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41期1997年10月)
時勢評論:[青年團契]大君的京城──耶路撒冷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繟然


耶路撒冷的夜好美!地中海飄來的涼風散盡了白日的熱氣。夜風高,夜雲輕攜月兒嫣然徜徉著,台北很難看到如此浩瀚清明的星空。從希伯來大學旁的凱悅飯店遠望著耶城的點點燈火,仲夏的夜景似乎有「中秋」的半寒半冷滋味。「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在悄無聲息的莊嚴寧靜中,俯看大君之城的宏偉、秀美,心中百感交集。

這城市絕不止於美的境界,它是屬天智慧所凝聚的精華,是人類宗教文明的瑰寶,更是神在歷史長河中,為人類開啟救贖大恩的永恆聖所──主被釘十架、復活、升天、再臨──都是在此,或將在此發生。舊城中,石板路所通到的教堂、古蹟、殘壁、洞穴,不停地向訪客訴說數千年來所發生的事蹟、典故、傳說。

暑期班中一位拉比教授,致詞歡迎我們這些台灣人,開玩笑說:「這是個智慧之地,即使只呼吸這兒的空氣,都會使你們更聰明。」哇!以色列人毫不諱言他們以耶城為榮,更以本身的聰明為傲。

主曾說:「不可指著耶路撒冷起誓,因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太五35)。當所羅門王在位時,示巴女王來到耶路撒冷,要聽他的智慧話。主引證這段歷史,指責當時不信祂的猶太人說:「當審判的時候,南方的女王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只因女王欽羨所羅門的智慧,而當時猶太人卻比不上示巴女王的謙卑,雖有比「所羅門還大」的耶穌指教他們,他們仍不信。

哀哉!猶太人至今依然如此,僅守摩西五經(Torah), 視基督教為異端(基督教三位一體的神觀牴觸猶太教的獨一神論),否認耶穌是彌賽亞。課間,同學問猶太教授:「你認為耶穌是誰?地位如何?」他說:「 He is nothing,not a prophet,even not a rabbit. 」( 他什麼也不是,不是先知,不是拉比。)聞知令人戚戚然,保羅的痛心,數千年尚未解開,猶太人的基督徒只有數千人,改信後會被趕出會堂,不得入祖墳,景況與使徒時代並無二致。

猶太人的聰明舉世皆知,世上各領域之頂尖人才,猶太人均佔上不少比例。神在創造之時,大概加上特殊的基因在他們的細胞中吧!然而屬肉的聰明反而成為屬靈的盲點,「那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而瞎了眼」套在猶太人身上,似乎很恰當。保羅說:「我可以證明他們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因為不知道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祂的都得著義。」(羅十2-4)

主在世時常嘆息罪人的頑梗不信,祂惋嘆:「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

然而神難道真使他們頑梗不化嗎?如聖經所云:「神給他們昏迷的心,眼睛不能看見,耳朵不能聽見,直到今日。」(羅十一8)。保羅認為神沒有棄絕祂的百姓,猶太人暫時被棄,終必得救,如聖經所云:「必有一位救主從錫安出來,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惡。」又說:「我除去他們罪的時候,這就是我與他們所立的約。」(羅十一25-27)

聽著講台前拉比教授侃侃而談的精闢言論,引經據典、脈絡分明的分析綜合,心中暗嘆著保羅說的絲毫無誤。「若他們的過失,為天下的富足,他們的缺乏,為外邦人的富足,何況他們的豐滿呢?」(羅十一12)。吾等豈可自高,彷彿已經明白聖經的道理,已經飽足、豐富了,不用再努力研經。在文化差異與語文多重隔阻中,我們究竟能多精確的去解讀聖經呢?這實在值得吾等警惕。

然而神的應許與慈愛終必應驗,猶太人「若不是長久不信,仍要被接上,因為神能夠把他們從新接上。」保羅認為:「你(外邦人的基督徒)是從那天生的野橄欖上砍下來的,尚且逆著性得接在好橄欖上,何況這本樹的枝子,要接在本樹上呢!」(羅十一23-24)

裝備完全 等候主臨


落日餘暉,夕照滿城的耶城,閃爍著黃金色的光芒從單一建築石材的稜面,輝映著令人迷醉的霞光。這確是純一聖潔的大君之都,充滿著神人交織而成的歷史偉蹟,如Midrash(備註)所描述的是神創世之工的冠冕,將來救贖之工也將在此寫上完全的一頁,而創造之工真正的完成也在神國臨到這個世上,全地才能進入真正安息。

如同約翰所見的異象:「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裡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啟二十一2)。吾等當思如何奮勉戮力、剛強壯膽,為預備新耶路撒冷教會的完全而努力,等候主的再臨。你說呢?

備註:《釋天》(Midrash),據云出自「口述律法教師」及解釋者所作的講解。在四世紀至十二世紀中轉錄成書,對於希伯來經文以通俗文字加以詳細講解。

(原[青年團契]1997年10月號)


作者: 繟然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199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