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繟然
暢銷作家林清玄離婚再婚的消息,經報章曝光後,部分林清玄讀者反應激烈,並傳真給媒體、出版社,揚言發起「焚書」行動。有些人則打電話到林清玄文教基金會詢問:「林清玄有沒有騙我?」(見聯合報6月7日第五版)。
曾崇奉林先生為「生活典範」的讀者也說:「他和『昔之菩薩』──林清玄的緣也滅了。」
一位家庭主婦打電話反應說:「他讀過林清玄的每一本書,他先生每晚要聽林清玄的有聲書才去睡覺,現在已聽不下去了,一直都會想到他『緣起緣滅』的事。」
離婚教主施寄青說:「部分讀者的反彈,可能是因為林清玄在書中或演講時,以佛理、小故事大道理,教人如何超脫,自己卻在日常實際生活中無法做到;其實人性的七情六慾非宗教可以解決,所以對林清玄有苛刻的要求。」
出版社總經理則表示:「作者把稿子給出版社,他的文章好就出版,我們無權對作者的私事表達看法,只能轉達讀者意見。」
「感情是個人的事,但林清玄是影響力相當的公眾人物,他賣了數百萬本書,讀者當他是心靈的神,所以在某些方面需要慎重。更殘酷的說,要維護他建立的法力,要有所犧牲;否則就不要說法在前。」一位高雄的讀者如是說。
用文字包裝道德的弔詭
對於大多剛打開心內門窗的苦悶台灣人,這雖是社會新聞的一小波瀾,卻似乎在他們實際的生命中掀起幾許希望破滅後的嘆息浪花,逐漸、緩慢地,關起他們內心善良的門窗;留下的是一堆問號和質疑:道德的主題可以用包裝精美的文字符號做為商業利基的保證,反諷的,它卻難以做為生命原則的遵循範例,這是現代人所面臨的弔詭與難題。
傳道書說:「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們尋出許多巧計。」(傳七29)。人對真理善良的渴望,證明了人類正直的本性,可嘆的是在我們當中,即使是公眾中公認為最具典範的代表,也無法找到確實的事物;人類正直的本性基本上是無法忍受虛飾、謊言與偽善的,因而讀者反彈的現象是自然而然的反應。
經上告訴我們:「世上的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豹豈能改變斑點?古實人豈能改變皮膚?」(耶十三23)。就人性本質而言,施寄青的聲援是情、性的理解,而公眾的論求則試圖維護法理的尊嚴。這兩者之外,我們所調對的焦距,乃在於是否存著清醒的心智,看出生活中不斷被剝落而出的人性真實底層,不再迷惑於表象的崇高、華麗、虔誠或簡樸。人在所有、所望的被剝奪後,才會保持清醒的,你說呢?
生命更新的契機
生命的更新是來自神的禮物,非在於人為的智慧與意志。保羅深知「知善不能行」的苦處唯有主耶穌可以解開(見羅七章)。基督徒的清醒乃在於面對人性的無奈,看清人性深層的罪性而有的明智,因此「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是生命更新的契機。
世上的哲理、玄學、密宗都是虛假的異像,其中沒有生命,如耶利米先知所指的:「看哪,文士的假筆舞弄虛假。智慧人慚愧,驚惶,被擒拿;他們棄掉耶和華的話,心裡還有什麼智慧呢?」(耶八8-9)。
經上記著說:「主知道智慧人的意念是虛妄的。」「所以誰都不可以拿人誇口,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林前三20-21,一31)。人都是虛謊的,唯有主是真實的。「因這世界的智慧在神看是愚拙。」(林前三19)。
耶和華曾對著猶太人說:「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約五39)。提摩太從小明白聖經,使他因信耶穌而有得救的智慧(提後三15)。
這就是基督徒所追求的智慧──得救的生命之道──豐豐富富有神的真生命在信主的人身上。它絕不是這世上的智慧,也不是這世上有權有位、將要敗亡之人的智慧(林前二6)。我們講的,乃是從前所隱藏、神奧祕的智慧,就是神在萬世以前預定使我們得榮耀的(林前二7)。
梅雨時節雨紛紛,多情人總被無情惱,剝掉了竹葉,咬了一口香醇的糯米肉粽,聽著窗外點點滴滴的雨聲;感慨著世事一場大夢,悲歡離合總無情,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是人間一切忘不了,聽雨歌樓也罷,聽雨客舟也罷,聽雨僧廬也罷(備註),鬢雖已星星,猶戀紅燭昏羅帳,任憑斷雁叫西風,是哀鳴?是呻吟?罷了,我們總要清醒面對這一切,你認為呢?
備註
宋,蔣捷,〈虞美人詞〉,藉聽雨指出人生三個不同階段的生活心境: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 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原[青年團契]1997年07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