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11期2020年4月)
主題特寫:愛你的鄰舍──話說公益慈善理事會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蔡正群

一、慈善事業機構設立宗旨

主耶穌在世傳福音時,一方面引領罪人悔改歸入真神,同時祂看到世人的疾病痛苦,又遭受魔鬼的欺凌轄制,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太九32-36)。當眾人同祂在一起已經有三天,也沒有吃的,就憐憫他們,不願意叫他們餓著回去,恐怕在路上困乏(太十五32),隨即以極少數的餅和魚,用祂的大能顯出神蹟來給五千人和四千人吃飽,而且還有剩餘。

由此觀之,基督徒的社會觀是入世的,以積極的行動展現出好行為來顯明神的榮耀,以實際行動來實現我們的關懷,宣揚神的愛。積極建立本會及社會各項人力、物力資源之合理化和合法化之運用方式,有組織、有系統地推展社會關懷工作,也為本會宣教事工建立事前舖路,以及事後支援穩定扎根的工作,這將是未來新世紀裏,我們推動公益慈善事工的主要宗旨。

二、本會的社會關懷工作

(一)本會最早的社會福利機構是1963年於台南市健康路所設立的安老院,之後又於1969年將安老院遷移至彰化縣鹿港鎮崙尾巷崙尾教會隔壁。為造福鄉梓,增加收容業務,並配合政府社會福利政策,1993年正式向政府機關申請立案許可。

(二)1987年9月1日,在台東縣成功教會成立「台東縣私立博愛托兒所」;但因借用成功教會宗教教育教室,並非專為幼童設計的教室,在幾經研商之下,乃於1990年購買成功教會鄰近的土地,並於1995年破土興建教室,於1997年舉行教學大樓落成暨第十屆畢業典禮。

(三)隨著台灣社會人口的高齡化,台灣總會本著基督博愛之精神,並發揚中國固有敬老之美德,以多年來經營照顧老人之經驗,於1996年在埔里再行設立「台灣省私立基督仁家之家」,至目前為止已進住約有95名院民,預計明年將再規劃建造一棟可進住160-200床之養護大樓,以因應在高齡化人口急劇增長中,所造成的安養床位之迫切需求。

(四)1997年8月3日,第16屆總會負責人會改選就任之後,為加強公益慈善事業之運作,特別成立「公益慈善事業管理處」,並積極規劃總會既有之各事業機構的營運作業及再開發事項。

1997年總會負責人會,議決通過在嘉義縣大林鎮成立本會第三家安養院,使之成為社區型養護中心,並募集自願捐助者,並委由捐助者自行營運管理,以擴大本會信徒對公益事業的直接參予範圍。感謝主,已於2000年9月正式取得使用執照,共有四層樓,總建築面積約503坪,依法可進住78床,並向嘉義縣政府正式申請立案,其名稱為「嘉義縣私立基督養護中心」。

(五)1998年為符合政府稅法之要求,成立「腓利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腓利門書房」,積極以文宣事工廣為對社會大眾及各宗教團體之促進宣導。

三、社會福利組織機構之成立

隨著本會對社會關懷事工的深入及擴大,必須更有策略性的規劃,及積極性的組織運作方式,因此於1989年總會代表大會即依工作業務需要,決議通過成立「公益慈善基金管理委員會」,以便整合籌措本會可運用之各項公益慈善事業資源。

1994年,總會負責人會有鑒於「社會關懷」工作,在本會推展宣道事工之業務中日趨重要,為凝聚共識,乃於年度工作計畫中,明訂於總會年度會務目標,並成立業務權責執行機構,先由管理老人安養機構之總務處於當年信徒代表大會中,決議成立「事業管理科」。

在實際的運作,並廣泛地搜集及深入了解有關「社會關懷」的工作之後,深深感覺到在這些工作中涵蓋有諸多的人事、組織、制度、法令、財稅、產權等,必須實際操作的問題;另外還有關於社區活動、社團活動、與各級政府間的連繫往來,以及資金的募集、規劃、營運等業務。看來這些已不是單純管理兩、三間安老院的「事業管理科」所能勝任的了。因此,經過總會負責人會提請信徒代表大會,於1997年決議成立「公益慈善事業管理處」,並於1998年4月,經政府核准成立「財團法人利河伯社會福利基金會」;同年10月將原來的「台灣書報社」和「棕樹出版社」合併為「腓利門書房」,並申請登記為「腓利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利於對外之行銷宣導,並符合政府一切財稅法令之要求;10月間,又奉准成立「財團法人棕樹文教基金會」。

1998年11月,公益處乃將所有的業務予以適當的整合歸納,將三家安老院及托兒所之營運管理,歸納於「財團法人利河伯社會福利基金會」,並負責各項「社會關懷」事工之推動宣導。另外,將腓利門書房之各項雜誌出版業務,總會有關各視訊媒體傳播之製作登記註冊,業務行銷,以及各地教會佈道詩班之對外演出等,都歸屬於「財團法人棕樹文教基金會」,並負責各項對外社會文化教育及藝術之專題講座、學術研討等事工之推動宣導。

四、「公益慈善事業理事會」之創立

兩個「基金會」成立後所掌理之業務量已不是單一「公益處」部門所能完全掌控的,倘若要能更深入且擴大實際運作,則應該由「宣牧業務」組織系統中予以分門別類,並且提升該部門在組織系統上對於策略規劃及業務執行效能的層級。因此,於1998年制訂通過「公益慈善事業理事會規程」草案,並於隔年經總會信徒代表大會中決議通過,於2001年正式成立「公益慈善事業理事會」。為了讓這新的組織機構能順利地銜接運作,總會常務負責人會議乃決議通過於2000年先行成立「公益慈善事業籌備理事會」,隨即試行策劃運作一年;預計於2001年2月之信徒代表大會中正式選任理事後,「公益慈善事業理事會」即告誕生成立。

(一)公益慈善事業機構組織圖

(2001年1月製訂,請逕行參閱《聖靈月刊》2001年2月號P.23)

(二)公益事工與各單位之運作關係

(請逕行參閱《聖靈月刊》2001年2月號P.23)
 
※總會各部門與基金會互動程序流程如下:

1.計畫初稿:(各部門)→

2.計畫編制:(基金會)→

3.經費預算:(基金會)→

4.經費來源:((1)基金會預算(2)自由奉獻(3)總會補助)→

5.計畫執行:(各部門)→

6.工作報告及決算:

政府主管部門──基金會

信徒代表大會──各部門及基金會

五、21世紀的規劃與展望

感謝神的帶領,近十年來真耶穌教會聖工的發展績效,不只本會的同靈親身體會與目睹,一般社會人士、宗教界人士及政府主管單位也深感訝異及稱讚。主耶穌要我們成為「世人的光」(太五14),才能照亮世界,引導人歸向得救的道路。如今,我們所面對的世界,正是我們應該多加思考、探討並深入接觸與了解的時代!

雖然我們不屬這個世界,但主耶穌在禱告中也不求天父叫我們離開世界,只求天父保守我們脫離那惡者(約十七14-16)。故此,保羅為要多得人、讓眾人與我們同得這福音的好處,祂要我們不求自己的益處,乃求別人的益處,凡事都叫眾人喜歡,為要叫他們得救(林前九19-23)。因此,廣大的社會群眾正是我們福音開拓的對象,而為了要「得人」,我們就必須要能落實「社會關懷」的會務目標。

(一)充分明白「社會關懷」的內涵

感謝神的賜福,讓我們的先輩同靈預留許多人力及物力資源,奠定良好的宣道事工基礎。但跨進新世紀後,我們更應祈求真神保守指引,賜與我們屬靈的智慧,在面對時代的轉型期中能看透萬事,使所規劃的公益慈善關懷事業,不只是汲汲於財利的獲取,除了提供老弱、貧病、婦孺實際的協助之外,更應該針對社會大眾提供某些可以改善身心、改變觀念、提升知能的服務或作為;這不僅是身為社會中「非營利事業組織」機構裏重要使命的一部分,更是聖經中主耶穌一再告誡我們:「生命勝過飲食」、「一個人的靈魂勝過全世界」等重要教訓。而今世光明之子當有聰明智慧,理應曉得如何規劃這會朽壞的物質世界,以贏取那將來永不朽壞的國度?!

在我們提供關懷服務內容之前,本會同靈及同工所思考的價值觀及實際的行動方向,都將給與規劃決策者產生莫大的助力,也將形成明確的指導作用,其影響力甚大。因此,新世紀工作內涵要能更加創新、精緻化與多元化,實有賴於全體同靈同心、同工,人人有認知的義務,更有實際參與付諸行動的必要。

(二)促進「資源共同體」的觀念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升,環保意識也逐漸加強,眾人開始明白如何保護人類所要生存的自然環境,及周遭的生活品質,已逐漸形成「資源共同體」的觀念。

過去,我們都知道「教會」是一體的,但卻忽略了我們(包含整體教會)也都是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的一份子,與國家、社會是一體的,而在執行社會關懷的工作上,若只運用「教會」這「小體」的資源,那將是相當的有限。因此,我們的工作對象既然是社會群眾,那我們必須將社會共同的資源善加運用,以期「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正當運作方式。

因此,未來的資源,除了以本會既有的人力、財力、物力資源為基礎外,我們更應該善用各種組織、法令、制度,以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及國家政府資源,以擴大事工業務機能。

(三)建立「志工制度」的效能

社會關懷慈善事業,是為社會提供服務,主要靠人員來執行,而其本身之營運方式,亦無法與其他可高利潤回收之經濟產業相評比。因此,人力資源之運用,將是未來公益事業興旺與否的最大關鍵因素。而人力資源除了部份專職人員之外,志工人員的參與,將是最大的服務力量來源。

未來公益事業政策的擬訂中,更須要去創造、激勵志工有意願參與的目標及理想,以更積極的方式,促成以志工引進志工的規劃誘因,並進而制訂各項志工運用上「選、訓、用」的管理制度。

祈求主聖靈的指引,使我們眾人明白福音傳承使命的重要,除了賜與我們屬靈的智慧及知識外,更能有見識地完成神託付的責任,期使所規劃的「公益慈善事業」能為本會宣教工作建立事前的舖路與預備工作,並積極做好事後的支援、穩定、扎根工作。

PDF 下載

作者: 蔡正群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2/01/2001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