個讓人休息、躺下,並疲憊後休養之處。問題是,神不需要休息,為何詩人如此陳述祈求神「到祢安息之所」?我們以以色列的歷史為例,他們雖然在曠野有得吃、有得住,但神讓他們漂流在曠野不是沒有定向的,無論繞到何處,最終就是要進入神為他們所應許的迦南地。同樣地,神已經為約櫃預定了永久的居所,其他的地方無論停留再久,都只是暫時之所。所以詩人祈求的,是求神能進入安息之所,指的就是約櫃終於回到神所預定的地方,也就是耶路撒冷城、錫安城,以及大衛所建用於安放約櫃的帳幕(代上十五1),甚至未來的聖殿之所(撒下七12-13)。
第8節稱約櫃為「力量之櫃」,為什麼說「力量之櫃」?這樣的說法也出現在亞薩的歷史詩中,當他描述約櫃在以利時代被非利士人擄走時,他說:「祂又將祂的能力被擄,且祂的榮耀在敵人的手中(直譯)」(詩七八61)。約櫃象徵神的臨在,也因為神的同在,必要時便發出能力震懾百姓;若我們根據約櫃被擄這事件來看,約櫃便在非利士地發揮她的力量,屈服了非利士人以及他們膜拜的大袞神。
保羅曾用類似的觀念來形容屬神的工人,這工人被授予的職權可比喻為「瓦器」,而在工人裡頭的基督之靈可比喻為「寶貝」。一個工人之所以能把神的能力顯露出來,乃在於被基督福音的光照耀所致,並且聖靈的大能藉此工人發揮出屬神的能力,甚至可以讓死人復活。同樣地,約櫃之所以有能力,不是因為皂莢木、精金或有基路伯的蓋,而是神的手在這櫃上,使她帶有神莫大的權柄。
求神的工人有神公義的性情(9a)
我們在世上常常扮演種種角色,各種角色的扮演影響我們與別人之間的互動。第9節所謂的「v;bl 披上」,意思是將布料或其他材質覆蓋身體,衍伸為在生活上角色的扮演;而「q¢d,c 公義」,乃是根據一個標準作所要求的動作或事。因此「披上公義」,就好像以披上外衣的方式將公義覆蓋身上,要會分辨好歹,必要先熟練仁義的道理,學習看見道理的精神,而不是陷入律法的束縛。
為什麼詩人要祭司「披上公義」?意味祭司很容易罔顧公義,或許是因為祭司常常站在神與人之間作為中保,站在罪人的立場求神憐憫,當然這是很好的,也是祭司的職責。然而,當祭司見慣、聽慣軟弱的事,或許漸漸容易姑息軟弱,或向罪惡妥協,以至於忘記神的公義。
面對罪人,態度可以溫柔,但善惡是非的標準不能打折扣,否則教會將在世界的洪流中被拖累。例如《啟示錄》中的推雅推喇教會,即使她的行為、愛心、信心、勤勞、忍耐得到神的認可,並且多行善行甚於以前,但教會的「耶洗別」使推雅推喇教會掉落試探當中,而且教會有些人喜歡「撒但深奧之道」,因此遭聖靈大大的責備。
求神的選民學會過喜樂的生活(9b)
在第9節下半段中,第三人稱複數Piel動詞形式的「WnEN¥r>y 他們歡呼」,意思是為喜悅而歡呼,在歌聲中歡欣鼓舞。然而歡呼之前必先要學會交託、感謝與喜樂,而真正的喜樂不單單是從外在而來的喜樂,更是指從內在而來的喜樂,也就是保羅所謂的「在主裡喜樂」。
這種的歡呼、喜樂,你可以說是在主的範圍裡喜樂,或是靠主喜樂,但言下之意,則是指該人落在無法喜樂或很難喜樂的情境之中。例如,我們帶小孩到迪士尼樂園去,你無需叫他們靠主喜樂,他們自然徜徉在歡樂的氣氛之中;一旦帶他們去參加摯愛親人的告別式時,不靠主就不可能喜樂了。因此,當保羅說:「你們要在主裡喜樂」時,很可能表示這人正陷入患難之中,使他們無法自然地流露喜樂之情,需要靠主才能喜樂。
另一方面,「在主裡喜樂」也指著喜樂的對象為主耶穌基督,就好像一個小男孩被同學欺負,當他看見媽媽之後,他可以轉悲為喜,因為他知道媽媽可以為他解決這個問題。因此當保羅說:「你們要在主裡喜樂」,很可能是提醒我們現今的情緒、想法、好惡已不在基督裡,因此生命落在憂愁之中,無法得到來自於神的喜樂;就好像一個見不到母親、走失的小孩,他的生命必定是憂愁不安。
求神眷顧大衛家(10)
詩人接著將代禱的對象轉移到大衛家。「因為大衛祢僕人的緣故」,是指因為神對大衛所承諾的事,也就是「彌賽亞的應許」(撒下七12-16):預言所羅門會接續他作王,完成建造聖殿的工作,並且預言神不會離開大衛家,不像之前離開掃羅家一樣,而且大衛家與他的國必永遠在神面前堅立。
後來猶大國被滅,似乎這預言失去了應驗的可能,然而直到耶穌基督降生並且得勝死權、從死裡復活,神將國度與權柄交給祂,成為萬物的掌權者,使「彌賽亞的應許」實踐在耶穌基督的身上。所以彼得在五旬節聖靈降臨時,向當時的會眾論到耶穌基督,說:「所以,因為大衛是先知,又知道神已對他發一個誓言,要使他的後裔坐在他的王座上(直譯)」(徒二30)。3
第10節中單數的「;xyivm 受膏者」,也就是某人被神聖的油傾倒在頭上,因此成為一個具有特殊權柄和職責的人,並有被神揀選與承認的含意(利四3;撒上二10;賽四五1);或許指的是繼承大衛的所羅門王,甚至是遙指未來將被神高舉的「彌賽亞」(詩二2)。
詩人或許是在約櫃迎入聖殿之際,如此大聲地向神呼求:「不要將祢的臉轉離祢的受膏者」。其中Hifil形式動詞的「bevT 你轉離」,原意是歸回、回復,若與「yEn.P 你的臉」放在一起,則為「將祢的臉轉離」,其意思是拒絕某人的要求。4換言之,詩人希望神不要拒絕這受膏者的要求。至於請求何事?筆者將於下一篇根據神的回應,來一一檢視神如何回應受膏者的請求。
本篇的詩人,他為祭司禱告、為眾民禱告、為大衛家禱告,把自己的事拋諸腦後,這是一幅完美禱告的圖畫。長久以來,我們會不自覺地一直把禱告的焦點放在自己的感覺、需要、想法、願望等,要不然就是控訴別人、放不下自己的冤屈。
然而,從詩人為受膏者的禱告,讓我們想起保羅常常要求教會為他代禱,例如:他要求羅馬教會為他要將捐項帶回耶路撒冷一事代禱,特別是為了「使我被救從不順從人中在猶大……(直譯)」一事(羅十五30-31),甚至說:「你們與我一同竭力在禱告中(直譯)」,其中的「συναγωνίζομαι 一同竭力」,意思是與某人一起加入特別艱難的勞苦。可見一個人面臨極大的信心挑戰時,代禱者若加入代禱的行列,也會像當事人一樣歷經心力的煎熬;換句話說,若代禱者的代禱要產生功效,也必須要像當事人一樣付出極大的心力來為他禱告,尤其是為了福音之故的屬靈爭戰,不是嗎?
註:
1.The Hebrew Bible: Andersen-Forbes Analyzed Text (Francis I. Andersen; A. Dean Forbes, 2008)
2.James Swanson, Dictionary of Biblical Languages with Semantic Domains : Hebrew (Old Testament) (Oak Harbor: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1997).之後本篇文章的字義,若無特別表明,則亦出自同一出處。
3.Robert Jamieson, A. R. Fausset, and David Brown, Commentary Critical and Explanatory on the Whole Bible, vol. 1 (Oak Harbor, WA: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1997), 386.
4.Ludwig Koehler et al., The Hebrew and Aramaic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Leiden: E.J. Brill, 1994–2000), 143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