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95期2018年12月)
見證見證:傳奇、恩典、人的故事小島鴨洲(下)

光軍




建立教會栽培年輕人──延續信仰


鄉愁,這鄉愁是一個很偉大的力量,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在這個強大向心力的驅使下,村民團結是人心所向,不管在甚麼時代已深深融入到各人的血液裡。

早年移民英國的鴨洲水上人,由於親友甚少,一切從零開始。基於工作環境分散各處,文化、語言以及教育水平的差距,無論就業、學業都面臨極大的挑戰,遑遑不可終日,生活格外艱難,信仰只能壓抑在心坎裡。

1970年代是信仰復興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起點。1973年2月11日成立祈禱所,租賃紐卡素市中心衞理公會Central Methodist Church, Ridley Place, Northumberland Street,舉行安息日聚會,為日後英國全國的教會打下堅固的基礎。「因無牧人,羊就分散;既分散,便作了一切野獸的食物。我的羊在諸山間、在各高岡上流離,在全地上分散,無人去尋,無人去找」(結三四5-6)。主神顧念祂的羊,於是差派香港工人前來牧養,聚集散居的同靈,勉勵大家堅守安息日、復興信仰,重新挑起埋藏於心坎裡火熱的心,鞏固如火挑旺的信心。隨著同鄉移民日眾,蒙主耶穌恩眷,生活漸上軌道。

隨著祈禱所的建立,信仰生活因而大大提升,很多四散東西的鴨洲水上人,開始匯聚紐卡素,安息日聚會人數也相應增加,從香港來英國牧養的丘磯法執事,高瞻遠矚地全面評估教會的發展,認為有必要從這些會眾當中揀選一些忠心的工人來參與傳福音的工作,為擴張帳幕之地作準備。神說:「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賽五四2)。

感謝神的祝福,鴨洲水上人的經濟條件日見好轉,希望與夢想同時並進。1975年買下紐卡素一座教堂,於1976年7月12日舉開獻堂禮,成為歐洲第一間的真耶穌教會,把昔日在鴨洲的信仰生活帶到英國,散播福音種子。

這次的獻堂對整體英國福音的工作有指標性的作用,猶如號角吹響,信徒被喚醒,所以分散全英國南北各地的信徒也紛紛興起,建立教會:

1979年建立愛丁堡教會、1979年建立山打崙教會、1981年建立澳魯景教會、1983年建立倫敦教會、1984年建立里斯特教會、1989年建立樸茨茅斯教會。1982年是教會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時機,那時教會雖已建立,卻沒有全職的傳道人牧養,神顧念羊群需要牧人,便呼召在馬來西亞事奉的陳恩國傳道來英服事。

1989年英國總會成立,是教會成長過程中的另一個重要時機,由於聖工發展的丕變,神呼召生於斯、長於斯、學於斯、教於斯的新生代,獻身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成為英語傳道人。鑑於未來英文事工發展的需要,訓練宣牧人才、提昇志工事奉的素質和屬靈知識,並促進多方面聖工的拓展,自1991年總會舉開第一屆青年神學訓練班迄今,一直延續,從未間斷6。

1992年又是教會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神給予紐卡素會堂的面積增加了一倍,是要使更多的人能在這個地方一起敬拜祂。而教會人數增長,就需要更多傳道人來牧養關懷,神卻一直按祂的計畫帶領、供應祂的教會。
2015年更是教會成長過程中的嶄新一頁。神賞賜機會,讓我們購置了一所教堂,土地面積廣大,並享有永久土地權益兼可持續發展。現正著手籌建英國總會大樓,願主神帶領祝福,共圓先賢心願。主神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賽五五8-9)。

一路走來,半世紀了,也已邁入第四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對教會而言,青年興則教會興,青年強則教會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知識、有擔當,教會就有前途,完成主的託付就有希望(參:徒一8)。主恩滿溢,今日,大專以上及專業人士充滿各地教會,通曉三語兩言、自小接受宗教教育、學生靈恩會、短期神學訓練,口才知識都全備(林前一5)的年輕人比比皆是,年輕人就是教會未來的柱石與棟樑。他們現今所有的口才、知識,包括屬靈的、屬世個人努力追求得來的,都是因在主耶穌裡面而有的。教會的將來全繫於培育更多良善又忠心的領袖接棒人,讓信仰的薪火代代傳承。就如保羅刻意吩咐提摩太說:「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二2)。保羅不只要提摩太把學到的去教導別人,且要他去教那些「能教導別人的人」,「能教導別人的人」很明顯是指領袖。有人說:看今日青年,便可知明日教會。教會需要培養領導的能力,訓練將來的接捧者,要確信神會裝備他們,且給他們能力,使會眾跟隨他們的帶領,延續信仰。

主耶穌圓了鴨洲水上人夢,也點燃眾人內心的使命─—建設教會,得神喜悅。1976年始,真耶穌教會遍及英倫三島各城、鄉和小鎮。在英格蘭有樸茨茅斯、倫敦(二所)、劍橋、曼徹斯特、里斯特、卡廸夫、新特蘭、及紐卡素(二所);在蘇格蘭有愛丁堡(二所)、格拉斯哥、鴨巴甸、澳魯景;在愛爾蘭有都柏林,貝爾法斯特、林麥瑞克。英國總會每年差派傳道人牧養阿姆斯特丹、漢堡、萊茵、海德堡、巴黎、薩爾斯堡、維也納和莫斯科等教會。同時,也兼負關懷牧養、訓練、開拓非洲13個英語系國家:奈及利亞、賴比瑞亞、迦納、肯亞、南非、烏干達、多哥、獅子山國、坦桑尼亞、剛果、東加、尚比亞和盧安達的宣道工作。



常存生機──永續家園


三人的小島─—鴨洲,已是街談巷議、近日香港傳媒報導的焦點,但是當年在此生活的村民,並沒有離棄這個昔日的家園。不論是留港生活,抑或自1960年代起先後到英國定居的同靈,都視小島為故鄉,一直積極支持社區的地方建設及宗教活動。如今,小島已沒有人為生計而出海作業,當年的漁村風貌已成往事,鴨洲人還是樂意出資修葺漁民村,使之保持原貌;每年舉行感恩紀念會,傳承信仰,以此作為福音基地,不斷為家鄉添注不滅的生命力。
昔日在家鄉的時光雖已過去,但身處英國的鴨洲水上人,依然有如當年那般關係密切,形成彼此互相扶持的小社區,以及一股眾志一心的凝聚力。主要原因是鴨洲移民擁有共同信仰,透過教會定期聚會,延續宗教生活的同時,亦有利保持緊密的人際情誼,再加上聯誼會的建立,以及透過讓下一代學習中文,認識中華民族文化,致使不論年長或年輕的一輩,都不忘自己的根源所在。



構建未來──共圓心願


早年的鴨洲移民大多是年輕人,到英國後才成家立業,因此其中不少人的子女都在英國出生。鴨洲水上人的子女從小在外賣店進出,耳濡目染,所以大都只讀畢中學,就認真做起外賣店的小老闆。之後的新生代都已是大學、碩士、博士學歷,專業人士如律師、建築師、醫生、牙醫、特許會計師、教師、土木工程師、機械工程師、網際網路工程師、網頁遊戲設計、金融投資、銀行業務管理等比比皆是。除了餐館、外賣店,其他各行業,經常見到鴨洲人的面孔。雖然英國才是這些新生代「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但他們也認同鴨洲是其長輩和宗教信仰的根源所在。

歲月遠去,舊情依舊。曾在鴨洲生活的一代,對故鄉當然有不能磨滅的情感,村裡的一事一物,總是承載著忘不了的回憶。在村民心中,不論身置何處,享有安樂舒適的生活,昔日在島上簡樸的日子始終縈繞心中。留住小島面貌,記錄當年往事,不僅關乎記載前人事蹟,也讓後代了解和珍惜先輩在這小島的生活歷史,從而致力將之永久留存。

年前成立的「地質教育中心」計畫,實現了過往未完成的事。這項計畫不僅對村民意義重大,而且可向全港市民和世界各地的訪客呈現鴨洲的歷史和生活文化,讓更多人了解這條偏遠漁村豐富且深刻的故事。

經過兩年多的籌備工作,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鴨洲故事館」於2018年4月8日在眾多本地和海外嘉賓,以及約四百名移居海外和留港的鴨洲村民的見證下正式啟用。

「鴨洲故事館」的設立,除了保留當年鴨洲村民畢生難忘的珍貴回憶,讓鴨洲的新生一代認識本村的過去之外,同時也為旅客提供認識這小島的機會;故事館融合鴨洲漁民文化和基督教信仰,而且在大量村民移居海外的同時保持完好面貌,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島」;位於地質公園的鴨洲除了別具價值的岩石和地質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村民的故事」。說到底,鴨洲從荒島發展成漁村,然後經歷數十載變遷,其實就是一個「滿載恩典的故事」。

「鴨洲故事館」的成立,並非一項計畫的完成,而是鴨洲在日後漫漫長路上另一段故事的新開始,為村民添注更大的決心和信心,代代相傳,致力使家鄉生生不息,在神的恩典中永存生機。



結語


在鴨洲這個沒有人青睞的小島,借用的時間孕育出不少愛主、愛教會的忠心主僕,也同時造就了不少肯為神奉獻時間的海外新生代,用外語協助福音的拓展。鴨洲水上人生活的改善,教會的建立及支援海外宣教活動,在教會中成長的英國新生代,特別在世界的宣道聖工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承先啟後角色,將基督得救的福音世代相傳,這都是值得感恩的地方。

鴨洲這片平靜的水域,流動著幾代漁民的幸福與哀愁。樂天知命、隨遇而安的先輩們從前未曾創造出什麼驚天動地的輝煌,往後也只會更加的波瀾不驚,甚至是悄無聲息。但他們用自己的善良、團結和忍耐在鴨洲歷史中留下印記,或許有一天後人會記起,真耶穌教會傳至歐洲以至非洲,最初來自一群勤勤懇懇、篤信不疑的漁民信徒。


(全文完)



註:6.《紐卡素教會成立40週年感恩會》,廖輝煌。






作者: 光軍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2/01/2018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