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35期1997年4月)
主題特寫:[青年團契]焚城之後──從戲劇看歷史

恆炘


拉幕


時間:西元64年。羅馬帝國時期。

地點:羅馬城。

幕一:焚城


這樣火紅的天空,熾熱的大地,已經繼續了九天九夜了,燃燒沒有一刻是停止的。火,洗劫了所有。

蜂湧人潮自城內傾出,個個面露驚懼、恐慌,繼而激起的是憤怒──決堤的憤怒。面對傾頹的屋舍、遇劫的親人、化為灰燼的家財,悲憤的羅馬百姓大批地湧入皇宮,尋找焚城事件的答案。是誰,毀滅了一向繁榮、富裕甚至奢華的羅馬大城?

幕二:嫁禍


尼祿在宮殿裏坐立不安,手足不知何措?他時而在偌大的殿內來回踱步,繼而命令隨侍的群臣,官員們想辦法平息宮外數以萬計人民的憤怒,轉移人民的注意。他不想因焚城事件背下千古罪名,更不想被齊集的憤怒擊斃。他要繼續他的千秋大業。

正當尼祿著急怒罵群臣是廢物,而群臣仍舊無計可施之際,有憎惡基督徒者提出一套為尼祿「解危」的說辭,而這套「辦法」竟使成千上萬的聖徒遭受空前的君王迫害。

「據說基督徒認為世界末日是由一場大火所引起的,就讓這場大火成為他們的末日。」心懷不軌者的建議。

尼祿一聲,王心大悅:「看來基督徒成了這場活動的代罪羔羊了。」此說一舉兩得,既可為自己擺平百姓的怒潮,亦可取悅平日憎惡基督徒的羅馬民眾,尼祿隨即頒旨宣告。基督徒縱火叛國罪名成立,在「偶然」中,基督徒成了焚城者的代罪羔羊──緊接面臨的是殘暴皇帝所賜予的酷刑。

幕三:獸刑


競技場上觀眾席爆滿,高呼喊叫聲充盪天際,對「縱火的基督徒」之怒火沸騰到了極點。

片刻,尼祿自開幕後走出,他依然神采奕奕地盛裝而出,只是臉上多了一分肅殺之氣。他神閒氣定的坐在皇椅上。角號聲響起,牢門緩緩升起,數以千計的基督徒在官兵鞭打下被推拉出了柵門,直逼廣場中央。他們看起來似乎憂愁、恐懼與無助。但,沒有人意料到竟從競技場上傳來了一陣陣頌讚神的歌聲,直傳入尼祿耳中。

「他們在唱歌!」尼祿訝異著:「他們居然不怕死……」尼祿舉手示意,號聲大作,另一邊柵欄拉開了,出來的是一隻隻餓壞了的野獸,牠們吞噬了手無寸鐵的基督徒。大批的基督徒殉道了,接著又是一批,直到尼祿滿意為止。

幕四:意外


黃昏時分,尼祿親臨競技場,檢視屠殺現場,享受凶殘之樂。

「這個連張臉都沒有。」尼祿露出假意的同情。「看,另一個居然還面帶笑容,大部分的死者都面帶笑容,他們簡直不是人!」尼祿驚訝著。

幕五:火刑


黑夜籠罩,整座宮殿是漆黑的,松柱一根根的直立在「金殿」的庭院中,松柱的周圍裹滿了易燃物,每一根松柱上都架著一位基督徒。尼祿一聲令下,熊熊烈焰自木柱下湧上,將黑夜染成了血紅,而基督徒們仍在歌頌,直到化為火炬。

幕六:鬥獸


競技場上。

她被打扮得極為出色,跟著一位巨人從牢門內被兵丁押至場上。

獸欄內衝出一隻極其剽悍的蠻牛,直奔二人。巨人心中充滿悲憤,因他曾目睹尼祿加諸基督徒的所有迫害,這股悲憤化為其大無比的力量,他徒手與蠻牛搏鬥,最後他扭斷了牠的頭。

幕七:終結


第一位焚城嫁禍並屠殺基督徒的皇帝尼祿,被逼死在他自己的金殿中。他創造了一段「名」垂千古的歷史。

劇,落幕了。留給後人的,是永無止盡的省思。

匹夫無罪


綜觀整個焚城事件,最與之無涉的是基督徒;但受害最深的竟也是基督徒。原因無他,只因當時基督徒受羅馬人民之憎惡。從本劇內的細節上,可為憎惡之因尋出蛛絲馬跡。

一、羅馬帝國的奴隸制度與基督徒人權平等觀念上的衝突:劇中羅馬人在奴隸的手臂上扣上臂環以為標誌;且要打要罵都隨主人高興。而人質在羅馬國亦受到次等待遇。因「人質是戰利品」,但劇中信奉基督的老將軍卻用視如己出的心態來對待人質。

二、羅馬帝國的多神觀和基督徒獨一神觀不同:劇中皇后在獻策時給基督徒安了一個罪名:他們不敬拜羅馬的神和廟宇,藐視王的存在;眾人都憎恨他們。

三、羅馬皇帝尼祿將自己與神相比擬,而基督徒卻只敬拜天上的神而不敬拜他:例如在焚城時,尼祿講了一段話:「我是偉大的,更甚於世界和宇宙,我和神合而為一。」皇帝自詡為神的想法在此可見一斑。

四、基督徒的祕密聚會被當時人民誤會,認為他們在傳播邪說:劇中柏翠尼與男主角一段談話中,說出當時羅馬人眼中的基督徒是在墳場中祕密聚會,是傳播迷信。當基督徒於地窖聚會的一幕中,男主角的隨從更認為基督徒的洗禮是一種邪惡的洗澡,而用來洗禮的水是黑色的。另外,在尼祿正訝於受難者皆面帶笑容後,隨行的官員說是使徒散播邪說在他們身上施行法術的結果。可見基督徒當時被誤解之深。

羅馬人對基督徒的信仰存著種種的誤解與觀念上的衝突,基於此,當時人民憎恨基督徒的心更甚於羅馬政府。所以在尼祿決定「嫁禍」基督徒後,羅馬人的心態大致是「樂觀其成」的。這點在競技場上觀眾群的歡呼聲、掌聲及不受慘不忍睹的場面所動容可得知。

在生命旅程中,或許我們也曾面臨不明原因的厭惡或沒來由的誤解與嫁禍,而我們是否也因執著一個真理而讓時間去證明一切?有時不強求、順其自然甚至逆來順受將一切交在神的安排之中,反而能將事情由大化小,由小成無。或是更能在時間過後,清楚的看見神的旨意為何?若能看得透徹,即使在火般的試煉中,亦能生出大喜樂,信心更能被淬煉成金(彼前一5-7)。

視死如歸


先看一段歷史。

西元前五百多年,正當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位時,有一天,他吩咐工匠鑄造一座高60肘、寬6肘的金像,立在巴比倫省的杜拉平原,要全國人民膜拜之。違者,窟火侍候。

開光典禮當日,當眾樂聲大作,全國各界皆俯伏敬拜王所立的金像。除了三位敬拜真神的省事務官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以外。

厭惡猶太人的迦勒底人進宮去控告他們,總算抓到可置他們於死地的把柄了。

王下令捉了三人,並質問求證。三人意志依然堅定如前,並更加相信神必拯救他們脫離危險。王聞言,怒氣大發,下令將窟內的火加熱7倍,命人將三人捆綁後拋入火中,火焰之烈燒死了丟他們入火窟的士兵。

不久,王命人開窟門,只見有4人在窟內行走,而第4個人的面貌如神子,王相當驚訝:「丟入窟中的不是只有3人嗎?」於是下令:「至高神的僕人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出來吧!」

三人毫髮無傷的從烈火中走出。

王信服了猶大人所敬拜的神,並如是歌頌祂:祂的神蹟何其大,祂的奇事何其盛,祂的國是永遠的,祂的權柄存到萬代(但三-四章)。

雷同的事件發生在不同的世代,相同的是他們對神的執著。不管是巴比倫城的猶太人還是羅馬城內的基督徒,他們為了信仰,放棄了在二大繁華國家中的富貴與享樂,而勇於面對迫害、面對死亡。對真神的信心、真理的堅持給予他們無比的勇氣,因此在獄中可頌讚,面對野獸能高歌,進入烈火心不變,即使死亡也微笑。他們的心已不屬於世界而昇華至神的國度。正如古人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

因著信奉獨一真神,心中存有活潑的盼望,他們知道即使殉道了,在天上更有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的基業,是神為信他的人存留的(彼前一4)。

在日常生活裏,我們也常常面臨抉擇,無論大事、小事我們都會依輕重緩急依序分類處理,始不致亂了方寸,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但,面對生命的抉擇呢?我們是否要以更審慎的態度來衡量。如何將自己的價值觀放在真理的軌道上來面對生命,這是值得深思的。

尾聲


銀幕上最後一個畫面結束了,換了一堆英文字,同時響起的是那首基督徒在競技場上高歌的合唱曲,它令我動容,同時想起了在一次偶然情況下,聽到一位基督徒所說的一句話:

我的傳家寶貝,就是我的信仰。

(原[青年團契]1997年04月號)


作者: 恆炘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199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