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36期1997年5月)
時勢評論:[聖靈月刊]台灣宗教帶路的摩西在哪裡?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張玉珠


社論
[聖靈月刊]台灣宗教帶路的摩西在哪裡?

/張玉珠

台灣社會的全民運動有二,其一玩股票跑號子;其二宗教狂熱尋偶像,尤其是宗教狂熱,連阿公阿媽也瘋狂。台灣像一個宗教表演的大舞台:不會說話的湄洲媽祖「金身」來台的旋風二月底剛吹過;會說話的藏佛喇嘛,在三月又抵達台灣與豬隻口蹄疫同台共舞。聽說梵帝岡的教皇,也開始有人在積極為他奔走打扮,恐怕再不久的將來,就會在台灣登台演出,與觀眾見面。

真理生命的道路在那裡


台灣的宗教狂熱,一直的居高不下,除了政治因素,更十足反映出台灣人心靈的空虛,以及對生命的徬徨與無奈。媒體的歷史紀錄:達賴在高雄一場弘法大會,風迷五萬多名聽眾,打敗了麥可傑克遜的明星「偶像」地位。這除了他是國際知名的頭銜光環之外,或許人們的心靈更渴望能從這位藏人「活佛」的法言法語之中,獲得些許的滿足吧?然綜觀達賴所主張的人生哲學:要愛人,要快樂│|也沒什麼醍醐灌頂,特別令人震聾發瞋的大道理。在宗教的層面上,實難收效淨化心靈,洗滌凡穢之意義。一場「加持灌頂」法會,雖然使人對密宗千仞之牆有所窺視,然也只有把人心引到一個更迷惘的大漩渦裡去轉。如果你去訪問那些受過加持灌頂的信眾,他們也不明白自己到底實質獲得什麼!

然而群眾卻都那麼樣心甘情願的為他靡狂。為什麼?因為台灣人找不到「帶路的摩西」,不知道可以滿足心靈的真理,生命,道路在那裡?有了經濟奇蹟之後,心靈反而無處寄託,找不到救恩的路,媒體上少有暢通福音訊息的「高速公路」,引人到達耶穌面前。這也許就是今日基督教會「良心」應該檢討與反省的地方吧!

呼籲領導者正視時代,態度積極教化社會


上主說:日子必到,我必打發飢荒到地上,可不是想吃食物的飢荒,也不是想喝水的口渴,乃是想聽永恒救主的話的飢荒,人必流離飄蕩,從這海到那海,從北邊到東邊,跑來跑去,尋求永恒救主的話(摩八11、12呂譯)。

這個時代的基督徒,正逢跨越兩個世紀,是百歲難逢的特別機會,但也是肩負福音重任的時代。有人說:如果以「神看千年如一日」(詩九十4;彼後三8)的邏輯來換算,那麼神造天地萬物六日,第七日便安息了。這個「廿一世紀」恐怕也正是世界將進入安息─末日的時候。這麼一來,人心空虛飢荒便是上主所命定的,為的是要催促世人離棄假神、虛神(無神論),然後尋覓真神,尋覓救恩。因為人類天性喜歡被救,不喜歡沈淪,但找不到「得救」的正路;救恩的問題沒有解決,世人只好飄來蕩去,跑去灌頂、去膜拜、去相信修持、相信「輪迴」,希望藉著修持尋求「行為」完全,來生可以「超脫」。

然這些宗教行為的表現,應都是尋覓「救恩」、上主的話的過程。只要這些人的救恩問題一解決,「輪迴觀」即破,人就不必再帶業(梵文Karma意即行為或動作)往生(再去輪迴出生)。救恩一解決─耶穌的替死救贖,代換了人的行為修持,人便因信稱義,人便「超生」──超凡入聖,出死入生(約五24),一世永生,不用再去「輪迴」轉世了。

而這些真理必須靠已得救恩的基督徒,用愛心扮摩西,用福音教化社會,領世人「出埃及」──尋獲真道。真教會應提昇福音的宏觀視野,完成救主願意萬人得救的心願(提前二4)。

呼籲改進教會講台的證道方式,訓練流利講道口才


耶穌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聖經中的這句話,基督徒人人都會唸,但願唸得誠心誠意。

真教會歷來講道習慣「雙語」發音,實在很浪費時間和內容。現代信徒教育已具水準,講國語或台語,已都能聽懂,不必再國台雙聲帶,(或則真需要,也可以一三五國語,二四六台語)。一來,讓講道人有發揮口才的空間;二來,講道內容可以較豐富而有系統;三來,避免廿分鐘的道理因翻譯變成四十分鐘,浪費聽眾時間;四來,就講台拍下來的錄影(音)帶即可當牧養或佈道節目帶,提供電台使用,改善目前第四台播放的雙語怪現象。未信主的人不耐煩聽,已信主的人耐煩不聽,少具「廣」播效果。

願未聞真道者,都能聞真道


宗教是人類的社會行為。在物質豐足之餘,人便會追求另一層次的心靈享受。有人修佛,相信「輪迴」來滿足情緒上的交託,希望來生會更好。有人修哲學、善辯論來滿足理智上的享受。有人修禪打坐,來滿足情操上的享受。然而所有的宗教最終極目的,就是要探究生、死、靈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唯有倚靠耶穌的救恩,才能夠決解。因此,捷足先登救恩正路的基督徒有責任作台灣宗教「帶路的摩西」。

媽祖金身是偶像,達賴喇嘛不是神,尚且為台灣人空虛的心靈注入一絲盼望,而耶穌貴為真神,是人類唯一的救世主,在台灣社會反遭冷落,真是基督徒的罪過,求主赦免!祈盼真教會能集中人力、財力,點燈高放燈台上,把福音廣角度,推向社會。真教會有能力辦得到!


作者: 張玉珠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5/01/199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