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40期1997年9月)
真理論壇:[聖靈月刊]「教會增長的動向」導讀

劉明暉

熱門學科


教會增長學雖然直到廿世紀中葉才成為神學研究的一個領域,但是在短短半個世紀裡已經取得耀眼的地位,並且成為多數牧者的主要關懷。在臺灣,公元兩千福音運動就是直接受到此一觀念的激勵,因而期待在公元兩千年來臨時,能達到兩百萬基督徒的目標(從現在僅佔人口比例百分之四提高到十分之一)。而對教會增長的渴望也是使臺灣基督教界對靈恩運動從抗拒轉為接納的重要因素。

目的熱與方法盲


但在高唱教會增長的氣氛下,卻也出現了「目的熱」與「方法盲」的現象,為求增長,「病急亂投醫」、「向西方取經」都成了當前臺灣教會的寫照。於是趙鏞基、禱告山、敬拜讚美、神醫大會先後被引進臺灣,但在掀起一陣陣熱潮之後,除了留下一些後遺症,到底有多少真實的增長仍難以定論。

成長高原期


對於真耶穌教會來說,在邁入臺灣傳教70週年之後,除了感謝神數十年來的賜福與保守,面對教會增長的停滯,也開始感到壓力。回顧臺灣傳教史,1951年到1961年的十年增長率高達100%,如此輝煌的宣教成績也因此成為其他教會爭相研究的範例,但時不我予,1981年到1991年的十年增長率已經降到16.1%,部分信徒在信仰上的軟弱與流失更是教會不得不正視的現象。

忙碌卻不見增長?


對於上述現象,教會中的有志之士並不是沒有危機意識,事實上許多教會為興旺福音、健全教會所做的努力已經有了不錯的果效。但是我們也看見有些教會是工作多、聚會多、忙碌卻不見得有增長。所幸我們現在已有一本結合理論與實務教會增長手冊──《教會增長的動向》。

教會健診手冊


所謂「動向」,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方向或趨勢。這本書不但對教會增長學半世紀以來的發展過程及主要研究成果有所介紹,而且從聖經真理研究及教會實務提出了質量並重的教會增長策略。因此,對於有果效的教會,本書可以用來檢視目前推動工作的「方法」是否合乎聖經的原則(不合真理原則的增長帶來的往往只是「虛胖」)?各項事工的推展是否平衡?對於暫時落後的教會,本書則提供了診斷病因的可靠方法,及急起直追的有效建議。

本書架構


為了幫助讀者在短時間內掌握這本書的精華,下面是我們的閱讀建議。根據教會增長學最新研究的結果顯示,出色的領袖、有效的佈道、良好的肢體生活、真理的教導堪稱教會增長四大關鍵因素,這本書正是根據這樣的架構寫成。

認識「教會增長」


要談教會增長,首先必須建立增長的正確觀念。有些人不贊成教會增長統計數字的比較,理由是大衛在計算以色列人數時曾犯了罪。事實上,大衛犯罪不是因為統計,而是因為驕傲狂妄,而且教會領袖若對自己教會(羊)的實際情況茫然無知,豈是主所悅納的呢?另一個對增長的質疑是教會增長往往只著眼於「量」,卻忽略了「質」,但是讓我們思想馬太福音廿八章19~20 節的大使命,耶穌升天前的吩咐其實是兼顧了量的增長(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和質的增長(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

因此,不論贊成或質疑,都該先看看本書作者在「增長基礎篇」第一章第3節(第7頁)裡對教會增長的定義:「教會增長是以聖經為理論的基礎,依賴聖靈的啟導,促使基督徒認清救贖的計畫,積極地引人歸信基督,並活出基督的樣式,以建立一個長大成熟的教會。」作者並舉第四世紀基督教因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納入大批沒有屬靈生命的會友為例,提醒讀者空有形式的增長不但無助神國的擴展,反而有礙福音的傳佈。

教會增長鐵三角


接著讀者可以跳到闡述教會增長核心觀念的第三章:「教會增長的要素」。作者將教會增長的因素歸納為屬靈面、人才面、社會面這三個層面,此一劃分不但和路加在使徒行傳所記載的教會增長史不謀而合,也符合當前教會增長研究的結論。因此,我們可以把這三個層面視為教會增長的「鐵三角」,所有教會增長的努力都應該從這裡出發。

文化障礙


特別值得介紹的是鐵三角之一的「社會面」,這是教會增長學研究最重要的貢獻之一。由於教會增長學大量應用了社會科學的方法在增長的研究上,在考察了無數的增長案例之後發現,要人跨越不同的文化障礙,離開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去接納另一種生活方式是相當困難的。換句話說,要有效傳福音就要減少接受福音過程中的文化障礙(第20頁)。舉例來說,都市原住民就很難完全融入閩南教會之中。反之,如果能在一間以母語證道、以母語唱詩的教會聚會,不但有助於增加認同感,更能大幅減少接受福音的障礙。因此不論從宣教或牧養的角度來看,教會增長學的建議會是儘可能成立「純一單元」(homogeneous units )的教會(如原住民教會、工人教會……)等等。

多元化團契


只是有時候教會的多元性也可以給教會帶來另一種學習與祝福,在資源整合上亦較具經濟規模,因此,多元化的團契就成了另一種變通的方式。關於這點作者在「初信造就篇」第五章「生命團契的推動」有深入的介紹。值得提醒的是,團契的型態不限於目前教會內以年齡為區分的既有模式,而可以擴大為以職業、興趣為中心的各類團契(如餐飲業團契、計程車司機團契、教師團契、山友團契……等)。事實上,教會目前聚會的型態往往只能顧及朝九晚五的白領上班族,我們不妨想想,有沒有可能配合各類團契的特性,增加聚會時間的彈性?安息日現有上下午各一堂的聚會,有沒有可能再增加?畢竟,許多「未得之民」所以未能進到教會來,往往只是因為其生活型態無法和教會的作息表相配合,這些福音的死角是我們不能不注意的。

資源運用的優先次序


教會增長學在社會面提出的另一個重要觀念則是「重視福音接受性高的群體」(第21頁)。由於教會的資源有限,因此,教會增長理論建議教會重新安排資源,在接納性強的社會層面中加強及集中佈道力量,先爭取那些有反應的份子,相反的在抗拒性強的地區減少人力,等待聖靈感動人心。這理論不是否認「開荒」的重要,而是福音策略的靈巧運用。事實上,多項研究都證實,社區新移民、貧病者、青年人都有較高的福音接受度。因此,地方教會除了領受從神來的宣教異象,如果能夠用心找出福音接受度高的群體集中力量宣道,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參143頁以下)。

正負相抵的危機


本書另一值得深入思想的部份是作者在「增長基礎篇」第四章(第25頁以下)所談到的「影響教會增長的幾個潛在問題」。作者指出,信徒流失、教會老化、福音事工推展、建立基督化家庭、及健全行政管理這五大問題,是教會增長成敗的關鍵。忽略了這五大問題,即使短期內作出了轟轟烈烈的增長成績,很快的會正負相抵而歸於落空。反之如果能夠正視上述問題,則可能由「質」的增長導致「量」的增長。

教會增長「策略」


建立了以上的基本觀念後,就可以進入本書論及增長「策略」的實際內容。一如前述,本書的架構是建立在「出色的領袖」、「有效的佈道」、「良好的肢體生活」、「真理的教導」這教會增長四大關鍵因素的架構上。因此,作者接著以「動員事奉」、「宣道拓展」、「初信造就」、「宗教教育」及「神學教育」五大篇內容詳細論述增長策略。以下仍依順序先後介紹,但讀者則可依個人需要及興趣自由閱讀。

強有力的領導


教會增長理論肯定的指出,強有力、且具積極思想的領導,是教會增長的最重要因素。換句話說,教會領導人本身有增長的強烈動機是激勵信徒投入的第一步。因此本書作者用了「動員事奉篇」一到五章的篇幅特別強調了領導的重要性。不過這裡的領導並不是屬世的領導,因此第一章一開始就提出「屬靈權柄」的觀念,所謂屬靈權柄就是「在聖靈的幫助、引導下,一個人影響別人的能力」(第37頁)。一個有屬靈權柄的人,必然是有清楚目標的,因為如此方能夠引導別人並贏得信任。屬靈權柄的來源則是聖靈與聖經,正是這二者使人的話語充滿權柄。只是這見證不僅是言語上的,因此「活出真理」與「熱愛靈魂」是更基本的要求。

領導權柄的省思


對一個領導人而言,要重拾神賜的權柄,首先就要回顧當初蒙召的異象是什麼(第47頁以下)?我相信這不只是對傳道人說的,對一般信徒來說,一樣有事奉的異象,只是容易在事奉或生活的重壓之下變成例行公事,違背了當初的異象。其次則是嚴謹的自我管理,因為鬥志的喪失往往是從生活的懈怠開始,只有高度自我管理,才能重新調整生活步伐,使領導者煥然一新、重新得力。接著作者提出憑信心行事、為人忠心、在主前常自省三項原則,看似老生常談,卻也是領導人最容易跌倒的地方,不可不慎。

傳道角色的再思


本書也對傳道功能的發揮提出若干建議。在作者對本會傳教史的觀察裡發現,臺灣傳教初期的牧養工作多由負責人及長執負責,傳道人只做重點巡牧,因此能將大部分時間用在宣教工作上,反觀今日傳道者則變成了「牧師」(參第267頁 )。當然此一轉變有社會客觀的因素,由於社會型態的轉變,帶職事奉的長執、負責人不容易像過去那般投入大量的時間、精神,而信徒生活的複雜化也使得牧養負擔大為提高。對此,作者提出的建議是傳道人的「團隊事奉」,也就是一改過去單打獨鬥、本位主義的作戰方式,轉而採取結合鄰近教會的傳道人,依不同恩賜共同牧養的「小區牧會制」。其次則是讓傳道適時進修、讓傳道盡心事奉、讓傳道無後顧之憂等多項建議(參第52頁以下)。

強化長執事奉


事實上,本會在光復初期的驚人成長,完全符合教會增長學的研究結論,也就是長執、負責人「穩定的教牧領導」在教會增長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實我們從使徒教會的經驗亦不難看出,當時連管理飯食的人也有極高的屬靈質素(徒六3)。因此,教會的教牧領導群能不能長期委身事奉?能不能彼此合作、配搭,一直同心、同路線,就成了增長的關鍵。所以作者接連在第四、第五章(第56頁以下)闡述長執事奉的基本觀念。值得注意的是在長執事奉的配搭上一樣要強調「團隊事奉」(第65頁以下),如此方能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挑戰性的計畫


「動員事奉篇」第六到第九章(第76頁以下)所談的是教會增長學中實務性最強的一部份:教會的計畫、評鑑與動員。一個沒有計畫的教會很容易在忙亂一陣之後回到原點,尤其糟糕的是在因襲傳統舉辦活動的同時,卻忘卻了當初舉辦這項活動的目的。比方各區舉辦運動會的原始動機可能是希望透過此類聯誼活動增加教會向心力,但是如果有一天該項活動不再能達成當初設定的目標時,我們也要有另起爐灶的準備。計畫在指引方向的同時,更有鞭策自我努力的效果,本書所提擬定計畫的方法簡易而實用性強,又有教會實例可供參考,在此就不多做介紹。必須提醒的是,計畫與評鑑是相互為用的,因此熟悉第七章各項評鑑工具(第96頁以下)並落實評鑑工作,才能真正驗收增長成果,並訂出合理、可預期、進一步的增長計畫。

人力資源的運用


教會的動員並不是設立一些職位,把人填進去就了事,而是偏重恩賜的運用。因此作者提出恰當的決策、靈活的組織、有效的溝通、恩賜的發掘與系統的訓練這五大原則,期能達到信徒總動員的目標(第115頁以下)。大家也不妨將本章的信徒動員與前兩章的計畫、評鑑結合起來,訂出信徒動員率的目標(如由10%到70%),如此活學活用不但能增添閱讀樂趣,也更符合教會增長這門學問的精神。

宣道策略


在本書的「宣道拓展篇」裡,主要著力在宣道策略的介紹。作者應用前述的「福音接受可能性」理論,呼籲重視新社區福音工作、校園福音工作、貧病關懷工作、群體歸主工作(第141頁以下 ),並且建議以家庭、小組、職場聚會(如餐廳打烊後聚集員工聚會)等方式擴大福音觸角。作者所介紹的「個人佈道」也不是老調重彈,而是植基於教會增長學「深度佈道」(evangelism in depth )理論。與傳統佈道方式略有不同的是,「深度佈道」在期待慕道者增加的同時,更致力於「見證人」的倍增,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動員全體基督徒去佈道的理論。因此對於個人佈道、陪談要領、跟進工作(第145頁以下 )這三章實不宜輕易略過,而應該以一種新的眼光來與個人實踐的經驗相印證。

創意出擊


除了上面理論性的內容,作者也提供了若干宣道新點子,例如教會大門的開放、社區福音的拓展、文宣利器的運用(第184頁以下 )。其實宣道從某些角度來看與行銷有著許多共通之處,套句廣告語,福音也就是把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但分享是需要技巧的,經過重新包裝,老牌的黑松汽水一樣能夠找到市場,何況是萬古常新的福音信息。因此適度引進市場區隔、產品定位、通路、溝通,乃至於事件行銷、公共關係等觀念,在佈道技巧上推陳出新,很可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出奇制勝效果。

健全肢體生活


「初信造就篇」(第198頁以下 )這標題容易讓人誤以為僅指新受洗弟兄姊妹的關懷,但細看其下五章的內容就會發現,這裡所說的其實是一切增長的基礎〡〡肢體生活。在教會增長研究有一個幾乎屢試不爽的鐵律,研究者只要觀察一所教會的弟兄姊妹是否相愛相交?是否增加見面機會與層面?散會後的交談是否頻繁?缺席者有沒有人打電話問候?有沒有真實的提名代禱?是否以財物切實幫助需要的肢體?是不是有靈修生活、閱讀生活、見證生活?就可以斷定這是不是一所增長的教會。其實這也正是初代教會成長的祕訣:教導與團契。我們看見當時的信徒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並努力實踐真理(徒二42、43~46 ),而且維持良好的團契生活,彼此交接(徒二42)、凡物公用(徒二44、45)。若不是這種「愛」的吸引力,我們很難把人留下來。

真理的教導


但是「愛」的動力則是來自對真理的認識,這就是作者在「宗教教育篇」(第225頁以下)及「神學教育篇」(第252頁以下)所闡述的重點。事實上這兩篇的內容乃是本書作者十幾年來特別著力的工作,也可以說是其事奉、教學生命的結晶,因此特別值得加以注意。這裡僅補充關於青年訓練的部份(第236頁以下 ),從教會增長的觀點來看,青年工作強的教會往往也是增長的教會。這是因為青年人對福音的反應,和在屬靈生命中可見的進步都比其他年齡階段的人強。今天有良好的青年工作,也必能為未來的成年奠定良好的屬靈根基。因此,教會對於宗教教育實在應該有更長遠的眼光及更多的投資才是。

修行看個人


《教會增長的動向》不僅是一本理論紮實的教會增長著作,其中更蘊涵作者對真教會深沉的使命感。因此閱讀此書不只是知性的收穫,更能夠激勵個人的事奉心志,重新尋求神在我們身上的旨意。教會增長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時間的確不可勝數,但產生的果子絕對值得我們付上代價。這篇導讀只能讓大家略窺門牆,真正堂奧之美,還有待讀者親自品嚐。


作者: 劉明暉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199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