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34期1997年3月)
藝文特區:[青年團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Galen‧大專小組策劃



最早的人是誰生的?


唸小學前,家在偏僻的鄉下,距離教會甚遠,只有安息日才去聚會,且因年幼懵懂,聚會中總在會堂前的庭院和其他孩童玩耍。有一回,在家裏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問媽媽說:「您是誰生的?」媽媽回答:「你的外祖母生的。」「那麼,外婆又是誰生的呢?」「她是外婆的媽媽生的。」

不知何故,在幼小的心靈突然萌發出「終極」的觀念,我再追問:「但是一直往上一代推移,最早的人是誰生的呢?」長輩於是藉此機會將神創造天地萬物和始祖的故事講給我聽。幾天後的安息日,碰巧我難得一見地乖乖坐在會堂中聽講,而領會者竟然講到平時聚會中較少提到的創世真理(因為這些是很基本的聖經知識)。

對於沒有受過學齡前教育的我(沒上過幼稚園和幼稚班),這經歷無疑是一次重要的啟蒙,人類根源於神的信念自此深植於思想觀念中,一直到受完學校教育,都未曾稍加懷疑。

人生的意義?


求學階段雖然對多數的科目均感興趣,但嚴格說來,性向較偏於理科。在我的觀念中,這些基礎學科乃是學術金字塔的底座,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另一方面,從基礎科目所教導的原理法則,可以歸納為容易理解的「模型(模式)」,用以解釋事理的因果關係,對於新接觸的事物或學問,易收觸類旁通之效。或許基於同樣的旨趣,對於人生的問題諸端,我也傾向於使用較「化約」的路徑來探討其因緣際會。

漫步於擁擠嘈雜的街道,和熙攘的人群擦身而過,每個人隨人潮而推移,又慢慢地流向不同的街衢巷弄裏。以常人數十載有限的光陰,較諸浩渺的宇宙,猶如滴水之於江河,無人能倖免於歷史洪流的淹沒,也少有人能回答這道巨流源自何方?又將流向何處?而眾成江河的我們,這些點點滴滴何以安身立命?少數能在今生功成名就,而在後世揚名立萬者,其功業勳蹟固然長留人間,但身後仍無法避免形骸與草木同朽,而魂魄流落未知之境的足命,更何況庸庸碌碌的芸芸眾生呢?我們視息於世間——一段生老病死的歷程,一場悲歡休戚交織的生命之旅。

人生究竟有何意義?這是很真切又嚴肅的問題,我們正用每一個日子去發問,也用每一個日子去回答。有一段時期,我覺得欲解答此一問題,必須開拓人文學方面的視野和素養,因此也花費不少時間涉獵歷史、哲學人類學……等學問。這些是無數學者的心血結晶,也是不折不扣的文化寶藏。

然而,欲用之解答這個涵有終極意義的問題,則顯得力有未迨。有人窮畢生精力探求人生的意義,對他們而言,似乎人生的意義就是在尋找人生的意義,但終究是不解人生的意義,這是一種夢中解夢的無奈;同時,身為「人生」的當事人,也易淪入「循環論證」的窠臼。與此相對的,有些修行者遺世而獨立,遁入山林,是否就能夠以超然的立場和洞見來徹悟人生的真諦?

人生只有一次


在大學唸基礎科目時,深感人體構造及生理機制的複雜繁瑣,常在考試前死背硬記以求過關,而無暇細究當中的法則原理。及至實習階段和畢業之後,始由實際工作中經驗、印證過去所學,而略窺生命現象的堂奧。然人生諸端比之生命的物質層次猶難以捉摸掌握。每個人的人生只有唯一的一次,因著這種「無法重覆性」,它是不能做實驗的。

即或有人願意以己身當實驗品,卻也不可能有符合各項條件、變因的對照組。個人之成敗要用作今生而後之借鏡,往往為時已晚,只能供後世警惕或取法,因此,前人的經歷成了我們較佳的指引,鮮少人有足夠的籌碼以自己的人生做賭注,所羅門王似乎有過一段類似的歷程(參:傳道書第二章),他最後獲致的結論,以常人眼光看來是有些弔詭,不過卻提供我們一種由簡入繁、返璞歸真的人生態度。

(原[青年團契]1997年03月號)


作者: Galen‧大專小組策劃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199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