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02期1994年7月)
主題特寫:[青年團契]「我不是壞小孩!」──青少年行為問題與因應之道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謝宏惠




隨著台灣社會的變動、外來文化的衝擊,新一代的青少年暴露在危機的環境中。翹家的孩子、吸毒的孩子……愈來愈多遠離家園的邊緣少年,他們有令人難解的心事及問題。少年十五二十時的故事或許離您很遠,或許還是昨天的事,但是我們走過,我們有義務陪他們走!希冀藉由本文帶您了解青少年期孩子的特徵,進而關懷教會中及社會上許許多多待您伸出雙手的一群,這不也是身為教會中的一分子該有的義務!

至剛今年16歲,是家中老大,下有二個弟弟;國小時父母親離異,當時他無法接受此事實,父子間常起衝突,至剛也常挨揍;目前父親與阿姨同居,父親長年在大陸經商,因此要求至剛照顧督導弟弟們,稍有監督不週,打罵是家常便飯;至剛感情豐富,個性剛烈倔強,情緒起伏很大,因家中缺乏愛,一遇挫折,至剛即有尋死念頭,數度自殺未遂,後演變以要脅自殺、行為變壞來引起他人注意與關心……。

*     *     *

小柔在國小時各方面表現優異,品學兼優,上國中後因課業壓力繁重,學校、家長督促甚嚴,小柔自我期許亦高,一年下來,小柔常有頭痛、胃痛、嘔吐現象,每遇考試,即拉肚子,功課越來越差……。

*     *     *

畢行不知何時學會抽煙的,只記得當時苦追同班女同學被拒,心情惡劣,小B適時送上一根煙,吞雲吐霧,似乎可暫時忘掉一些煩惱,與死黨一起上KTV,泡「馬子」騎飛車,既刺激又新奇,但事後總有一些落寞與徬徨……。



一、青少年時期的發展特徵

人生的青春時代,是一段黃金歲月,但對青少年而言,卻未必感到過得愉快,甚至相反地,在生活中存在著很多心理上的問題,這些問題不但困擾著青少年,同時也困擾著他們的家庭與社會。

1.青少年身心發展不平衡:

這時期生理快速成長,長得像個大人了,但心智成熟度跟不上生理之發展,此時青少年極易受生理因素影響其情緒變化,常出現不自在、困惑、矛盾、自卑等心理狀況。

2.認同感的衝突:

兒童時期,孩子認同父母的價值觀與道德行為;但青年期開始,認同的對象轉向同輩團體中所認可的標準,自我意識慢慢地增長,有了自己的主見及行為模式,兩種認同感常發生衝突。

3.情緒不穩定:

青少年時期的情緒不穩定,就好比「晴時多雲偶陣雨」,熱情與衝動之間往往是一念之隔,欠缺理性的分析。

4.親子關係疏遠:

親子關係從兒童時期依附父母,青少年時期反抗父母,到成年後「養兒方知父母恩」是親子間三個不同階段。青少年時期,父母愛之深責之切,事事關心,事事追問,子女們則不願被父母當孩子來看待,因此常有衝突產生,青少年要求獨立自由,覺得父母不了解他們,親子間意見迥異,形成「代溝」。

5.追求獨立自主:

青少年一方面追求獨立自主,然而完全獨立是不可能的,這時可能陷入矛盾之中,培養青少年自信心,及在知識上、經驗上增廣學習是很重要的。



二、青少年的次級文化

在社會快速變遷,時代潮流價值觀不斷更迭下,青少年文化亦隨著流行的趨勢,呈現出異於傳統的行為模式。

根據東海大學簡春安教授之研究,指出時下青少年之四項次級文化特徵:

1.偶像化:

青少年有一現象,就是常著迷於時下所流行的,崇拜偶像是他們最熱門的話題,某個影、歌星或職棒選手,對偶像之崇拜已到無可理喻的地步。

2.任性化: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已成為青少年的口頭禪。目前學生所流行的觀念,和以往傳統的價值觀,大異其趣,當稱讚學生很乖時,學生反而不高興,「誰說我乖,我是性格。」你說學生忠厚老實,他反問:「你說我憨呀!我是酷耶!」時下青少年除任性化外,還加上「酷」,對人際關係是很不利的傾向。

3.情感化:

「情感」是高、國中生生活中一個重要的項目,甚至比學業還來得重要,國高中生談戀愛,其實是不太好的,不過,他們想與異性接觸,是一很正常自然之現象,這就產生了矛盾的狀況,多鼓勵擴展朋友領域,適性正常來往,以卻除神秘、不正當之交往。

4.功利化:

目前社會環境,人人利益薰心,青少年耳濡目染,凡事斤斤計較,只考慮自己,從小處著眼,缺乏宏觀之眼界,侷限人際溝通領域。



三、常見之適應不良青少年行為類別

1.情緒困擾:焦慮、自卑、憂鬱、憤世嫉俗等。

2.學習低落:無法有效學習、考試焦慮或缺乏學習動機。

3.偏差行為:抽煙、打架、組幫派、逃學、吸膠、吸安等行為。

4.人際適應不佳:過度羞怯、內向,表達能力不佳,或感情困擾。

5.親子關係不良:親子衝突、冷戰,溝通不良。



四、因應之道:


(一)學校輔導工作的運作

目前各級學校均有設立輔導室、學生輔導中心,除帶班的導師外,另有專業的輔導老師,提供心理輔導,服務內容包含:生活、學習、人際、生涯規劃、親子關係、偏差行為、價值澄清、情緒困擾……等多方面的輔導。透過一對一(個別)或小團體方式,幫助學生自我了解與自我發展。


(二)促進親子關係

筆者從事學生輔導工作以來,發現學生十之八九之心理問題,多半與家庭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青少年的行為問題反映出嚴重的親子問題。根據平日的輔導心得並綜合專家學者之研究,提供以下建議,以為家長們之參考:

1.多傾聽:

常聽到許多父母抱怨兒女不同他們交談,使得做父母的,不知道孩子們心裏在想什麼﹖事實上,這也可能是由於父母本身不曾好好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傳統的觀念,總覺得小孩子「有耳沒嘴」,聽話就是了,一旦孩子的意見與父母不同時,父母常責罵兒女「頂撞」或「忤逆」,或許父母愛之深責之切,但孩子的心,卻在成長過程中,一步步地與你形成遙不可及的「代溝」了。

2.平等與尊重:

除了聽聽孩子們的心聲外,站在孩子的立場,瞭解他的想法、感受,是一件截然不同的經驗,在輔導上稱之為「同理心」(Empathy),當孩子們做錯事或受到委屈時,我們應該先給予孩子訴說的機會,然後把你的想法告訴他們,以瞭解的態度接納他們的感受。若只是一味地教訓指責,以成人標準來衡量,孩子們可能表面被你「訓服」了,但心中的情緒,卻沒有獲得適當宣洩。

3.注重個別差異:

每個孩子先天、後天的條件,均大不相同,父母親儘量少將孩子們的差異做互相比較,多鼓勵孩子的「自我比較」,減少他們心理壓力與負擔,適性之發展對孩子才真正有幫助;此外,避免「我們以前如何如何……而你們現在怎樣怎樣……」的模式套在孩子身上,否定的態度,無疑阻斷了雙行道的來往。

4.選擇適當時機:

曾聽一位教授談到如何避免親子衝突,他提起他的十四歲女兒,非常愛漂亮,每天上學前,要花四十分鐘坐在梳粧台前梳頭髮,因此常常上學遲到,大人們心急如焚,她依然故我,這位教授幾次氣頭上與女兒發生衝突之後,女兒變本加厲效果不彰,後改變策略,不在女兒梳頭時溝通此事,待女兒高高興興上車去學校的路程中,雙方心平氣和,才重提此事,聽聽女兒想法,再分析此事之影響,女兒果真從此以後,改善不少。因此選擇適當時機溝通,常可避免火爆衝突。

5.獎懲並用:

傳統中國社會,懲罰多於獎勵,而在社會快速變遷的今日,許多人教養兒女,全盤西化,忘了中國文化中原有的「訓誨」,等到發現錯誤,恐怕就太遲了。對孩子的獎勵與懲罰,須有一標準尺度,讓孩子明白犯了錯是要被罰的,而且尺度不變,以免孩子無所適從。有愛、有罰,孩子才能更自律。

6.身教重於言教:

孩子的行為模式,多半來自於父母,倔強的孩子必然有個頑固的父母,因此懲罰孩子之前,先審視自己的行為,方有利於親子溝通。

聖經上告訴我們:神所愛的祂必管教,並且必讓受管教者承當得了,且為他開出一條路來,「祂打破又纏裹,祂擊傷又用手醫治」,此提供了親子關係的最佳模式。


(三)政府與社會資源:

政府全面推動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且大力推展與青少年有關的兒童福利、青少年福利工作,另針對日益嚴重的青少年犯罪而訂立了防制青少年犯罪方案,積極從家庭、學校、社會、大眾傳播、就業輔導等方向進行預防青少年犯罪,以至於消極地感化教育,全面性地輔助青少年,步向正途。

青少年服務機構,除公立機構,社會民間團體亦積極投入設立福利機構,大致可依性質不同,區分如下:

1.一般性福利服務機構:

(1)救國團:舉辦青年各項藝文、康樂等活動。

(2)台中青少年之家:諮商、急難救助、短期安置。

(3)YMCA:提供青少年德、體、群育培育活動。

(4)青少年福利服務中心:

(5)家扶中心:協助貧困或單親、生計困難之家庭。

2.心理衛生諮詢及輔導機構:

(1)張老師

(2)榮總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或精神科

(3)馬偕協談中心

(4)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5)生命線

3.親職教育諮詢:

(1)各縣市立文化中心親職教育諮詢專線

(2)台中家庭協談中心

(3)東海大學附設幸福家庭研究推廣中心

4.藥物戒毒輔導:

台北市煙毒勒戒所、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台東「美地」中途之家、台灣更生保護會……等。


5.地檢處觀護人:感化教育。


6.未婚媽媽之家:台中育嬰院、台南露晞未婚媽媽服務中心、澎湖未婚媽媽之家、台北縣樂山療養院附設安薇之家……等。


(四)基督徒之社會責任:

面對多變的社會,教會之青少年多多少少受到不同程度的社會價值觀、同儕影響之衝擊,從宗教教育的參加人數,幼稚班、幼年班、少年班到初、中級班呈現金字塔形,人數依次減少,此可窺視出青少年的心理癥結,青少年的行為動機,參加聚會的意願,信仰與同儕環境之衝突、矛盾,在在亟須我們的深入探討與扶持。

對於曾經行為偏差的教會青少年,我們如何以自然、正常之眼光視之,以下幾點值得我們深思:

1.不「標記」:

一個人做錯事,好像他身上永遠留下一烙印,無法抹滅;其實這標記不在犯錯人身上,而是存在每個旁觀者的心中,如何以愛心對待,首先去掉我們的「有色眼光」吧!

2.去除「模式律」:

亞里斯多德曾提出「模式律」,指出人們習以大道德、大規範來指導受教之人,探討偏差行為之意義與動機遠比說教,「你應該如何如何……為什麼不……」來得重要。

3.不以訛傳訛:

教會是個大團體,弟兄姊妹仍帶著肉體,抱持「看戲」心態者大有人在,有時不小心的一句話,傳遍整個教會,使得當事人從此視上教會為畏途,而失喪了一條寶貴靈魂!聖經上有一至理名言「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裏。」(箴二五11)一言得人,一語毀人,可不慎乎﹖

4.以愛心多代禱:

愛心之代禱,不但使當事人感受極大的溫暖與助力,最重要的是,使你心中充滿了愛,不鄙視、不傳話、且以接納的態度關懷弟兄姊妹。

「忘記背後,向著標竿直跑」、「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著益處」,多一份心,就多一份希望,讓教會中的青少年能在愛中學習,適性地發展,智慧和身量並愛神與愛人的心,一齊增長。






作者: 謝宏惠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7/01/1994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