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39期1997年8月)
時勢評論:[青年團契]漂泊中的饑荒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繟然


宗教是廉價的心靈解渴劑嗎?


今年的夏天很「溼意」。雨一直下個不停。濃雲、雷聲、雨滴伴著我們進入涼爽的盛夏。「聖嬰年」的氣候是有點不一樣,然而,不一樣的非止於氣候的變遷,台灣的宗教現象也不一樣。嗑!不止不一樣,簡直可以說是質變而異化了。從宋七力、妙天到林清玄事件,一幕一幕看得我們訝異非常、嘆為觀止。雖然事發原因各異,其深層基底都是一致的,這是一個信仰失落的時代。

資本主義極度商業化的生活型態,塑造了現代人心靈的反應模式,人的心靈狀態呈現著一種飢不擇食的饑荒情狀,宗教的投入已非內在心靈的事務,而是速食餐廳生產的速食食品一般,成為廉價的心靈解渴劑;信仰也非個人安身立命的終極目標,卻反成了輕信的現代人,在閱讀或聽講中,虛幻式自我投射的一種經驗分享。然而當他們發現一切的分享都是謊言式的表演與著作時,幻滅的感覺再一次撕裂他們的心棱,使宗教成為票房毒藥。現代人異化疏離的心靈孤寂是無法從中得到任何的助益與安慰的。可嘆!

心靈為何饑渴?


先知阿摩司發預言說:「主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必命饑荒降到地上。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並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他們必漂流,從這海到那海,從北邊到東邊,往來奔跑,尋求耶和華的話,卻尋不著,當那日,美貌的處女和少年男子必因乾渴而發昏。」(摩八11-13)

宗教信仰是屬於心靈的層次,是關乎整個人的生命問題,包括個人的理智、情感和道德生活。絕非包裝江精美的商業式宗教商品所能替代的。當人全心全意注視自己的生存實在時,他的心靈所面對的應是真實的自我,而非外表的擁有與呼號,生命的何去何從才會成為他所關心的對象,這一問題不得解決,那麼漂流中的飢渴狀況態就永不終止。

在《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的小說中,男主角Thomas即是漂泊的化身,他身在不同的國度中流浪,變換工作,有不同的女人,心靈無所依靠,漂泊於世上,冷眼看世情,他逃出了社會,卻逃不掉自己,雖然他一心想逃離,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不面對自己。

神人摩西向神禱告說:「主啊!祢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諸山未曾生出、地與世界祢未曾造成,從亙古到永遠,祢是神。祢使人歸於塵土,說:你們世人要歸回。」(詩九十1-3)

何處是永恆生命的歸所?


宗教的本質就是要面對永恆的造物主,如神人摩西的體認一般。人在世上的漂泊,終有一天結束,必須回到神那裏去。聖經的真理告訴我們,信仰宗教乃是指人心必須尋求認識神,明白神的威嚴和全能,並且知道自己的無助與渺小,而來依靠祂,敬拜祂,服事祂。

宗教信仰的獨特性,乃是對無限者(即造物主)的體嘗與感受,它是由賜生命的真神──人類靈魂的父親所觸發而賜予的。

現代台灣民間宗教信仰的外在化,感性化已喪失了宗教內屬靈的生命力,一切的輕信與鬧劇,似乎只留下一點茶餘飯後的閒談話題,然而「永恆的生命」──靈魂的漂泊,卻是我們每一個人不可承受的重,朋友你的宗教觀是什麼呢?

窗外雨正傾盆而落,夜燈閃爍,一個孤寂的行人正撐著傘,蹣跚而行,又一個漂泊的人,他正要走向何方?

(原[青年團契]1997年08月號)


作者: 繟然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8/01/199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