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淑琦
九月中下旬,在印度南部沿海人口擁擠的都市裏,晚上雖然有幾分寒意,白天天氣卻還是十分炎熱。
昨天晚上跟著孤兒們睡在椰葉屋泥土上,地上只舖一條薄薄布單;半夜裏的風聲、雨聲、葉屋頂上鼠輩飛竄和蚊子嗡嗡聲,吵得人羊睡臥不安、一夜難眠。
安息日一早,跟著Pammal教會三個孤兒的外婆到教會聚會。背著行李走了不少路,又隨著當地人擠了一段公車,身體因此感覺相當不舒服,便想趁著聚會前的空檔,先洗把臉或是沖個涼再進去會堂聚會。
抽水馬達 正在準備毛巾及肥皂時,負責牧養當地教會的亞伯拉罕執事趕緊跑過來說:「您現在可以放心用水了,由於多加和國外同靈的幫助,我們現在已經有抽水馬達的設備,可以隨時有水用,不必再像以前那樣半夜排隊提水,或是需要客人自己買水用了。」說完,還趕緊帶我去看看他們的水井和馬達。聽他一提起,這才想起來,1997年8月初次到訪時,由於適逢旱季缺水,教會的水井較淺、無水可用,所有住在附近的居民也都要配合政府的運水車,在半夜兩點起床提水,否則就得自己花錢買水。身為客人的我們因為不是本地居民,每天的吃喝盥洗用水,都得要自己另外付錢買水用。在印度,因為缺水問題,不論是本地居民或是客人,在旱季都感覺很辛苦。
感謝主,看到常為旱季所苦的教會能夠因為一個馬達的設備而隨時有足夠的清水可用,不免十分高興。裝上抽水馬達後,不但訪客隨時有清涼的井水可洗手、擦臉和洗澡!就連住在教會旁邊的信徒們,也都因此分享了旱季有水可用的便利。
傳統印度風味的聚會Pammal教會的聚會很印度,他們不但聚會時是按照當地人的習慣直接坐在地上的蓆子聚會,就連所使用的樂器、所唱的詩歌都很具當地特色。
這裏的教會習慣使用一種印度特有的傳統手風琴伴奏,那是印度的傳統樂器,不同於西方式的手風琴。這琴的音色跟風琴不太一樣,形式有點像是桌上型的迷你小風琴。它可以擺在桌上、地上,甚至膝上彈奏。唱詩時,只見司琴的弟兄邊用一隻手彈琴,另外一隻手則負責拉動鍵盤後片小小的風箱,藉由風箱的空氣使手風琴奏出優美的聲音,這種原理猶如台灣過去用腳踩踏板讓風箱運作的道理一樣。手風琴之外,還有一些年輕弟兄姊妹用大鼓、小鼓和鈴鼓一起伴奏、唱和,咿咿呀呀、好不熱鬧!
由於幾十年來缺少翻譯人才,沒有印度文讚美詩可以唱,因此多年來他們習慣唱的詩歌,那是一種具有特殊印度腔調、印度風味的詩歌,不同於我們所熟悉、來自西方的西式讚美詩。印度風味的詩歌很好聽,也很受外來訪客歡迎。近兩年在印度聖工小組的支持協助下,馬來西亞的印度同靈幫他們翻譯了40首本會目前所唱西方式的詩歌,印度聖工小組也特別派人教他們唱這些源自西方的詩歌,他們唱得很高興;只是客人們都還是喜歡聽他們唱自己傳統的印度詩歌,正如各國同靈訪問台灣時喜歡聽具有原住民特色的阿美族或布農族詩歌一樣。
上了鎖的聖經 這裏安息日只有上午的聚會而已,不知道為什麼下午沒有聚會。聚會是由來自新加坡的陳執事領會。環顧參加聚會的信徒,老老少少加起來大約二、三十個人,人數不是很多,猜想不知道是不是週六早上要上班或上學的緣故?
印度教會聚會有個跟台灣山地一樣的好習慣,不論是男女老少在傳道們說到一節聖經節以後,會搶著把經節讀出來,大家翻聖經的速度都很快。驚訝發現讀經的不只是年輕人或小孩子而已,連年紀大的婦女都有。
但是再仔細注意一下聚會的情形,卻發現有不少年輕人和孩子沒有聖經可讀!甚至有些較大的孩子或婦女也只是呆呆坐在那裏聚會、聽別人讀經。突然想起台灣多加愛心團契曾經在1998年撥款奉獻公用聖經給印度的教會,今天聚會的人並不是很多,既然教會有公用聖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沒有聖經可讀呢?
帶著滿肚子的疑惑和納悶,聚完會趕緊客氣地詢問負責牧養教會的亞伯拉罕執事:「記得台灣多加團契曾經奉獻一些公用聖經給印度的教會,但是今天卻看到好多人沒有聖經可以讀?這是怎麼一回事啊?不知道那一批奉獻的聖經在哪裏?」被客人一問,亞伯拉罕趕緊回答說:「有啊!聖經還在,就在這裏!」說完,趕緊拔出身上的鑰匙,走到前面的鐵櫃一開,哎呀!所有的聖經都完好如新,原封不動、靜靜躺在鐵櫃裏。
「執事,聖經是用來讀的,聖經要讓人去讀才有意義、才能發揮它的功用。我們奉獻的本意就是要讓沒有能力購買聖經的信徒有機會讀神的話語,不是擺著好看、或是鎖在櫃子裏的!平常放在櫃子裏沒有關係,但是聚會的時候就要拿出來用啊!」想到就要離開印度,再也沒有機會跟他們說什麼,便顧不得自己是平信徒、他是執事的身分,婉轉清楚表達個人的看法,希望他們錯誤的示範或想法不要再繼續發生了。一旁的陳執事夫婦也勸勉鼓勵他,要把聖經拿出來給信徒使用,才能發揮聖經的功效。
感謝主,或許他自己也知道這樣做不恰當,因此,便立刻把聖經從櫃子裏拿出來擺在講台前面放著,說以後不會再鎖了,要拿出給大家用。身為客人的我,只能暗中祈禱,求神感動他會一直按照自己的承諾去做。
無牧者的羊 聚會後,陳執事請亞伯拉罕帶領我們去附近信徒家訪問。陳執事過去好長一段時間,曾經協助聯總幫忙印度及東南亞許多偏遠國家的巡牧工作,因此對當地信徒特別關心、有感情。
雖然跟信徒不熟,不過,因為等會兒要到亞伯拉罕家用午餐,只好客隨主便跟著去訪問,也趁機會多了解這裏同靈的家居生活。
跟著大夥兒一路從教會走去訪問時才知道,原來信徒家離教會這麼近,大部分信徒的家走路五到十分鐘就到了。原來以為他們大部分的人都要上班或上學,安息日上午不能到教會聚會,然而實際訪問時才發現,好多人都在自己家裏,並沒有去上班或上學,也沒有去聚會。
訪問中,看到有些信徒其實對信仰還是有心的,他們仍然沒有忘記神,或許由於教會和牧者長久以來的諸多軟弱而不願意再去聚會;有些則似乎已經離信仰和神有點遙遠了,對訪客是既陌生又客氣,看得出來只是一個曾經受過洗的信徒而已。看到教會的情形如此,想起聖經中主耶穌看到群羊無牧時的感慨和憂心,不免十分難過。
印度的教會過去幾十年來,由於聯總缺少牧養經費及人力,加上當地的社會和教會傳統習俗、領導者個人的軟弱等諸多主客觀因素,風雨飄搖、十分軟弱。近年負責牧養印度的的IMC(印度聖工小組)因此計畫培訓年輕的新傳道,以便逐漸接替教會牧養工作,讓過去的軟弱不再延續。
看到牧者的軟弱,不禁想起了多年前那個背著一籃小羊爬山的見證,只因為身為教員和牧者的在爬山時單顧欣賞沿途風景和自己的事,以致背在背上的小羊們因為缺乏關心照顧而軟弱無助、奄奄一息,有些甚至餓死、病死。
在印度訪問時,看到各地教會因為負責人用心與否而有許多差異,有些教會如羊無牧,負責人單顧自己的家,信徒四散各處、乏人照顧,會堂也空蕩破舊;有些教會則因為負責人肯用心,也很關心信徒的一切,因此,不單是信徒能夠彼此互相照顧、熱心聚會,就連未信者都跟著來尋找耶穌、求醫治,主的名因此得到榮耀,教會有發展。領導者良窳差異,深刻影響信徒信仰和教會發展。
求主憐憫看顧 其實,印度和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問題並非一日之寒。多年來,受限於有限經費、人手不足以及牧養制度和傳統觀念等諸多主客觀因素影響,許多第三世界貧困落後地區缺乏適當工人長期駐牧、關心帶領,教會聖工停滯落後、工人軟弱,信徒貧困、如羊無牧。(註)
感傷之餘,卻又想到:這麼龐大複雜的問題,實在不是一個平信徒能夠關心、幫得上忙的,只有求主幫助,開啟富裕國家長執傳道和信徒們的心,讓大家願意主動伸出援手,為落後貧困地區的教會和同靈們再多付出一些、犧牲一點,憐憫身在落後貧困地區工人們的無奈和軟弱;求主親自帶領教導,也求主憐憫羊群的無知和無助,求主帶領看顧他們的屬靈和屬肉的需求,親自帶領教會在各方面步上軌道、更加發展!
註:感謝主,1995年聯總改變了第三世界國家的牧養政策;由鄰近較富裕、上軌道國家之教會協助聯總牧養各貧困落後地區之教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