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07期2019年12月)
主題特寫:神是我們的力量

雲霞



很多古聖徒與基督徒都體驗過「神是我們的幫助」,這些神的子民如同雲彩般環繞著我們,他們都能見證「神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的高臺」。筆者謹在此簡單的說幾個見證:

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盾牌;我心裡倚靠祂就得幫助(詩二八7)。

「神是我的力量,是我的盾牌」,這「盾牌」是神的應許和拯救的恩典。請看一個實例:神在異象中有話對亞伯蘭說:「亞伯蘭,你不要懼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的賞賜你」(創十五1)。神表明「我是你的盾牌」,加添他的信心和力量。雖然亞伯蘭曾經信心軟弱而娶夏甲生子,但是多年後神吩咐亞伯蘭作完全人,並給他改名為「亞伯拉罕」,再次堅固他的信心。亞伯拉罕深信神的應許,即使他和妻子撒拉沒有孩子,又過了生育年齡,但他堅定仰望神的應許,在一百歲時成為以撒的父親,歸榮耀給神。亞伯拉罕相信:即使獻上以撒為燔祭,神還能叫以撒從死裡復活!(來十一18-19)。亞伯拉罕的信心達到巔峰,因為「神是他的力量」!

神是我們的力量,能解除我們的憂慮恐懼,抵擋身、心、靈和外在環境的各種試探和衝擊。從《士師記》十九章到二十一章看出士師秉政是邪惡淫亂的世代。在這樣烏煙瘴氣的背景下,《路得記》描述一個摩押女子路得的愛心與信心,「以色列國就是路得的國,獨一真神就是路得的神」(參:得一16),她堅定跟隨婆婆拿俄米來到伯利恆。在一個不受歡迎的異鄉,路得竭盡所能地求生存,「神是路得的力量,是路得的盾牌」,神引導路得到波阿斯的田拾取麥穗,得到慈愛的照顧,神又安排她嫁給猶大支派的波阿斯,成為大衛王的曾祖母。路得原是一個「不能進會幕拜神」的摩押女子,但她的名字後來卻被記錄在彌賽亞的族譜上(太一5)。

我的力量啊,我必仰望祢,因為神是我的高臺(詩五九9)。

《詩篇》五十九篇裡,大衛三次用「我的力量、我的高臺」來稱呼神。大衛遭遇掃羅王的迫害時,轉眼仰望真正的高臺。大衛樂意歌頌神,在早晨高唱神的慈愛,因為神的慈愛成為每天力量的泉源,因為「神是大衛的力量」。

神是人的「高臺」,說明神願意搭救在患難中且專心愛神的人,神把仰望祂的人安置於高處,住在至高者的隱密處,居高臨下,不怕禍患、不怕災害,「不怕黑夜的瘟疫,或午間的毒病」,神必拯救求告主名的人,使他尊貴(參:詩九一篇)。

約瑟的經歷很奇妙。約瑟的十個哥哥因嫉恨而賣了約瑟為奴,但是神卻藉這個邪惡的計畫,讓約瑟先到埃及地,成為日後拯救家族的人。約瑟相信神在一切的事中掌權,無論是作奴僕或在監牢時,神都與約瑟同在(創三九2、23)。約瑟對神的信心從未失落,等時候到了,神就應驗約瑟年少時的異夢,成就神的旨意。

從約瑟顛沛流離的緊張情景,直到兄弟在埃及再相聚,局面為之改觀。哥哥們過去的嫉恨已煙消雲散了,雅各全家也移居到尼羅河三角洲那肥沃的歌珊地。神紀念亞伯拉罕之約,祂應許雅各的家將在埃及成為大族(創四六3)。約瑟回顧過去而感歎說:「神的意思原是好的」(創五十20),就像《詩篇》所言:「我要歌頌祢的力量,早晨要高唱祢的慈愛,因為祢作過我的高臺,在我急難的日子作過我的避難所」(詩五九16)。約瑟相信神,臨終的時候提到以色列人將來要出埃及,並為自己的骸骨留下遺命。神一直是約瑟的力量!

祂是我的高臺,我必不動搖(詩六二6)。

大衛在年少時就與神建立了親密的關係,他確信神與他同在,神是他的力量。他在曠野牧羊時,就有撂倒獅子與熊的能耐。當巨人歌利亞向以色列軍隊叫戰時,以色列人都惶恐懼怕;大衛到了那裡,對歌利亞的看法是:「這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是誰呢?竟敢向永生神的軍隊罵陣?」雖然歌利亞是一個訓練有素的戰士,但是大衛知道他與歌利亞之間最大的差別是:大衛是受割禮歸屬神的。歌利亞叫囂說要將他的肉給野獸吃,但大衛回應:「我來攻擊你是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大衛又大聲宣告:「爭戰的勝敗全在乎耶和華」,接著,大衛只用一顆石頭就擊殺了巨人歌利亞,因為神就是他的力量!(撒上十七章)

大衛在《詩篇》十八篇說神是「我的巖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磐石、我的盾牌、我的角、我的高臺」。大衛用「巖石、山寨、磐石、盾牌、角、高臺」六種比喻,說明神是眾人「拯救」、「平安」及「盼望」的力量。歸回投靠神的人會得到拯救,得到平靜與安息,也得到榮耀的盼望。

大衛四處躲避災難時,跟我們一樣會膽怯懼怕、多憂多疑的。大衛很誠實地承認,他只是「不很動搖」(詩六二2),表明他還是「搖晃一下」。但他並沒有屈從人的軟弱情緒,他信靠主,不停地求告主,後來他說:「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等候神,因為我的盼望是從祂而來。惟獨祂是我的磐石,我的拯救;祂是我的高臺,我必不動搖。」大衛相信神的拯救,神是他的力量,他不再動搖了!(詩六二5-6)

神的門徒有軟弱、身心俱疲的時候,也可能因試探而跌倒。以利亞先知曾陷入心力交瘁的景況。因為他殺害了巴力的眾先知,王后耶洗別就威嚇要殺以利亞。以利亞驚慌地逃跑,還求神取走他的性命。在疲累痛苦中,他躺下睡著了。有位天使兩次拿食物對他說:「起來吃吧!」(王上十九2、4、5、7)。以利亞第二次吃了神所預備的食物之後,恢復了體力,起來走了四十晝夜,進入一個山洞。在山上,神向以利亞顯現,微聲差派他下山(王上十九9-18)。神是以利亞的力量,他重新得力之後,繼續去完成神吩咐他要做的事。

在苦難憂患中,我們常常絞盡腦汁、想各樣方法解決難題,惟獨忘了信靠神、交託給神。其實,神是我們的力量,神不單給我們體力,還給我們思考的智慧與行動的勇氣。有時我們想不通一件事情,等事情過了,經別人點破關鍵所在,我們才恍然大悟:只要交託給神就好了。因此,我們來到主的施恩座前,要先歸零,祈求神成為我們的力量,並賞賜我們智慧與勇氣。尤其是我們面對試煉的爭戰,更需要沉靜穩定,因為神是我們的力量,因為「得力在乎平靜安穩」(賽三十15)。

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四六1)。

忙碌紛擾的世界常消磨我們的志氣,也常使我們有追逐成就的企圖,認定我們的人生價值就是如此。聖經說:「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四六10)。神提醒我們,要安靜、休息、等候。我們確實需要安靜休息。主耶穌說過:「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十一28-29)。主耶穌說的是靈裡的安息,不只是停工、放鬆休息而已,也不只是放下世上的重擔,而是積極地讀經與禱告,渴慕神的同在,進入基督裡的安息,因為神真的是我們的力量。

神賜給我們聖靈的力量。耶穌說:「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主耶穌應許我們:聖靈臨到我們身上,聖靈與我們同工,給我們服事和見證的能力;還有,聖靈幫助我們渴慕神的同住,聖靈證明神住在我們裡面(約壹三24),以至於神「成為」我們的能力、神「就是」我們的力量。

所羅巴伯帶領以色列人從被擄之地回歸故土,那時,重建聖殿看起來就像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百姓意志消沉,他們不但要面對外邦敵人的反對,而且還缺乏資源以及強大的軍隊。但神差派撒迦利亞先知去提醒所羅巴伯,這項艱難的任務不是靠武力、人力和物力,而是需要倚靠聖靈的能力(亞四6)。所羅巴伯堅定信靠神的應許,相信神會剷平攔阻,並挑旺以色列人的信心,聖殿終於得以順利重建。

使徒保羅信而受洗、被聖靈充滿後,見證了:「神是保羅的力量」!保羅體驗過:撒但的差役用一根刺攻擊他的肉體,但是神的能力在他的軟弱上顯得完全。保羅一生多次遭遇迫害、患難、毀謗與攻擊,「被猶太人鞭打五次……被棍打了三次,被石頭打了一次,遇著船壞三次,一晝一夜在深海……。遭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外邦人的危險,城裡的危險,曠野的危險,海中的危險,假弟兄的危險。……多次不得睡,又飢又渴,多次不得食,……赤身露體」,還有為眾教會掛心的事天天壓在他身上(林後十一24-28)。保羅卻說:「要靠主常常喜樂」。保羅和西拉在腓立比,被打了許多棍,腳上了木狗,下到監牢裡,兩人卻在半夜禱告、唱詩讚美神,兩人在患難中仍有平安喜樂!當很多人離棄了保羅時,保羅經歷過「惟有主站在我旁邊,加給我力量,使福音被我盡都傳明,叫外邦人都聽見,我也從獅子口裡被救出來」(提後四17)。

一位英國的福音工人Boaz到非洲宣道,2002年在肯亞受到病毒感染,身上有多處腫塊,當地的醫師不知如何對症下藥。Boaz於2003年又到肯亞,病情復發,疼痛難以入睡,腰部長出幾個膿瘡。在出發前往烏干達的錫古魯島前一晚,Boaz禱告求問神要回英國就醫或繼續工作,禱告中,神所賜的平安驅散了他的恐懼,神要他留下(參閱《聖靈》月刊504期,2019.9,頁26-29)。當Boaz的行動能力及睡眠品質受到嚴重影響時,神幫他完成了宣牧的使命,因為「神是他的力量」!

耶和華,我的力量啊,我愛祢!(詩十八1)

舊約時代,很多詩篇描述神是我們的牧者、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的避難所;新約時代,神介入人類的歷史,耶穌是為人流血捨命的好牧人(約十11)。整本聖經展現的是神如何進行救贖大工。神就是愛,「愛的力量」終極的表現,就是這位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宰,願意捨棄一切,從天而降,道成肉身,在世間傳揚天國的福音;祂背負我們的重擔,擔當我們的罪孽,受盡了各樣羞辱與痛苦,在十字架上成為我們的代罪羔羊,甘願捨命來換取我們的救贖、自由與永生。

神這樣無比的愛,人難以用有限的言語詞彙來形容,只能讚嘆、歌頌,只有以愛來回應,正如大衛說:「我的力量啊,我愛你!」(詩十八1)。神以捨命之愛來愛我,祂的應許就是我的盼望;我也愛神,因為神是我的力量!古往今來的信徒,願意轉眼仰望神的,也都深刻體驗了「神是我們的力量」!






作者: 雲霞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2/01/201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