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38期1997年7月)
專題報導:[青年團契]新個人品牌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小黎


前美國總統布希,有一次應花旗銀行的邀請到香港發表演說,其中有一段話很有意思︰「不當總統後,我有更多時間打高爾夫球,但我發現現在不是總統後,贏我球的人突然變多了。」

我想布希的球技不會有多大的改變,改變的是他周遭的人。

處在現在的社會,接觸的人愈來愈多,社會分化的結果,也愈來愈依賴別人生存。然而人與人之間,已經沒有更多的時間來彼此了解、溝通,但又要依賴完全不熟悉的人填補我們的不足,因此漸漸有一連串代表外在的「個人品牌」機制應運而生。

這些個人品牌有些是長相、學位、知名度、職位、人脈、資產……等,讓我們省去繁瑣的「身家調查」手續,左右了彼此的經濟行為、情感互動、甚至是終身大事的交易。有了好的個人品牌,就能擁有更多資源的機會,那種「得更多」的成就感,很難讓慾望無窮的人拒絕追逐,享受高人一等的快樂。

在總會專職事奉曾經是我學生時代的夢想,三年前我的夢想終於實現了。即將邁向而立之年的我,在成家立業後,名、權、利、受人敬重的職分……都沒有,有時內心真會質疑在總會工作有何前途?有一次我在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的《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中看見一句話︰「身為非營利事業的管理者必須要知道,您的企業命脈不是募款,也不是選票,更不是規章,而是使命。」

的確!當我重拾往日的使命感時,突然發覺生命的視野格局變大,晉升、加薪、受重視與否……,頓時消失於無形之間,心情有如出獄一般得到解放。

使徒保羅的個人品牌絕不是建立在豐富的學識、顯赫的政治背景、甚至是傳道工作的果效。他力量真正的來源是來自他對耶穌的信心,所以才會有「外體雖然毀壞,內心一天新似一天」的契機,「為主而活、為主而死」的精神就成了他的新個人品牌。

更難能可貴的是,一般人追求的個人品牌範圍離不開「日光之下」,但保羅追求的個人品牌卻放在「日落的那一邊」。每個人心中都有「非營利事業部門」,問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發展這部門,茁壯我們的「夕陽」工業,獲得那真正不朽壞的新個人品牌。您說是嗎?

(原[青年團契]1997年07月號)


作者: 小黎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7/01/199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