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48期1998年5月)
主題特寫:[青年團契]吃出生命的意義

言成


耶穌藉著這孩童的愛心與熱心,
不但使眾人吃飽,也使眾人學習愛的分享,
於是吃出生命的意義。


心理學者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所提出的「人類五大基本需要」,就是生理需要、安全感的需要、歸屬感和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人雖是萬物之靈,但基本上還是有血有肉的動物,所以有生理的需要。所謂「飲食男女」、「食色性也」,都屬生理需要。而生理需求要以「飲食」為首要。因為「民以食為天」。

當一個人在飢餓狀態時,他的一切行為和食物都有關,所以他最有興趣的只是食物,無論所看、所接觸、所想要的,甚至連夢中都只有食物(賽二十九8)。若是連飲食都無法得飽足,只奢談其它四種需要便完全是唱高調。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當主耶穌復活,向門徒顯現,也是先關心他們的民生問題,對他們說:「小子!你們有吃的沒有?」他們說:「沒有。」原來門徒那一夜並沒有打著什麼魚。門徒照耶穌的話撒網,果然得到153條大魚。耶穌又為他們準備早餐。

最原始的吃,但求果腹,便已心滿意足。而現代人要求「味美」、「色、香、味」俱全。中國人最講究吃的藝術,有人說:中國菜名聞遐邇,靠三多:花樣多、菜色多、數量多。光是蒸、炸、燴、燒、溜、炒、煎、爆、燉、燜等烹飪方法,已夠歎為觀止。所用的材料,五花八門,上至高山、下達深海,無所不包,洋洋大觀。

但經上說:「那在飲食上專心的從來沒有得著益處。」(來十三9)。吃固然是需要的,我們要吃得飽足又健康,可是這些是手段非目的。如同主耶穌變餅給五千人吃飽,也是手段,而吃出生命的意義才是目的。本文即引用《約翰福音》第六章,探討基督徒如何吃出生命的意義。

榮耀神


這事以後,耶穌渡過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亞海。有許多人因為看見祂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祂。耶穌上了山,和門徒坐在那裏。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裏買餅叫這些人吃呢?」(祂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祂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約六1-6)

當時跟隨耶穌在野地聽祂講道的男人就有五千,由於他們專心聽道忘卻了時間,忘了天色已晚,又是在曠野;耶穌也知道眾人在這時候必是飢腸轆轆,耶穌的旨意是要讓眾人先填飽肚子後回去。可是「我們從哪裏買餅叫這些人吃呢?」面對此難題,耶穌「祂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

遇到困難,往往就是榮耀神的機會。比如:耶穌曾看見一個人生來是瞎眼的。門徒問耶穌說:「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九1-3)。

耶穌利用五餅二魚,使五千人吃飽,最主要是顯出神的作為,讓眾人認識神的偉大、慈愛與證明耶穌就是神所差來的基督救主。

經云:「食物是為肚腹,肚腹是為食物;但神要這兩樣都廢壞。身子不是為淫亂,乃是為主;主也是為身子。」(林前六13)。食物是為維持生命與身體健康,健康的身體是為榮耀神,並非作犯罪的工具。換言之,飲食是手段,榮耀神才是目的。

基督徒的吃喝若秉持榮耀神為原則,才能吃出生命的意義,如但以理在巴比倫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求太監長只給他們素菜吃、白水喝。過了十天,他們的面貌比用王膳的少年人更加俊美肥胖。因此,保羅說:「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十31)

信靠、感謝神


耶穌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裏買餅叫這些人吃呢?」祂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當我們遭遇困難,主也會考驗我們是否信靠祂。顯然靠自己微薄的能力,只有20兩銀子的餅,叫五千人各吃一點也是不夠的,唯有依靠厚賜萬物給我們享用的神,才能解決問題,使五千人吃飽。

經云:「祂從樓閣中澆灌山嶺;因祂作為的功效,地就豐足。祂使草生長,給六畜吃,使菜蔬發長,供給人用,使人從地裏能得食物,又得酒能悅人心,得油能潤人面,得糧能養人心。」(詩一○四13-15)

文化(culture)字根是cult,意為「崇拜、敬拜」。由於人類對宇宙存在神祕的驚嘆而產生崇敬的心理,於是有宗教的儀式、組織、生活規範,而形成文化的表現。人因靠天吃飯,對天地的仰賴獨深,所以把天地崇拜化、生命化、感激化,農業的成長叫做(cultivation),更意謂著人對生存世界的體悟與回應。人有所不順之時,而拜神祈福,祈求昌順,一切不可「視為當然」,所以產生與敬拜神有關的社會習俗、文化風格。

只是世人多不明確當敬拜感謝那一位才是真神。保羅、巴拿巴向路司得城眾人作見證說:「我們傳福音給你們,是叫你們離棄這些虛妄,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神。祂在從前的世代,任憑萬國各行其道;然而為自己未嘗不顯出證據來,就如常施恩惠,從天降雨,賞賜豐年,叫你們飲食飽足,滿心喜樂。」(徒十四15-17)

經云:「摩西、亞倫、拿答、亞比戶,並以色列長老中的70人,都上了山。他們看見以色列的神,祂腳下彷彿有平鋪的藍寶石,如同天色明淨。祂的手不加害在以色列的尊者身上。他們觀看神;他們又吃又喝。」(出二十四9-11)。

他們上山觀看神,理當唱詩祈禱頌讚神,可是他們又吃又喝。「觀看神」是指親近、認識神。信徒在教會並非不可談吃喝,當今我們豐衣足食,更要飲水思源,感謝神的恩惠。先「觀看神」,然後「又吃又喝」,才能吃出生命的意義。

愛的分享


有一個門徒,就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對耶穌說:「在這裏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耶穌說:「你們叫眾人坐下。」原來那地方的草多,眾人就坐下,數目約有五千。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分給那坐著的人;分魚也是這樣,都隨著他們所要的(約六8-11)。

此段經文有兩次「分給」與「分」(約六 9、11)的字眼。說明有一孩童將他所帶來的五餅二魚獻給主,經由主祝謝後,分給門徒,門徒分給眾人(太十四19)。這孩童有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愛心,全力奉獻地去做,耶穌藉著這孩童的愛心與熱心,越做越豐富,不但使眾人吃飽,也使眾人學習愛的分享,於是吃出生命的意義。

德蕾莎修女在訪問台灣期間,曾感嘆地說:「論物質生活,你們台灣是個了不起的國家,是個富裕的國家,可是,我覺得在愛的領域中,你們是非常貧窮的。」有一記者問她:「既然你一生都在救濟貧窮,為什麼貧窮還是存在呢?」她回答:「貧窮這個問題的解決,你我都可以參與,只要人類共同決定一件事──讓我們不要貧窮,只要人人願意付出,我們就可以把貧窮清除。」

祈禱文說:「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是賜給──我們,而非只賜給「我」。經上說:「每逢三年,就是十分取一之年,你取完了一切土產的十分之一,要分給利未人和寄居的,與孤兒寡婦,使他們在你城中可以吃得飽足。你又要在耶和華──你神面前說:『我已將聖物從我家裏拿出來,給了利未人和寄居的,與孤兒寡婦,是照祢所吩咐我的一切命令。祢的命令我都沒有違背,也沒有忘記。』」(申二十六12-13)。

神命令的總綱是敬神與愛人,一個謹守實行敬神愛人道理的,他將各樣初熟的土產取些來到神面前下拜,和利未人與寄居的分享,一起歡樂,必能吃出生命的意義。神也必認他為神的子民,又使他得稱讚、美名、尊榮,超乎萬民之上,歸神作聖潔的子民(申二十六10-11、17-19)

謀道與謀食


眾人見耶穌和門徒都不在那裏,就上了船,往迦百農去找耶穌。既在海那邊找著了,就對祂說:「拉比,是幾時到這裏來的?」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因為人子是父所印證的。」(約六24-27)

眾人上一次去找耶穌因為看見祂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祂(約六2)。於是耶穌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可六34)。他們心中是飢渴慕義的。可是這次眾人又去找耶穌的動機只是為「吃餅得飽」。主耶穌告訴他們:「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若只為『吃餅得飽』,就不能吃出生命的意義。」

耶穌用比喻對眾人說:「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自己心裏思想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怎麼辦呢?』又說:『我要這麼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裏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十二16-21)

無知的財主只為自己積存許多財物,那是「必壞的食物」,而靈魂所需要的卻是「存到永生的食物」,就是主耶穌,祂是生命的糧,有永生之道,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著,並且在神面前富足。而無知財主之所以無知,是他以為積存許多財物,就可以高枕無憂,使靈魂安逸地吃喝快樂。

經上記載,選民在曠野大起慾心,只想吃肉。神就將他們所求的賜給他們,卻使他們的心靈軟弱(詩一○六14-15)。「心靈軟弱」英譯意思是「靈魂瘦弱」;「靈魂」(soul)是指人的生命、內心,含有知、情、意。一個人只注重肉體吃喝享受,忽略靈魂的需求,使靈魂貧乏、軟弱,就會像無知的財主,不能得到心靈的喜樂與滿足,無法吃出生命的意義。

耶穌說:「所以,不要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1-33)。「先」字,表示看重屬靈的事過於屬世的需要,神會將屬靈的福氣與屬世的需要一併加給我們。

如同眾人在野地渴慕真道,聆聽主的教訓,滿足他們靈性的需求,主也將他們所沒有求的晚餐賜給他們,使五千人吃飽,至少謀道與謀食得到平衡,才能吃出生命的意義。

做神的工


眾人問耶穌說:「我們當行甚麼才算做神的工呢?」耶穌回答說:「信神所差來的,這就是做神的工。」(約六28-29)

神拯救世人的大工,是藉著祂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造成的(弗二10)。相信耶穌,罪過得以赦免,成為神的子民,就是做神的工。耶穌在世上不遺餘力、積極地做神的工。祂說:「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耶穌在世時常被人批評祂是「貪食好酒」的人,因為祂常被邀請吃飯(路五27-32,七36-50)。

其實耶穌是利用和別人坐席吃飯時,向眾人作機會教育,教導他們明白真理。比如:耶穌在利未家裏和大家一同坐席,就對文士和法利賽人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耶穌教訓他們,唯有肯悔改信主的人才能得救恩。因此,耶穌不是貪食好酒。吃飯是手段,教導別人明白真道,做神的工才是目的。

有一次,耶穌和門徒到了撒瑪利亞的一座城,名叫敘加,在那裏有口井,耶穌因走路困乏,就坐石井旁,那時約有午正,門徒進城買食物去了。有一個撒瑪利亞的婦人來打水,耶穌向她作個人佈道,那婦人知道耶穌是基督救主,就趕快往城裏去,對眾人作見證,眾人就出城,往耶穌那裏去。

這期間,門徒從城裏也買食物回來,對耶穌說:「拉比,請吃。」耶穌說:「我有食物吃,是你們不知道的。」門徒就彼此對問說:「莫非有人拿什麼給祂吃嗎?」耶穌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

從這段故事,我們知道耶穌看重做神的工過於食物,雖然那時耶穌疲乏飢餓,可是看見眾人出城,往耶穌那裏去,這是做神工的大好機會,自然沒有那份閒情逸致吃東西。

耶穌復活向門徒顯現,先關心解決門徒吃的問題。門徒都吃完了早飯,耶穌就連續三次,語重心長地對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你餵養我的小羊。」我們在吃喝之餘,更當明白體察神的旨意,做成神的工,方能吃出生命的意義,榮神益人。

結語


一個不認識神的人,也許他們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專以地上的事為念;也許他們會以吃喝為人生目的,消極地說:「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惟有敬畏遵行神命令的人,才曉得吃出生命的意義,蒙神喜悅與賜福。

(原[青年團契]1998年05月號)


作者: 言成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5/01/1998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