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37期1997年6月)
靈修小品:[青年團契]因為他是神的工人

陸瑩華


活到這把年紀,總是有自己的看法與堅持,但也擔心自己如果沒有自我省察的心,很容易落入孔子所說的:「及其老也,戒之在得!」

生活中有很多令我們不滿意的事,同靈是其中之一嗎?為什麼?

之一 不滿的是懸殊的背景嗎?


有一群教授在一起聊天,他們都是被某知名研究所禮聘的學者,有些人談起是某知名學府畢業的;有些人談到小時候成績的優異;他們談及過往,似乎都相當的輝煌。

其中有一位顯得比較沈默,因為他是從小在鄉下地方長大的孩子,沒有優異的成績,也沒有顯赫的學校,似乎有的只是乏善可陳的童年,所以他並未出聲加入這樣的回憶中,但他始終都保持著微笑。

當別人注意到他並沒有開口時,轉而積極的詢問他的過往,他以平靜但快樂的口氣說:「重要的是,我們都在這裡,不是嗎?」

是的,重要的是,我們都在這裡!


有無學問不曾使神的靈稍減?通曉各樣文字學問,有聰明知識,明白各樣異象和夢兆的但以理,與沒有讀書環境,而耶和華與他同在,百事順利的約瑟,是否神皆使他們手裏所辦的事盡都順利?新約時代的保羅與彼得在他們的事工上,背景學問豈不是也有極大差異?但對神的忠心卻是不相上下。

我們可以自我要求要追求知識,但豈能因為背景學問而輕忽神的工人呢?

之二 不滿的是不同的作法?


有一位先生在兩次提出企劃案都遭主管駁回之後,努力壓抑憤怒,再次提出。

當他站在主管前面,看著主管又批評著他辛苦提出的企劃案時,他的臉上已忍不住生氣的表情,但是在他尚未發作之前,主管已明白,這時,主管走出他的辦公桌,拍拍他的肩膀,請他坐在主管的位置上,他當然不敢,心中也思索著:為什麼要我坐下?

主管再次拍他的肩膀,請他坐下,他只好坐下。

「但是,坐下的那一剎那,一切都不同了。」當他成為一位名推銷員時,回憶他當初在公司服務的經驗,「我看到的不只是自己的部門,也看到了會計部、業務部等……我知道,我的企劃案哪裡不夠完整了。」


約書亞探迦南地與另外十位同伴看法不同,但並沒有惡言惡語的指責對方,只是闡述實情:「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極美之地,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那地原是流奶與蜜之地,但你們不可背叛耶和華,也不要怕那地的居民。」

天使長米迦勒為摩西的屍首與魔鬼爭辯的時候,尚且不敢用毀謗的話責備他,只說:「主責備你吧!」(猶9),我們或者無法做到此一境界,但是不是至少不出惡言,或者可以保持沈默?


有一位好心的男士順路載女士回家,這位女士不會開車,當她坐在後座時,顯得不安,因為她覺得這位朋友似乎在暗示什麼?頻頻回首,事後又對別人提起,使得這位男士以後再也不敢做好事了,直到這位女士學會開車,才知道是誤會,頻頻回首只是為了看後視鏡,並無其它用意。

立場不同,看法想法自然迥異,想想我們年輕時和做了父母時的看法想法,難道是相同的嗎?讓我們都能自我提醒,保持一顆柔軟、有包容的心吧!

之三 不滿的是受傷害的感覺?


一位拳王因小小的擦撞,在路上與對方談。

對方對拳王不斷數落,態度惡劣,但是拳王仍是以溫柔相待。

當對方離去時,拳王的友人忿忿不平的對拳王說:

「你是拳王,你為什麼不出拳?他是這麼的無禮!」

拳王回答說:「假如我是歌王,我是不是要他唱一首歌呢?」

我們是不是都太容易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這天,從一個小型的聚會中回家,途中,外子說:

「我想,以後你不要再提到過去的事了!」

「我並不記帳,只是記得啊!」我抗議的說。

「但是,你已說了很多次呢!」

我沈默了。

是的,也許我不恨,但我不斷的解釋或澄清,我真的只是記得但不記恨嗎?如果不恨,又何必苦苦解釋?或者,在我心中仍有些許的不滿?

打心底謝謝他的提醒,我知道要忘記並不容易,要心平氣和真是需要不斷被提醒,我會努力的,希望以後的機會,我不會再讓別人忍受我的「記得」。

我們對別人的不滿,是來自自己的過分敏感?來自別人的修養不好?或者我們受傷的心是來自嫉妒?

以掃如此,約瑟的哥哥如此,米利暗如此,掃羅王如此,伯特利的老先知如此(王上十三);在教會,我們在看法、作法或有不同,但總要提醒自己因著神的愛不要彼此傷害,因為阻力傷害來自自己人,更是傷慟!

之四 末了的話


你是誰,竟論斷別人的僕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為主能使他站住(羅十四4)。

因為他是神的用人,是與你有益的(羅十三4)。

再不,讓我們看看另外兩節:

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十二21)。

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或譯:讓人發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羅十二19)。

互勉!

(原[青年團契]1997年06月號)


作者: 陸瑩華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6/01/199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