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尾
尼希米小傳
以色列、猶大相繼滅亡後,所羅巴伯和以斯拉各率領一批被擄百姓歸回耶路撒冷,主前445年再由尼希米率領第三批百姓歸回。尼希米屬猶大支派,在異邦生長。原本在波斯皇宮內作酒政,後來帶領猶太人回耶路撒冷,並且主導城牆的重建。城牆竣工後,受波斯王任命為猶大省長。
一、波斯皇宮時期
尼希米在書珊城皇宮擔任亞達薛西王的酒政,在波斯帝國擁有相當地位,而不只是管理王室家務的臣僕。主前445年,在書珊會晤兄弟哈拿尼,得知已歸回之民在耶路撒冷受撒瑪利亞人凌辱,悲痛萬分。於是在事隔四個月後,向王要求赴從未謀面的祖國,重建城牆;波斯王同意其請求,並且派兵護送。
二、耶路撒冷重建時期
回到耶路撒冷後,尼希米隨即利用夜間巡查城牆,講道以號召百姓,並且以有次序的方式修築城牆。儘管有內在與外來的諸多困難,仍以53天的時間,迅速完成城牆重建的工作。
三、省長時期
重修城牆的工作完成後,尼希米奉派作猶大地的省長共12年,(主前445-433年),12年中完成多項改革:
1. 物質建設方面:清查人口、釋放猶太奴隸、派人管理耶路撒冷。
2. 信仰建設方面:和以斯拉舉開佈道大會以振奮人心、宣讀律法、獻牆典禮、清除多比雅家財、處理異族雜婚問題。
記載當時歷史的《尼希米記》,大部分為尼希米所親撰。在12年猶大省長任期後,尼希米曾經到巴比倫城,並於主前425年前後重建耶路撒冷。此時他發現以前的努力全是白費,因為百姓回覆過去的惡習。於是他馬上進行改革,革除所有惡習。
** ** **
在生命的歷程中,總有一些力量,支持人們度過日復一日的歲月。這樣的力量,叫做期待,叫做盼望。
曾經有個人,將他的期盼賦予他所愛的故國同胞。這人名叫尼希米,再重建耶路撒冷城後,擔任省長有12年之久。12年之中,尼希米為了堅定猶太百姓對神的信心,不遺餘力,只為了對百姓的愛,對神言的期盼。
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詩一三七1)
縱使此刻,猶太仍在波斯的掌控之下,至少百姓仍能踏在真正屬於自己的土地上。安身立命。那段被擄時期的歷史,是說甚麼也不願意讓它重演的。
那麼,除了徹底遵守神的吩咐,別無他法。
從波斯王的酒政,到率領猶太人以52天重建城牆,接著奉派為猶太省長,十餘年來,他的膽識,他的信心,無一不令他在各項工作上,得神幫助。12年省長任內,城牆完竣,百姓的靈性復興,我們看見以色列民族的另一個春天。然而,並不是一切都這麼順利。自省長卸任,到巴比倫幾年後再回耶京,混亂的局面,似曾相識。
我來到耶路撒冷,就知道以利亞實為多比雅在神殿的院內預備屋子的那件惡事。(尼十三7)
以利亞實是大祭司,多比雅卻是當年阻撓,建城的未信主者。
我見利未人所當得的分無人供給他們,甚至供職的利未人與歌唱的俱各奔回自己的田地去了。(尼十三10)
那些日子,我在猶大見有人在安息日醡酒,搬運禾捆馱在驢上,又把酒、葡萄、無花果,和各樣的擔子在安息日擔入耶路撒冷。(尼十三15)
那些日子,我也見猶大人娶了亞實突、亞捫、摩押的女子為妻。(尼十三23)
咦,昔日以色列的覆亡,可不正是這個緣故嗎?佔用聖殿、忽視奉獻、不守安息日、嫁娶未信者,盡是神所厭惡的事。無怪的選民落得客途他鄉,流離失所。誰知過去的重建工作全是枉然,人心真是冥頑不靈。
也許這正是人性的弱點吧。縱使神的律法立意良善,但長期反射性的遵守下,久而久之,人們也忘了,這些規矩,其實都是出自神愛的產物。可不是嗎?愛心的叮嚀,一旦成了教條式的條規,你我將難以體會進入神殿的安詳;難以明白甘心奉獻的感恩之情;難以了解樂守聖日盡享安息的平靜;也難以享受全家同心倚靠神的感覺。遵守神的要求,一方面免去了神的忿怒,無形中卻也在神的愛中,重拾那分從新得力的喜樂。
這,需要的是對信仰的隨時檢視,否則將難免使遵命成為負擔。無怪乎神的選民終究不能維繫最初的純真信仰。
面對這樣的猶太同胞,尼希米決心再重建一次百姓的信仰。但願,這一次的期盼,可以是最後的盼望。
愛之深,責之切。既然尼希米對故國的同胞有著深摯的期盼,自然也不吝於愛心的責備。
我甚惱怒,就把多比雅的一切家具從屋裡都拋出去。(尼十三8)
我就斥責官長說:「為何離棄神的殿呢?」我便招聚利未人,使他們照舊供職。(尼十三11)
在安息日的前一日,耶路撒冷城門有黑影的時候,我就吩咐人將門關鎖,不過安息日不准開放。(尼十三19)
我就斥責他們,咒詛他們,……叫他們指著神起誓,必不將自己的兒女嫁給外邦人的兒子,也不為自己和兒子娶他們的兒女。(尼十三25)
可以想見,這樣大刀闊斧的改革,雖然在聖經《尼希米記》中只用三言兩語輕輕帶過,但尼希米一定遭遇相當大的阻力。何況這些來自當地的百姓、貴胄、官長,甚至未信者的重重阻力,未必是一個省長所能輕易承受的。但是,尼希米倚靠神,神賜給他力量。
想想上一輩的被擄選民怎麼說的?
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 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 我若不記念你, 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最喜樂的, 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 (詩一三七4-6)
那段日子,也許年輕一輩的都忘了;但是尼希米卻重視前人的錯,我們不願再犯。
不願重談被擄時的悲歌,儘管阻力重重,這位愛神、愛同胞的省長,仍然義無反顧。
因為,讓選民長久保守在神的愛中,一直是他最後的期盼。
(原[青年團契]1998年05月號)
|
| |