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45期1998年2月)
靈修小品:[聖靈月刊]倫理化的迷思──洗腳禮意義初探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劉明暉

洗腳禮一直是本會相當重視的聖禮,但是卻一直有人以謙卑、彼此相愛等洗腳的「教訓」來質疑洗腳禮的地位,認為外表的洗腳只是拘守字句,要緊的是洗腳「精神」的實踐。下面就是典型的看法:

就我觀點洗腳禮的意義較重要,而不是在於洗不洗腳。若問為什麼會有洗腳禮,先必須回到耶穌當時的社會來看,猶太人的傳統,在外面擺個大水缸,因為當時的鞋子,只是一種草鞋;當有訪客來時,僕人要為賓客洗腳、擦腳。比較其他福音書,有記載門徒在晚餐時爭論誰為大,是不是因為門徒不願意幫別人洗腳,而爭論呢?因為這種工作是僕人作的事,耶穌為了要教導門徒,所以自己親自洗腳,這樣做是告訴門徒要謙卑,要作世人的榜樣,想要為首就必須降為卑,所以耶穌以身教,來教導門徒,如果是這樣,回到洗腳禮而言,設立洗腳禮的意義,不是也在告訴受洗腳的人也要謙卑,總而言之,不管是傳道,或是信徒,若是沒有謙卑之心,設立這個洗腳禮就沒有意義了。

耶穌只是聖人?


以上所分享有關洗腳禮的意義相當不錯,值得我們放在心上好好思想。不過將洗腳禮的意義限縮在道德層面,卻可能落入神學上自由主義的危險。所謂神學的自由主義(Liberalism in Theology)是指秉持後啟蒙運動觀點的一批人,他們在神學上承襲Schleiermacher、Ritschl,在哲學上兼承Kant、Hegel,在聖經研究方面則接受Strauss、Julius、Wellhausen等人。由於對傳統基督教的超自然主義存疑,且具實證主義傾向,遂只看耶穌為道德典範、宗教先知,而不是神聖的救贖主,連帶的亦否認替代受刑的贖罪論,轉而接受道德影響論,將教導的重心放在個人和社會倫理上。我們不否認聖經有道德教訓,但把基督教信仰減縮成只是道德倫理宗教,則顯然是傳另一種福音了。

約翰福音的特性


回到洗腳禮的問題上,洗腳當然含有謙卑的教訓,卻不是只有教導信徒謙卑這樣倫理性的目的。不要忘了,耶穌為門徒洗腳的事蹟是記載在《約翰福音》。在前三部福音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耶穌對接受他的人提出許多道德要求,但《約翰福音》卻沒有,顯然道德問題並不是作者的關切焦點。由於福音書乃是根據作者的神學思想對歷史事件選擇、鋪排及解釋而寫成,而非將歷史事件按次序陳列,因此任何一個事件在福音書的出現必然有作者的深刻用意,就如《約翰福音》作者所說的:「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下了。」(約廿一25),洗腳能從眾多事件之中脫穎而出,被他安插在耶穌告別談話的開端,也絕不會只是為了教訓門徒謙卑的道理。

謙卑的第一義


即使是許多人喜歡談的謙卑,也絕不能只從倫理的層面加以解讀,因為在整個《約翰福音》十三章的行文裡,耶穌洗腳的敘事是與其受死的氣氛緊緊扣在一起的(如十三3:「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祂手裡,且知道自己是從神出來的,又要歸到神那裡去。」),因此這裡的謙卑如果不從虛己論(腓二 7:「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的角度加以了解,是難以掌握其精義的。同時「謙卑」的實踐,首先應該是信仰上的靈裡貧窮(太五3)、飢渴慕義(太五6),然後才是人際關係上的態度。

被愛的經驗


再如耶穌對門徒愛到底,也不是一般彼此相愛的教訓而已。所謂「愛到底」(約十三1),其實就是把自己給到底,為他們而死。愛就是給予,譬如我們送一件禮物,不僅是送一件東西而已,更象徵著彼此間有愛的關係。所以到了約十五12~13就點明,沒有一個愛比為朋友捨掉自己的生命更大,約廿一15~19更對彼得提出殉道的挑戰(「你愛我嗎?」)。基督徒的愛人、彼此相愛,原來是出自救贖的經驗。

解讀「洗腳」意義之鑰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耶穌的洗腳若是只為教訓門徒謙卑,耶穌就不會對彼得說:「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約十三7),因為洗去日常一切染污(參:彼後二20;雅一21;帖前四7),這意義只有透過十字架的死與復活才能明白(參:約二22,十二16)。而「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約十三8),這句話也只有從這個角度才能夠得到理解。

洗腳的象徵意義


彼得所以拒絕耶穌替他洗腳,就是因為他沒有將耶穌所作的跟祂的死聯想起來,他只以為這是奴僕做的事。約十三2「吃晚飯的時候」有些古卷做「已經完畢」(genomenou)(晚膳已完),有些則做「正在進行」(ginomenou )(指還在吃晚飯的時候,此乃和合本的譯法),很清楚地,這並非飯前奴隸代客人的洗腳。而約十三4的「脫了衣服」則是暗示他將要撇下生命,因為譯為「脫」的動詞在約十15就是用來形容好牧人的為羊「捨」命。所以《約翰福音》作者如此慎重的敘述這事,正是強調耶穌為門徒洗腳這舉動的主要精神是要表明祂的死所帶來的潔淨大能。

十字架中心論


事實上,不論洗禮、聖餐禮、洗腳禮都是環繞著十字架這中心事件,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表達救贖的意義。我們如果比照符類福音就會發現,《約翰福音》並沒有聖餐禮的記載,約翰只寫了晚餐裡耶穌為門徒洗腳,這是因為洗腳禮一樣深刻的表達了耶穌救贖的大愛,釘死在十字架就是祂愛門徒到底的明證,而洗腳禮所帶來的全身乾淨(約十三10),亦是源自耶穌捨命的寶血。所以拒絕耶穌洗腳(約十三8:「你永不可洗我的腳。」)就是拒絕了耶穌的代贖,也自然與耶穌無分了。

日常生活的潔淨


耶穌為門徒洗腳就是表明,不潔的事不致使神的兒女與神的愛隔絕,因為祂的血會不斷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壹一9),使信他的人與祂相交(有分)。必須提醒的是,洗腳禮的存在並不是表示洗禮的赦罪功效不完全,而是同一件事情的兩面:洗禮強調的是生命的重生,洗腳禮則強調日常生活的潔淨,一是回顧性的(赦免過往的罪),一是前瞻性的(赦免今後的罪)。

救贖的多面性


就像聖餐禮,其焦點雖然跟洗禮一樣在十架的救贖(太廿六28:「這是我立約的血,使罪得赦。」),我們卻不因此廢除了聖餐禮。保羅在林前一30說到基督成了我們的「公義、聖潔、救贖」,這其實就是十字架的多面性,也因此「神得滿足、人能成聖、罪惡摧毀」這三方面是緊緊交織在一起。所以廢棄了洗禮、聖餐禮或洗腳禮其中任何一個都將使救贖的完整意義受到虧損。

愛的動力(愛是服事的動力)


當然洗腳禮的意義不是只在潔淨,洗腳更不是只有被動的接受。事實上,神潔淨了我們的意義就是不要我們再像豬一般回到舊泥裡去打滾,這其中其實是有著保持潔淨的積極要求。至於耶穌愛我們到底,為我們洗腳的行動,更是呼召我們進入服事的團契,就像約壹三16所說「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若不是十字架的大愛,沒有人能為弟兄洗腳。這也反證了耶穌的洗腳不只是道德的模範,而是傳遞十架大愛的媒介,使我們能從祂支取力量在日常生活中行出相愛的道理(愛的動力是從十字架而來,而不是靠人的力量)。

基督教的獨特性


這就回到了我們一開始討論的問題,今天許多人不能接受洗腳禮,是因為他們把耶穌洗腳的行動只看為服事他人的崇高榜樣(這其實是任何道德大師可以給的模範),而不接受其中的信仰意義。但這樣做的結果是使洗腳變得蒼白無力,同時把基督教信仰降格成一般的宗教,只能樹立道德標準,卻缺乏實踐的動力,最後的下場就是「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七18)。

輕視聖禮的根源


現代人對「聖禮」的輕視,跟自由神學把基督教化約為道德教訓的傾向其實有同樣的根源──不信。因為對超自然主義的質疑,一般人不能理解,物質的「水」怎能洗淨人的罪污?無酵餅與葡萄汁又怎能帶來靈性的果效?也因此這些人認為聖禮至多是一種象徵,而洗腳的精神也只是在教訓門徒實行謙卑的道理,所以按聖經實施洗腳禮就被譏笑為字面主義(literalism),是多此一舉了。

聖禮的客觀性


然而我們相信,洗禮的水並不是尋常的水,聖餐的餅與杯亦然,因為聖靈與神的話已經使它們與尋常的物質分別,成為傳遞恩典的媒介。就像洪水之後的虹,因為有神的話使它成為立約的表記和印信(創九14~17),就有了一種新價值。所以若有人輕看了聖禮的真實性,其基本心態其實跟譏笑虹的光彩不過是日光反射對方雲層的自然結果的人沒有兩樣。因此,聖禮不只是象徵,還是所象徵的事實本身,絕非建立在領受者的想像中,而有其客觀性。

形式主義的陷阱


當然我們應該避免聖事主義(sacramentalism)把聖禮的形象和動作當作自動生效的靈符,變成例行公事的領受,只取其表記而捨棄所表達的實體。但這卻不足以成為我們否認聖禮的理由,因為聖禮乃是神的命令加上恩典應許的儀式,是我們參與基督奧祕的特殊途徑,只要我們以信心接受,聖靈就帶來神的恩典,使聖禮進入我們心中結果。聖禮象徵性的動作會過去,聖禮內在的恩典卻繼續存留不變,保持著永恆的聖化能力。

聖禮的權威性


人所設立的儀式所以沒有功效,是因為其中沒有應許恩典的權威,沒有根據神命令而設立的記號,所以雖能教導或勸勉人,卻沒有恩典的效果。聖禮則是神親自設立,藉以將基督裡的豐盛賜給我們。凡神所吩咐的,不能不承認,不能不成全。神所設立並要我們遵守的事,沒有人有權說是不必要的,所以我們沒有輕視聖禮的自由。若有人拒絕洗腳禮,在拒絕了耶穌恩典的同時,也是犯了藐視聖禮的大罪。

洗腳禮的基本意義


昔日耶穌藉洗腳戲劇化地把祂受死的意義向門徒表明,今天的洗腳禮同樣告訴我們耶穌的寶血會不斷洗淨已獲重生的人,而這都是出於基督的愛。因此接受洗腳,一方面是再次承認人的軟弱無力(這才是「謙卑」的第一義),需要耶穌的救贖(而不是拒絕洗腳,靠自己成聖),一方面堅固我們的信心,相信耶穌的寶血能洗淨我們過去、未來一切的罪,使我們能與祂相交(與主有分)。

更重要的是,透過洗腳,神賜下特別的恩典保守我們保持聖潔,並且以十架的愛幫助我們行出彼此相愛、謙卑、服事、寬恕的道理。這絕不是世上的倫理教訓,而是可以親身體驗的屬靈實際。

以謙卑領受屬靈奧祕


回到質疑洗腳禮者的問題:「若是沒有謙卑之心,設立洗腳禮就沒有意義了。」這句話或許可 以改為:「若是沒有謙卑之心,就不能明白洗腳禮的奧祕。」


作者: 劉明暉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2/01/1998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