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41期1997年10月)
時勢評論:[聖靈月刊]來自印度的呼聲!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張淑琦

沒有到過印度,不知道什麼叫做「貧窮落後,封閉保守」!沒有實地探訪過印度貧困信徒的家,很難想像什麼叫「一無所有,家徒四壁」!

1997年8月與星馬總會印度聖工小組馮約書亞執事,實地到印度南部馬德拉斯省(MADRAS)的PAMMAL及AMBATHUR兩教區中具代表性的三處教會,實際探訪位於城市、工業區及鄉下務農的貧窮信徒,了解他們的社會狀況、家庭所得之來源、開銷和物價水準……。探訪所得結果令人同情心酸。

印度政府並非全然漠視窮人的需要,只是由於人口過多、勞力過剩、社會上普遍存有階級觀念和貪污舞弊等諸多陋習,加上國家經濟的封閉保守等諸多複雜因素,導致整個國家貧窮落後、民不聊生。上層階級少數有錢人有權勢、地位及財富,中層階級的人自顧不暇,下層百姓則茫然無奈、茍且偷生。

在印度南部的城市生活,一個四、五人的小家庭每個月至少需要有1,200~1,500盧比的開銷,而在鄉村農家則至少需要900~1,000盧比才夠生活所需。然而由於人口過多、勞力過剩、市場經濟不夠開放、知識教育的不足等種種因素,本會許多信徒至今仍生活在極度貧窮缺乏當中。許多窮人的家裏除了一、二件換洗衣服,數個杯盤及飯鍋之外——一無所有!沒有任何電器設備如電扇、收音機;沒有雨傘、雨衣;沒有第二、三件衣服;沒有肥皂、牙刷、牙膏;沒有多餘的飯和菜。許多人一個月只吃一粒雞蛋,因為太窮吃不起;三餐除了粗糙的米飯和當地一種黃色豆子之外,再無任何配菜。雞肉是高貴的食物,窮人消費不起。即使是如此低微的基本需求,仍有許多人生活在飢餓邊緣,因為工作收入極其不穩定,無論政府或私人機構工作機會都不多,何況信徒大多來自最下階層的貧苦大眾,沒有接受較好教育、學習專業技能的機會,自然難以在勞力過剩的社會生存。為此,每天只好縮衣節食:住茅草屋、沒有第三件衣服、吃一餐或二餐沒有菜的白米豆飯(類似第二次大戰時的「地瓜」、「稀飯」)、晚上「必須時」才點油燈,因為真正窮的人,連油燈和油都不一定買得起。

台、港、星、馬等地的信徒,早期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後,都曾經有過類似今日印度貧困信徒的經驗遭遇,許多六、七十歲的老人家至今仍然無法忘懷當年吃地瓜粥、點油燈、物資極度缺乏的經歷。今日港、星、馬、日、韓各地信徒早已脫離貧困階段,在各國政府和社會大眾的努力下,家家生活富裕、足足有餘,日常生活的三餐宵夜、電器設備、汽車、存款、房地產和國外旅行都已是極普通平常的現象;反觀在印度、菲律賓等落後國家,卻有為數不少的信徒生活在極度貧困缺乏當中,部份信徒甚至要縮緊肚皮,每天與飢餓奮鬥,對照我們的生活綽綽有餘,甚至隔餐不食倒掉的浪費,真是情何以堪!

《雅各書》二章14~17節提到:「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過去許多家庭經歷貧窮無助、孩子沒有機會讀書接受教育、三餐不繼、交不出學費的痛苦經驗,今日這樣的景況卻仍存在於部份貧窮落後國家的信徒當中。假設若我們每一個人或家庭都能將心比心、發揮主內一家之精神,掏出口袋中的零錢,每月定額資助,或將家中多餘物資捐贈出來,透過組織團隊的力量,相信必能改善突破,讓人人有飯吃、孩子有書讀、家家不缺乏,這才是耶穌基督慈悲為懷、主內一家的精神啊!五餅二魚的神蹟若非有孩子無私地奉獻出他的所有,怎麼可能有如此大的奇蹟!身處富裕國家地區的我們,絕難想像:今日竟然還有信徒窮到十元美金,就可以讓一個貧困的孩子有飯吃、有書讀了,他的家庭和未來便有機會因為這區區十元美金而得以脫離貧困、全然改變。區區十元美金,不過是中產家庭一頓飯的消費,卻能夠因此改變一個孩子的未來和他的一生!只要願意,人人出得起,也幫得起,為什麼我們不團結起來,以實際行動來幫助他們呢?


作者: 張淑琦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199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