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基順
母親對祂說:「我兒!為什麼向我們這樣行呢? 看哪,祢父親和我傷心來找祢!」 耶穌說:「為什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
梗概
耶穌十二歲的時候,隨父母按節期的規矩,上耶路撒冷去守逾越節。七天的節期守滿了,父母先回去,孩童耶穌仍舊在耶路撒冷的殿裏,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凡聽見祂的,都希奇祂的聰明和祂的應對。
原先祂的父母並不知道祂留下,以為祂在同行的人中間。回程走了一天的路(約30至40公里),就在親族和熟識的人中找祂,既找不著,就折回耶路撒冷去找祂;第三天才在殿裏遇見祂。祂父母看見就很希奇。
祂母親對祂說:「我兒!為什麼向我們這樣行呢?看哪!祢父親和我傷心來找祢!」耶穌說:「為什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或作:豈不知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裏嗎?)」耶穌說的這話,父母不明白。
耶穌就同父母下去,回到拿撒勒,並且順從父母。祂母親把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裏。
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祂的心,都一齊增長。(路二41-52)
馬利亞及其丈夫從迎接主耶穌的到來開始,便因與耶穌連結,而遭受諸多的逼迫窘困,卻也因為是「主的一家人」,而特蒙真神的眷愛保顧,生命因之隨時隨處獲得指引保守(太二)。綜觀耶穌的際遇和言行,雖時而刺痛馬利亞的心(路二35),卻事事彰顯神旨,時時提示屬靈的教訓。你我迎接基督,成為「神家裏的人」,理當深思!
一、耶穌仍舊留在殿裏
馬利亞生下耶穌不久,滿了潔淨的日子,便按摩西的律法,由丈夫陪著帶耶穌上耶路撒冷,將祂獻給主。當耶穌十二歲時,全家再次上聖城守逾越節。守滿了節期,又留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可見此時耶穌已知為十三歲開始正式成為「律法之子」以後,有資格和能力承擔起律法上的權利及義務,而充實準備,也立志終生「以父事為念」。所以此行意義深長!
回想撒母耳斷了奶,哈拿隨即由丈夫陪同攜他前往示羅,並留下他終身服事上主;摩西在父母無法藏匿教導之時,被神安排為法老女兒之子,學了埃及一切的學問。但他母親約基別卻暗地裏繼續作「隱藏的導師」,啟迪他回歸信仰,促動他長大後不怕王怒,逃離埃及,為基督受凌辱,如同看見那看不見的主。(撒上一23-24,二11;來十一24-28)
許多父母在孩子還是襁褓之時,高興地將他們帶往教會接受合法洗禮,歸主名下。日後卻因自己的忙亂無心,以及兒女應接不暇的各種才藝學習、緊湊課業、繁瑣補習,而疏於親職教育,更忽視宗教教育。等到長成,因為沒有信仰的根基,體認不清自己莊嚴的靈命和恆常的服事,賺盡世界名利,卻賠光永遠福分,有什麼智慧和高明可言呢?所以當將子女尋回教會,聯屬耶穌,抱持「人在世界,心在基督」,學道侍立(但一3-4、8),畢生以「基督人」自居,這才是父母永遠的歡欣。
二、萬人的救主
當馬利亞疲累著急了三天後才找到耶穌時,原本溫柔的關懷:「我兒!為什麼向我這樣行呢?看哪!你父親和我傷心來找你!」卻被耶穌一句嚴肅峻急的回答:「為什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所震懾,馬利亞的心如刀刺透,靜默思想。祂父母的問候,凸顯「親情血濃於水」的感應,而耶穌卻「為完成父神重託的使命」而憂急如焚;兩者相較,前者便成次要。
雖然如此,耶穌還是同父母回到拿撒勒,順從孝養,恪盡孝道,謹守誡命。「為什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這句話肯定主耶穌肉身上雖是馬利亞的兒子,實質上祂更是萬人的救主──祂的救恩關乎全人類,祂的服事超乎親情。凡遵行天父旨意的,就是祂的弟兄姊妹和母親(太十二50),因此時候一到,祂必要走入群眾,如同好牧人帶領自己的羊群入圈一般。
進一層言,親生子女雖是真神的賞賜,如勇士箭袋充滿般,可以寶愛倚靠;但需認清子女們是真神透過父母的生育,為欲逕予揀選成為神國子民的,所以要在主裡永續警戒養育他們(弗六1 -4 )。
其次,他們受洗歸主後,已是神國子民,與父母同是屬靈的兄弟姊妹,靈命都顯寶貴!應該像母驢樂見牠的小驢駒為主所用(太二十一2-3),而多鼓勵他們親愛教會中的弟兄,歡然勤做主工,樂居神的殿宇,瞻仰並承受上主的榮恩。而不是處處以親情轄制迫害其信仰、事奉,甚至以信仰係個人自由,而不聞不問,任憑他們枯萎至死!
三、以父事為念
耶穌逕自回答母親「我應當以父事為念」,這句話想必是祂在殿中問聽的總結,表現耶穌聰明、應對、希奇多面的恩賜。
「我應當以父事為念」,是耶穌基督自我榮美、純全、豐盛的推介。強調:在使命上,祂是賡續律法進入恩典的彌賽亞,為完成天父救恩的經綸,而順服忠心,工作至犧牲十架,再賜下聖靈長遠保惠。在關係上,祂是真神的愛子、天父本體的真像,見耶穌如見天父。在恩典上,祂是人類親密的朋友、最大的醫生。
在內涵上,祂的道是黑暗中的真光,祂的話是飢渴心靈的永遠糧食、醫治全體的良藥。在作法上,祂是道成肉身無罪的義人,要尋找浪子們齊奔天家。古卷或作:「我應當在我的父家裏」,更明言在憑藉上,教會是祂的身體,有進住的聖靈發用,是屬靈伊甸園的東門、完成拯救的機構。耶穌在十二歲已然清楚自己的身分和使命,故能愛惜光陰,明白父旨,作智慧人。
耶穌以父事為念,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如同母雞招聚小雞庇蔭在翅膀底下,為此祂「常經憂患」(太二十三37;賽五十三3)。我們當學摩西「寧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學保羅「為眾教會、眾弟兄、骨肉之親的事天天憂愁掛心」(羅九1-3;林後十一28-29),以教會的興盛為己任。當我們「把生命中的最愛(生命中最精華、最光輝、最有才情的青春時段),獻給最愛(主耶穌)」時,人生便是彩色的。
四、全方位的宗教教育
「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祂的心,都一齊增長」,表明祂在(靈)智、體、(靈)德、群四方面都均衡發展,是綜合耶穌的完美靈性、馬利亞的苦心經營和約瑟的全力支持,更賴真神的寶愛護持所造就而成,是教會、家庭、社會講求全方位教育的最佳典範。
智慧的增長,來自敬畏真神,終日思想祂的話語。身量的增長,來自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詩六十五11),凡事節制,按規矩而行,敬虔不玷污。神喜愛祂的心增長,來自行公義、好憐憫、存心謙卑、與神同行(彌六8)。人喜愛的心增長,來自彼此相愛,盡力與眾人和睦同住,誠實無偽,人際互動圓融。
保羅說:「我小子啊,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裏。」(加四19)。今日,父母及教會在指導青少年時,要為他們「再受生產之苦」,(即肉體生產是第一次苦,靈命護持成長得救是第二次苦),留心料理他們的信仰,引導他們走當行的道,直到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榮上加榮,成為真道上的大丈夫(弗四13、24;林後三18)。
所以,以「智慧、身量、神愛、人愛」這四方向為宗教或親職教育的內涵,一體四面,一齊增長。如此陪他們走一段路,既救自己,又能救聽你的人;保羅晚年自豪地說他「打過美仗、跑盡義路、守住信道」,便是明確可兌現的背書(提前四15-16;提後四7-8)。
結語
「耶穌仍舊留在殿裏,祂的父母並不知道」,透顯耶穌的神性和萬事的自主權。「為什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則透顯耶穌對自己豐盛生命奧祕身分的完全認知,和彌賽亞強烈莊嚴的使命感。祂肯定了既是合神旨意的事,便須超越親情的繫絆,甚或法律的規限允准。
「耶穌在殿裏,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學習的是什麼道理,文中記載不詳。若從「以父事為念」作主題推知,可想祂生在律法與恩典交替之際,必然把握良機,推介自己關乎萬民的大喜信息給與會人士明知共識,這才是重點。因此祂在會中的各種舉措積極、認真,充分表現其智慧、能力、口才。祂的聰明、應對,令人希奇、激賞,印象深刻!
主使我們與人不同,我們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所以自誇不得。野橄欖接上主,才得肥汁,成為好橄欖,稀釋苦澀;葡萄枝接上主這真葡萄樹,才能結實纍纍。思想耶穌上殿守節的種種,立志作神百般恩賜和奧祕事的忠心管家、義的奴僕,生命將因之充實而增輝。
(原[青年團契]1998年01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